灌州故事系列:古城八角庙
讲述:周法伦 收集整理:文洁
青城山是道教的发祥地,是公认的问道地方,而古城都江堰城区也有一个可以问道的地方——八角庙。
它位于都江堰江安路(现在这一段路名“天乙街”),建于1917年,由二王庙知客师张元慎主建,庙宇为两层楼阁,四方翘角,共有八角,故名八角庙。它是古城区唯一的问道场所,八角庙道观主祭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慈航真人、地姆、三官诸神。
八角庙的来历
八角庙地处天乙街西侧,建庙以前那里还是一片荒郊。青城山经灌县古城到二王庙,有一条便道,经金马河渡口马家渡,必经八角庙这个地方。二王庙的支客师张元慎,在这条便道上离县城几里的地方建了一个“歇庵”的道观,主要供青城山的道士到灌县办事有个歇脚的地方。道观仿二王庙修建,分前殿后殿,有禅房,以及后花园等处,占地约十来亩。庙前供奉菩萨,由于此庙是古城唯一的一间庙宇,有居士常年或短期居住,因此香火一直不断。
八角庙虽为二王庙道士张元慎所建,但它既不属于青城道家,也不归二王庙管辖,实为民间的一座私庙。八角庙第一主持人称“汤师爷”,其实就是她的私庙。说起汤师爷,这个女人很有传奇色彩。
汤师爷本是郫县的一个富家女,名叫张莹莹,长得如花似玉,二八芳龄时嫁给一个名叫汤震的英俊男子,他俩的组合正是郎才女貌。汤镇出生于书香世家,少年有志,考上了国民政府的中央军校,毕业后任职阿坝州理蕃县县长,张莹莹随夫来到山里。
当地头人土司设宴为他们接风洗尘,汤震因一时高兴饮酒过量,醉得昏迷不醒,时值隆冬时分,张莹莹担心丈夫着凉,为他盖上厚厚的棉被,谁知盖得过严,竟捂死了丈夫。新婚宴尔,丈夫刚刚上任,张莹莹不小心害死心上人,悲痛欲绝,几次欲自杀被人救下。张莹莹从此心如止水,决定为夫守节,蓄发皈依为道。
于是,理蕃县土司、商家和张莹莹娘家共同集资,在二王庙主持的指引下,在灌县城城郊的这片荒地上建起了一座私家庙——八角庙。张莹莹从此改称“汤师爷了”,隐居于此,一直主持庙内事务二十多年。
八角庙的坎坷
八角庙主持汤师爷的出家,乃因夫君意外亡故,对她打击沉重而致,她是真正忏悔之人,安心在这荒郊野草之地结庵为家,讲道说法。她的故事令人称道,四面八方烧香许愿的人,求事祈福的居士络绎不绝。然而,香火旺盛也会带来灾难。
1942年的一个夏夜,过路的烧香客不慎失火,很快将庙的大门烧起来,大火殃及前殿时,幸亏汤师爷的大徒弟胡道士被惊醒,带着两个小徒弟奋力扑救,才救下余下的半个庙宇。外出的汤师爷闻讯后匆匆赶回来,见状后没有过多埋怨徒弟,其后用五年时间化缘筹款,重新修缮庙,终于恢复了八角庙旧貌。
解放后,政府提倡移风易俗,发展生产,两个小徒弟正当年少,便还俗离开,其中一人成家立业,学会一门谋生的手艺搓麻绳,庙里就只有汤师爷和大徒弟胡道士。破除封建,庙里的香客大量减少,庙里的生活来源成了问题,汤师爷白天亲自在大门口摆摊,卖点零碎,如花生、胡豆、香烟、甘蔗、水果等,晚上和徒弟一起照样烧香拜菩萨。
到了20世纪60年代,汤师爷年龄接近五十岁了,为了生计,只好将庙后的两间房子卖给附近的杨姓农家,又把庙门前的铺面出租出去,以此来维持师徒二人的简单生活。然而不久,汤师爷丈夫的遗照被人误认为是蒋介石,要她承认怀念蒋。汤师爷死不承认,受到折磨,然后病倒在床,好不容易病好后,随季节做棉馍馍、马齿寒馍馍为生。
此时,八角庙的菩萨被毁坏殆尽,庙宇被无房户曾家、刘家、袁家以及做生意的宋家占用。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后,汤师爷才重新收回八角庙。这时,恰逢青城山道制造猕猴桃乳酒,选中八角庙为物资中转地,让其管理庙务。汤师爷自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将她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托付给大徒弟胡道士。
胡道士不负师傅期望,为重建庙宇,恢复八角庙从前的辉煌作了不少的努力,只是遇到2008年特大地震而没有完成夙愿。
八角庙的现状
八角庙经历了大地震后磨难后,在政府的关心和各界爱心人士的支持下,特别是港澳慈善机构的大力资助下,建设已经超过了以前最好时候的规模,正进入旺盛的发展时期。大门、殿堂都一应齐全,一重大殿,一重玉皇楼,一重凌霄楼,总面积达到1300多平方米,庙宇占地两亩多,超过了张元慎初建时购买的庙地面积,面积增加了一倍多。
现在庙里有两位师傅一位徒弟,今年72岁的是钟师傅,52岁的是张师傅,她们都是女道士,徒弟是40多岁的汉子。师徒三人将庙整理得井井有条,逢初一、十五开斋饭,平常便为香客提供香烛纸火服务。庙里日日晨钟暮鼓,香烟袅袅,游人香客不断。师傅说:八角庙在都江堰名声远播,历史悠久,再加上其传奇色彩,所以每到新年伊始,就有到这儿来烧头柱香的企业人士、各界名流,以及天南海北的善男善女。
八角庙现在既是人们心灵的停泊地,也成为都江堰一道别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是外地游客及本地人的游览地。
本文配图仅供欣赏 如有涉权请联系删除
文洁:四川都江堰人,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都江堰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岁月都江堰编辑部主编。
作者授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