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做文明的使者作者:文明使者

生活中,自己时常想到:人生在世,是否既要有高山峡谷险峻中一跃冲天的鸿鹄之志,也要有河流弯曲柔美宛约的脉脉温情?
三十多年来,我一直行走在迷醉与疯狂之间,迷醉于艺术世界,疯狂于文明大业……

时常清晨,去公园散步早练。一路阳光明媚,空气清新,绿草如茵,树木遮天,鸟鸣轻唱,花儿闪烁,湖水涟漪,微风轻波。如此美妙的风光,如此美丽的大自然带来的好情绪,能不歌唱?让我放开歌喉,引吭高歌吧。一曲最喜爱唱的《我爱你,中国》流出口中,情真意切,直通云霄。爱好音乐,如热爱书画一样,迷醉于艺术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几十年如影相随,不舍离之,那是一种扎入心底的创作激情,那是一种根植于心灵里的信仰。艺术陶治着自己的柔情似水和善意之德;激发着我深爱着祖国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关怀着身边的亲人和惦念着远方的朋友,彼此一同美好,仰望星云。
多年的艺术追求,身为一名普通的中学美术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幅水粉画《改革开放的领路人》曾在全国美术教师书画创作大赛中获三等奖,一幅素描《小平同志》获省中小学美术教师书画比赛一等奖,一幅国画《共和国的缔造者》分别获省市中小学教师书画比赛一等奖。作画之余,还时常有感而发写点文字,并在有关报刊网媒发表了近两百多篇(幅)随笔散文诗歌和绘画作品,水彩国画作品多次参加省市级美展,近年来创作的水彩风景人物多次参加有关网媒在线的国内与国际艺术交流展示。
长期的艺术实践,让自己产生一颗爱美追求美的似水柔情和那种艺术创作冲动的激情。

然而,这些年来,有种对艺术和美好生活的柔美衷情之外,也时常伴有对社会控烟和文明公益事业苦苦追求的虎胆狮吼。
1988年3月,本着人道大爱公益之心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家乡巢湖市自发创办了全国第一个民间青年戒烟团体——中国民间青年戒烟协会(后正式登记注册,改为巢湖市戒烟保健协会,)。
实际上,关注社会控烟绝不是一时的冲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一次在文汇报看到一些全国著名医学专家一致呼吁社会要控烟,减少烟草之害。当时,深层地了解吸烟有损健康的科学道理和社会控烟的必要性,在灵魂深处产生了一种自觉戒烟的冲动和扩大社会控烟影响的行动欲望。

在创办戒烟团体的前后那几年,我斗胆行动,意识超前,近似疯狂。如曾写信劝小平同志戒烟;曾上书央视,要求在电视新闻里不要出现吸烟镜头;曾写信给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获得了代表先生的支持和赞扬;曾在《中国抗癌报》发表"国产烟标的疏忽"一文,强烈要求国产烟盒要注上"吸烟危害健康"警示语。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地方人大政协两会现场控烟宣传,成功创建无烟会场;通过政协提案,建议地方制定颁发控烟法规;建议本人所在中学创建无烟校园成功,并荣获首批安徽省无烟先进单位;曾在巢湖市街头发起万人戒烟签名活动;曾为自己的儿子举办升大学无烟喜宴和文明无烟婚礼。1992年本人应邀赴京出席第三届全国吸烟与健康学术研讨会,会上获得首届"全国控烟积极分子"称号,并受到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B.P基恩博士和时任国家卫生部长陈敏章的亲切接见和热情赞扬;1993年在上海召开的第四届全国吸烟与健康学术研讨会上,时任卫生部长陈敏章在大会报告中特此点名表扬了我,称赞我是做出了卫生专职人员想做而未做的事。2001年,我受澳门控烟保健会总会主席欧汉琛博士之邀,赴澳门参加了澳门暨海外控烟学术研讨会,会上我宣读控烟论文。2003年,我受到中国控制吸烟协会表彰,获得中国控烟先进奖"。2006年,我受到安徽省爱卫会表彰,获"安徽省控烟先进个人"。2017年,获第五届"林则徐禁烟奖"。这些年来,国际在线、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日报、光明日报网、工人日报、健康报、新民晚报网、新浪网、搜狐网和香港凤凰卫视网、香港商报、澳门福寿特刊、台湾海峡网等国内海外一百多家媒体予以报道了本人控烟事迹,媒体称我为"中国民间控烟第一人",其事迹被收入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的《中外名人辞典》。
记得当年协会成立之初,我在章程上写道:本会以戒烟为突破口,对一些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进行全面的剖析和反思,符合科学文明健康的保留之,反之则摒弃之。故而,我后来也同时关注国人生活方式的问题,在媒体上在社会上大胆地喊出了自己追求文明之心声:"大地不是痰盂,大地不是垃圾箱,大地不是烟灰缸!"早在二十年前就倡导“公筷公勺分餐",并以此化为行动,从我做起,影响他人。

在平常的晨练中,在参加社会活动中,时常见到有人随口一痰落地,见之,我立马脱口而唱:“大地不是痰盂,请你不要随地吐痰!”可谓情不自禁,自然流露。别人听之从疑惑到微笑的神态,多少理解一点我那倡导文明之苦衷;也可能有人费解,不明其理。然而,三十多年来,我那内心深处就藏一有一种疯狂和冲动,那就是对文明生活方式的热爱向往和极力推崇,对文明生活方式的倡导践行。不论何时何地,一看见别人随地吐痰、随地乱扔垃圾和烟头时,就按捺不住,近似疯狂地大声疾呼和善意劝告;在疫情期间,一看到微信圈里朋友发的聚餐聚会与一同游玩的图示,就直率善意地提醒对方:你采用公筷公勺分餐了吗?疫情尚未结束,聚集交往还是要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并注重提醒:疫情之下的历史教训,就是要改变我们过去的生活方式和社交习俗。有时见到小区里的狗粪,就及时提醒宠物主人遛狗要牵着,要处理好自己的狗粪。如果大家都能这样,那我们的生活环境就没有什么狗粪的干扰,我们的生活环境会更卫生更美好。当然,有时以一种唱歌方式,带点幽默的意味,尽可能获得别人的理解、宽容和配合……

往后,我将继续行进在迷醉与疯狂的时空里,艺术无止境,那是一生的追求;争当文明使者,提升人生格局,传播践行文明事业,为社会做实事,为人间行善举。永远高擎人间博爱大旗,在人世间留下一点难忘而有意义的足迹……

(原创首发)
郭发平,笔名:文明使者。男,1956年9月出生,安徽巢湖市人。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曾任巢湖市政协常委,合肥市政协委员,民盟合肥市市委委员,原巢湖市(地级)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曾在安徽省合肥市巢湖一所省级示范高中任校刊《远航》主编。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美术家协会会员,民盟合肥市委书画院画家,曾在有关报刊和网媒发表言论散文诗歌和绘画作品一百多篇(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