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媛媛说礼二】
夏礼的基本形式
王 媛
儒家经典著作《礼记·祭统》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意思是说,古代之礼,共有五种,吉,嘉,宾,军,凶。而比这五种礼仪更重要的是祭礼,因为在他们眼里,人有灵魂,世上万物亦有灵魂,由此观念派生的祭祀,便成中国文化之大者,华夏礼典重要组织部分,成为儒教礼仪的主要内容。
那么,什么是祭祀呢?
祭,会意字。初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字形左为鲜肉,肉上还有血水流出,右为一个“又”形,指的是手,左右两相会意,指手持酒肉,供奉神主。为会意准确,晚期甲骨文,又增加一个“示”,表示祭台,并将“肉”旁变为“口”形。西周金文,承袭晚期甲骨文写法,但将“肉”旁变为“月”形,“又”旁写作“攴”字,本义都是向神灵、祖上献上供品,并举行仪式,以表崇敬、祈求和保佑,故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将其释为“从示,以手持肉,祭祀也”。
祭祀,形声字,始见于甲骨文。《说文解字》亦有其解,称“祀,祭无已也”,本义是指永久祭祀,后引申为泛指祭祀。
祭祀是一种信仰活动,源于天地和谐共生的信仰理念。原始古代,人类有两种信仰,一是对天地的信仰,一是对祖先的信仰。而两种信仰,均是人类初期,对未知世界的神秘而感到恐惧,认为天上的风云变幻、日月运行,地上的山石树木、飞禽走兽,都视为有神灵主宰,认为这些神灵既哺育了人类成长,又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威胁,于是产生万物有灵的观念,对大自然及自然现象既畏惧,又顶礼膜拜,由此产生祭祀活动,以求得心理思维的感悟,进入人神沟通、上下交感的精神境界,实现人神天地和谐共生的信仰欲念。
所以,中国传统史学创始人,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的左丘明,在其编撰的《国语·周语上》中,写到祭祀时说:“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意思是说,祭祀是国家的重要礼仪制度,而仪式制度是国家政治赖以成功的基础。
祭祀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自古,祭祀对象分三类,一是祀天,二是祭地,三是庙享。而古代中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也就是说,祭祀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君主祭天地,诸侯祭山川,士庶祭祖先。而《礼记·曲礼》称:“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也就是说,不应祭祀的神灵而祭祀,不仅不会得福,相反还会遭致祸殃。
祭祀天地非人人皆可。《周礼·春官》言,“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的是“大宗伯”。
大宗伯,《周礼》谓春官之长,掌礼制,爵为卿。《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职责是佐王建邦保国。有大宗伯就有小宗伯。大宗伯为佐官。《周礼》有明确规定,佐官为小宗伯,上大夫二人,正六命;春官府又有都上士,正三命。
关于大小宗伯,唐玄宗时官修的我国现有最早的行政法典《大唐六典》称,大宗伯相当于礼部尚书,小宗伯相当于太常少卿,春官府都上士相当于礼部员外郎。
然而,我国先秦的重要古籍,富于神话传说的《山海经》称,原始社会,只有祭司,没有宗伯。
祭司,也叫或司祭、祭师,是祭祀活动中,人与自然沟通的代表,掌握着令人敬畏的自然力量。《山海经》便记录了九种尊贵的天地祭祀。
风系祭祀。风系祭祀源于“燧人氏”。传说,燧人氏居于今河南商丘一带,以石器猎取动物而裹腹,在没有掌握火的运用手法时,以生食为生,将火光视为不详之物,绕火而行,避火而居,唯恐殃及自身。后来,出现一位智者,行为超越常人,发现火不但能驱逐猛兽,而居于火边可以取暖,吃烧熟的动物口感还特好,于是对火由恐惧而崇拜。但大自然界的火不是随时都有的,就算森林大火也会熄灭,于是又苦思冥想,发现了钻木取火、点石击火,只是这两种火怕风,于是祭祀起来风。《山海经》则称,燧人氏是与弁兹氏结盟后,确立双方联姻的后人玉帝为中华的共主,辅佐在玉帝身边的祭司是“西王母”族,掌握天下的刑罚,是刑罚祭祀,从而使得后来的玉帝,成为一种象征的符号,燧人氏的后人衍生为东风、西风、南风、北风和中风。
火系祭祀。中华各民族都有火神祭祀的风俗,但《山海经》中说,西王母居住在一座火山旁,也就是传说中的炎山。西王母部族与白虎族联姻,衍生出流黄辛氏与流黄丰氏,流黄辛氏后人与中风的少典族联姻,衍生出神农氏一族。而神农开创了以火开荒的农业体系,即炎帝。所以,炎帝后人以火为图腾而祭祀
雷系祭祀。雷系祭祀源于雷泽氏。《山海经》说,雷泽氏身材异常高大,声音洪亮,如同打雷一般,他们信奉水生的龙,其鸣叫也有雷鸣之声,并将龙的腹部之皮用来做鼓,模仿令人敬畏的雷电之声。所以,雷系祭祀擅长击鼓。
水系祭祀。炎帝后人之中,火神体系分化出来,也就是祝融氏部族,他们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遂逐水而居,将水视为神灵,施以祭祀。
至于日系祭祀、月系祭祀、雨系祭祀、刑罚祭祀、医学祭祀等,黄帝与蚩尤涿鹿中原时,各有祭司出场。
由此可见,夏王朝的天地祭祀,不免带有神话色彩,不免带有上古遗风。

【作者简介】
王 媛
济南家庭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缘情六礼文化传媒品牌创始人
济南市历城区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