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英东
柳词风味(中)
且说这柳七官人的仕途被仁宗皇帝阻断后,一气之下改名“柳永”,转身决绝地走进花街柳巷。星空璀璨,夜色撩人,大宋朝的青楼里从此多了个不归人。
“奉旨填词”开启了柳永把自己融入喧嚣诡异的青楼生活序幕。他将“奉旨填词柳三变”工作室开到了歌妓的梳妆间、红罗帐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将“雅”和“俗”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每到一处,他将手书的“名片”递进去,歌妓们见到这金字招牌,自然是屁颠屁颠地备上好酒好菜,“倚门翘首”期待柳永与她们“同吃、同睡、同创作”,这可是她们扬名立万的好机会。这种体验生活的“采风”模式,不仅“采”到了真实的歌妓生活经历和不为人知的情感世界,还为柳永赢得了无数“屌丝”的青睐。
有了青楼生活的真实体验,掌握了第一手创作素材,柳永填的词越来越接地气,越来越受到歌妓们的热捧。全国各大城市的青楼老板都挖空心思要签约柳永,“大宋青歌赛”组委会邀请他做评委,“超男超女”、“大宋好声音”要他做导师,经纪公司策划“奉旨填词柳三变”专场音乐会……鲜花和掌声并没有使柳永迷失自我,就像当初功名利禄被突然斩断一样没能使他消沉,反倒激发了他的灵感和强烈的创作欲望。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争如这多情,占得人间、千娇百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随着一首首“金曲”在北宋流行音乐榜上霸榜,柳永稳稳地坐上了北宋“婉约词”大咖的位子。“凡井水处,皆歌柳词”(南宋叶梦得《避暑录话》)——有人居住的地方,人们都会唱柳永的歌——可见当时的柳永有多红!时至今日,他的词被传唱了近千年,依然经久不衰。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阙《雨霖铃·寒蝉凄切》是柳永的代表作,写的是情人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意,史传是写给老相好虫娘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把着情人的手,喉头哽塞,竟说不出话来。把情人间缱绻眷恋的情怀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细细品来,是不是有一点点小肉麻?“杨柳岸、晓风残月”是酒醒时的意象,以虚写实,旨在深刻揭示主人公的寂寞与哀怨,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这种风雅婉约的意象组合,唯美而真实,成就了柳永独特的“柳词风味”,也使他毫无争议的成为了宋词“婉约派”中的大家。就连当时词坛大腕秦观、周邦彦、黄庭坚等都是他的铁杆粉丝,都以模仿他的风格为乐。
清人沈雄在《古今词话》里记录了这么个故事:大学士苏东坡曾问歌妓:“我词何如柳七?”(我的词比柳永如何?)歌妓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柳永的歌,适合十七八岁的青楼女子,拿着婉约的红牙板,缠缠绵绵地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而您的歌,则要由西北大汉,举着铜铸的琵琶,挥舞着豪放的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歌妓的回答完美诠释了“婉约派”与“豪放派”的风格特征。连赫赫有名的苏东坡都不得不对这个终日混迹花街柳巷的柳七官人刮目相看,正是这厮创作了大量慢词、长调,发展拓宽了词的形式。运用淋漓尽致的铺叙和平淡无华的白描手法,让他的词更通俗易懂,更能为市井接受。使得“婉约派”和“豪放派”在北宋的乐坛上平分秋色,并且赢得同代词人高度赞赏和尊重。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巷,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迭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传说南宋时金主完颜亮听到这阙《望海潮》中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句子时,羡慕钱塘风光,禁不住活色生香的诱惑,竟滋生了侵吞南宋的野心,终于在公元1161年大举南犯。这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因一阕词引发的“侵略”,从侧面可以看出柳永词的魅力。(待续)

作者简介;马英东,笔名铁马,七零后,普兰店区莲山街道人,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
与微信平台同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