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古镇石笋河》(散文诗)
作者♥李 邦 海
刘 茂 元
主编♥花好月圆


【 小 序 】
我生在苏溪,
工作在石笋河,
是我生活的第二故乡。
三十七年,弹指一挥间,
留下的记忆永恒,
产生的情感难忘。

石笋的山,清秀,
石笋的水,清甜,
石笋的酒,醉人,
石笋的人,善良。
石笋的一草一木
和我都有深厚而浓烈的情感。
石笋河,你养育了我三十七年,
石笋河,我工作过三十七年,
三十七年,不长不短,
三十七年,我的青春耗去,
三十七年,我的小船靠岸,

(一)【 概 况 】
石笋河的石头多,
王家寨儿上坡坡,
立了几根石柱子,
由此得名石笋河。

王家寨儿
象形“五指山",
如笋柱形故名“石笋"。
它位于渠江西岸,
距广安40公里,
古镇成"之”字形,
东西走向。

广安民谣曰:
“一代二花三观阁,
最长要数石笋河",
石笋在广安排第四,
说明这里挺不错。
从石笋码头向上而行,
到大王坡公路上,
大约有五里路之多。

它由半边街,河街,文昌街,
正街,兴隆街组成。
街的坡坡处修成石梯,
街的平坦处由青石板相嵌而成。
从码头到正文昌宫街口,
有三百多步石梯子。

再经文昌街进榨门入正街,
从文昌宫经关庙、戏楼向前,
转角到禹王宫(石笋一校旧扯)进入兴隆街,
从兴隆街底部到大王坡公路边,
有两百多步石梯子。

半边街靠上方一边,
才建有穿斗木质结构楼房,
下方是二十多米高的悬崖峭壁,
无法建房。
其余各条街两边均由穿斗木楼组成。

石笋是老牌的区属场镇,
管辖七个乡镇。
正街最繁华,
也最热闹。

是当时的区公所和乡政府的所在地,
有区供销社,和区医院,
农业银行石笋区支行,
有区税务所及区市管会,
有石笋乡信用社,
公社卫生院,

还有一所区级中学。
兴隆街与正街交汇处,
是石笋一校所在地,
转拐过去就是街面菜市场。

石笋河山青水秀,人杰地灵。
山有鸡冠岭、钟鼓楼、庆云寨,
王家寨和鳌山岩。

水有石笋茧庄上面的小方井,
倪家院子下面的大方井,
中学下大堰塘中的双月牙水井,
星罗棋布的吊井,
海角桥下的井湾。

其中小方井和井湾的水井水质最好,
清澈见底,
夏凉冬热,
浸骨透凉,
是石磨水豆腐的好水源。

渠江水流经石笋河门前,
石笋的街就像一条长龙,
把头伸向渠江畅饮,
河边上下码头,
就像龙蛇头上两只角。
龙蛇尾巴在大王坡。

蜿蜒曲折的钟鼓楼梁子上,
有座耸立的鼓楼,
子午时辰钟声幽幽,
四周庶民闻声作息。

人称“挂榜山”,
它对面是“五指山”,
正像五少年屹立山上,
翘首眺望,
又叫“神童观榜”。

(二)【 水码头 】
明清及建国前后,
石笋水码头非常热闹,
它是花桥、大兴、东岳、
恒昇、白市、白云等内陆乡场,
农副产品的集散地,
也是外地盐巴、布匹,
及其他生活物资的转运中心。
码头上设有水上航运公司,
和水上派出所。

那时,夜幕降临,
上下码头停靠近百首大小木船,
夜晩,灯火通亮,
炊烟袅袅,饭菜味儿飘香诱人。

河面偶有两三只“好吃船"在划动,
穿行于大小木船之间,
上面有烧酒,
有卤烧腊,有炒胡豆,
有卤香豆腐干,
还有盐皮蛋。
劳累一天的船工和纤夫,
只要吆喝一声,
所需酒菜马上递到手中,
换来几个铜圆和小钱(金属货币)。

(三)【 中沙坝 】
石笋河码头相对的渠江中心,
是一块长约一里,
宽约半里的中沙坝。
每年春季来临时,
石笋中学和小学的老师,
带上几个班的学生娃娃,
过河去中沙一坝搞春游活动。

学生娃娃最喜欢春游,
老师头天传递消息,
学生在教室里会跳起八丈高,
欢喜得快要飞起来一样。
当天晩上估计他们中,
有好多崽儿都会兴奋得睡不着觉。
第二天他们带上柴米油盐,
锅瓢碗筷上船到中沙坝去。
上午搞击鼓传花、丢手绢,
讲故事、拔河、猜字谜等活动。

中午就分班分组,
三三两两,
几堆堆,
几砣砣,
搬几个大鹅卵石垒成土灶,
拿起锅儿,搭上米,
淘清洗净,
再渗上水,
放在灶上,
就开始生火煮饭了。

有的学生第一次学煮饭,
点不来火,
摸不上套头。
半个钟头后,
有的饭煮糊了,
有的水渗少了,
有的米放多了,
有的火烧熄了,
五花八门,格外热闹。

这个喊,老师,快来帮我,
那个吼,老师,
我的米煮成夹生饭了,
咋办嘛?这个叫,那个喊,
老师跑不赢,
学生笑翻天!
午饭之后,
休息一会,
大家就分头坐船回校了。

如今的中沙坝早已成为人们心中的记忆,
早已沉入水里没有踪迹。
因为广安修电站,
水位抬高是道理。
以前繁华的水码头,
现已退出历史舞台。

(四)【 神秘洞 】
石笋河还有个地方很神密,
也很偏辟,
更很隐蔽,
很少有人去过,
更没得好多人知道底细。

这个地方距石笋下码头约有一里多路。
要经过王爷庙,
才能到那个神秘的地方。

石笋的老乡,
亲爱的读者,
你想知道这地方在叫啥名字吗?
告诉你这里在二十多米的悬岩底下,
乱石林立,
阴深莫测,
无人前往。

从山岩上有一股水直泻而下,
如石马屙尿,
当地人俗称马尿溪,
这里实名叫马跃溪,
溪水长流而下。
夏季雨水增多,
岩上的水倾柱而来,
形成难得见到的瀑布美景,
水从上砸下来,
形成上下翻腾、烟雾缭乱的水雾。

既壮观又吓人。
此时触景生情
突然想起唐代李太白的七律诗: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掛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似银河落九天。

这里就叫马跃溪,
马跃溪瀑布下有太平洞石门。
告诉你,此处神密不在于瀑布,
不在于乱石,
不在于阴森,
而在于悬岩从下而上的三分之一处,
有个神密石洞。
它外口小,只能容一人扑附而进。

来到洞内,
里面黑暗而潮湿,
有许多蝙蝠,
有的挂在壁顶,
有的贴在石墙,
有的乱飞乱窜。

洞内地面有暗河,
有乱石,有泥土,
流水潺潺,
叮咚作响,
听到声音,
心头发慌。
我当时心想,
“要是出不去,
同行皆遭殃。"

有一年的春游时,
我和两个年轻老师,
带上班里三个大点的男生,
一共六人,
拿起电筒,
戴上头灯,
柱着棍棒,
麻起胆子一个一个,
慢慢往里爬进去,
看到底是啥情况。

我们大约走了一百多米远,
就停下来,
不敢再前进了。
里面空气稀薄,
呆久了心头难受发慌。
算了只好转身,
大家手牵着手,
慢慢返回走到洞口,
一个一个地爬了出来。

事后,我听石笋街上年长者讲,
马跃溪的洞,
深而莫测,
里面很长,
一直可通到鳌山岩脚下,
听说里面还有水蠎,
水蟒守着一口宝箱,
宝箱上两个大灯笼,
据说是蟒蛇的双眼。

有暗河,
有蝙蝠,
有精怪,
胆儿再大,
在里面也不敢走上两里路远,
就会胆怯地败下阵。
听了长者的述说,
我感到背心透凉,
非常后怕。

古镇石笋,景美,
古镇石笋,情深,
古镇石笋,难忘!
马跃溪洞内的神密面纱,
至今还无人揭开。
随着科技的发展,
随着旅游业的开发,
我们期盼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早早公之于众吧!
2020年7月7日上午,李邦海于成都祟州市三郎镇戴师农家乐撰初稿。2020年07月07日下午,广安区石笋河社区兴隆街,刘茂元审稿修改稿,2020年7月11日下午与李邦海合作再修改定稿,并正式编辑发刊 与读者见面。
附①【陈旧的照片,熟悉的记忆】















附②【以下把石笋记忆旧照片,附于此文之后,共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