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英东
传世风流冢 春风吊柳七(下)
毫无疑问,宋仁宗的一纸“判词”彻底地改变了一个大宋知识分子的命运。现在看来,应该为仁宗皇帝的英明决策点个大大的赞。他让大宋官场上少了个混饭吃领空饷的庸官,却为华夏文学史上增添了一个不朽的大师。
柳永曾接受“大宋名流访谈录”访谈时解释了名字“柳三变”的含义:“我少年读书,无所不窥,本求一举成名,与朝廷出力。因屡试不第,牢骚失意,变为词人,此一变;以文采自见,使名留后世足矣。何期被荐,顶冠束带,变为官人,此二变;然浮沉下僚,终非所好,奉旨放落,行且逍遥自在,变为仙人,此三变矣。”
从柳永的访谈中不难看出一个官宦世家后代的心路历程,因为从小就深受儒家“奉儒守官,出人头地”思想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柳永的骨子里浸透了对功名利禄的热切向往。在封建社会里,科举考试无疑是知识分子赚取功名的唯一出路。有多少知识分子为了达成理想,皓首穷经,一辈子行走在追求入仕的道路上。柳永四十七岁才中得进士,本想从此在仕途上大施拳脚,甚至梦想着有一天能出将入相,造福黎民,但仅仅因为一阕词,所有的梦想都被扼杀。柳永的绝望之情可想而知!但他内心里是不服输、不甘堕落的,他的放浪形骸是对封建王权的无声抗争!他一直被朝廷目为“有才无行”之人。尽管宋时歌妓楼馆遍地都是,也是合法的,但柳永依然受到封建礼制的歧视和排挤。大宋官场无法容忍一个不服领导藐视王权的人进入编制,即使他是一个货真价实的才子也罢。
“上帝关上门的同时,往往会打开另一扇窗”。世俗生活的汪洋大海是命运馈赠给柳永最珍贵的礼物,让他拥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很难不说是一种幸运。
宋仁宗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隆冬,寒冷异常。69岁的柳永因偶感风寒,沉疴数日,后竟药石无功,客死于湖北襄阳的一处青楼,死时除随身衣物,一枝秃笔,身无分文。
一代风流才子仙逝的消息很快传遍大江南北,闻讯从全国各州府衙赶来的当红歌妓,青楼巨头,很快组成“奉旨填词柳三变治丧委员会”。鉴于柳永老师生前为青楼经济繁荣做出的突出贡献,实在无愧于“德艺双馨”的艺术称号,治丧委员会决定集资厚葬柳永老师,以慰老师终生为艺术孜孜以求的精神。
治丧委员会斥巨资在乐游原上择得一处风水宝地,让石匠星夜赶工,琢得上好理石碑一块,上书“奉旨填词柳三变之墓”。
出殡之日,当地官方出于景仰之情,送来了花圈聊表吊唁。出殡现场,缟素如云,来自各地的歌妓均披麻戴孝,高举白幡,幡旗的飘带上都题上自家青楼的名号:“怡红院”、“积翠楼”、“叠云坊”等等。歌妓们一边在瑟瑟的寒风中行走,一边涕泗横流地唱着,“晓来枝上绵蛮,似把芳心,深意低诉”、“空余恨,望仙乡,一饷消凝,泪沾襟袖”、“算何止,倾国倾城,誓回眸、万人断肠”、“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么?”……声传十里,围观群众无不为之动容。柳三变凭借着自己的旷世奇才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为自己的人生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此后每年的清明节,歌妓们都相约到柳永的墓地祭扫。被称作“吊柳七”或“吊柳会”,又唤作“上风流冢”,再后来逐渐演变成了青楼的“行规”。据说,直到高宗南渡时,此风方止。(完)

作者简介:马英东,笔名铁马,7O后,普兰店区莲山街道人。曾在《海燕》等杂志上发表文学作品多篇,获得楹联一等奖。系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
与微信平台同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