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知青的第二故乡(之一)
作者:赵玲玲
玲玲云:
往昔挥旗毅赴疆,而今老骥度斜阳。
悠长半世蹉跎日,情系边陲要起航。

(一)
夏天把它明朗又炙热的感情挥洒在泥土里,于是夏槿花翻出了封存的蓝色项圈,我们也开始了第二故乡游!
人生有个第二故乡,可遇但不必求吧!
做了祖母,已到古稀之年的我,隨夫君和当年他的支青朋友们首次赴第二故乡,去亲近那片沃野,去探望亲人般的老乡,去接受学生的邀请。
去寻找远去了的、被裏挟的、傲骄的青春年华,去寻找曾经的风华芬芳,曾经的哭泣,曾经的艰辛磨难……。
从萧山机场出发二小时到山东烟台,经停一小时半,下午五时到了佳木斯,又经三小时的车程终于回到故乡了!
沿途辽阔的三江平原,一望无际全是茁壮成长的水稻,名符其实的北大仓一一中国最大的粮食基地。

(二)
1969年3月6日,浙江省杭州市1046名知识青年,怀着壮志凌云的激情,在没有任何选择的持殊年代里,奔赴祖国的东北边陲一一北大荒同江县,在那里度过了人生最闪光的岁月。
五十年后,我们又相约一起,重回北方探望第二故乡,再次将青春年华回忆。
六千里路云和月,五十风尘两地情。
五十年前的同江乐业公社太平大队,地处边境,交通闭塞,文化落后,气候恶劣,正值风华正茂的59名杭州铁路中学学生,从春暖花开的西子湖畔来到这冰天雪地。而村里自己还没完全解决温饱问题的乡亲以淳朴慱大的胸怀,接纳了远道而来的学生。
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战胜了艰苦,与广大农民汗撤沃野,春耕秋收,和当地民兵一起站岗放哨,保卫边疆。走上三尺讲台传道授业教书育人,背起药箱走村串户救死扶伤,将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奉献给了这片黑土地。
今天夏日艳阳普照三江平原,一大早乡亲们在村口迎接杭州去的十七个知青代表,拥抱、握手、抹泪、嘘寒、问暖……,先在大队会议室招开了欢迎座谈会,听书记、队长介绍情况,又参观“知青纪念馆”,最后丰盛的、记忆中的农家菜招待了我们。
太平大队现有1100人,近400户家庭,每人平均48亩地,人均年收入15000元,去年政府出大头,农户出2万元,盖了50幢新房(六十平方)给贫困户。
农田全部机械化,生活电气化了。交通方便了,哈同铁路从村头穿过,水泥路通到村口,一半左右的农户有私家小汽车,
村庄公共设施在逐步改变。早就用上了自来水,“大脖子”病控制往了,平均寿命在提升,医疗卫生条件在改善。
我这个初次到太平村的人,感觉农村的状态还不尽人意,不能与浙江农村比,但曾经从这里走出来的他们说,变化巨大,从内心为第二故乡的今日欣慰自豪。

(三)
同江市, 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松花江与黑龙江两江交汇处南岸,东接抚远市,南与富锦市、饶河县为邻,西临松花江与绥滨县相连,北隔黑龙江与俄罗斯犹太自治州相望,边境线长170公里。总面积6300平方公里,总人口231600多人。
在小任——许建民(作者丈夫)的得意学生——陪同下,游览了市内五个公园,其中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还有国家一类口岸——同江口岸。
完全颠复了我对同江的认识,另外几位都在同江支边近十年,想要寻找记忆中的故事发生地,是件非常非常困难的事,代之而起的都是近几年造的高楼新居。完全是旧貌变新颜了,尤其是三江口岸的湿地公园,俄罗斯风情园,简直象极了杭州柳莺公园。
十个小时的游览,我们却不累,归功于气候,阳光灿烂的同时,凉风习习,暑假避夏好地方!

(四)
四十年前,许建民接到调令到浙江萧山党校报到!离别时,在同江二中(当时该学校是重点中学高中部)任副校长。今天旧地重游,首先想找昔日的同事叙旧,无奈多位老师阴阳永隔。千方百计总算找到二位,这些老同事的家景非常好,住宿环境也宽敞,都安享晚年了。
过去的校舍己无踪影,现代化的建筑,先进的体育场地、实验基地一点儿不落后浙江的中学。
当年知青支边,在教育岗位上传道搜业教书育人是做出了贡献,不少农民的孩子走出了北大荒,成为改苹开放四十年的中坚力量。

亲临现场,曾经当过教师的我和先生都百感交集,写下七律一首。
回眸四十梦依稀,三尺讲台传道挥。
学子喑声低哽咽,同仁宽慰互诚祈。
高堂白发等行孝,家室妻儿盼早归。
离合岂能全遂意,浓情几种泪双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