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河遗爱”总关情
——赏读吴熙禄《荣河纪行》
作者:秋水伊人
人世间的缘分真的是奇妙无比。就拿我和《古槐幽梦》和《大明清官吴来朝》作者吴熙禄老师来说,年近花甲的我和年愈古稀的他真的从来没有交集!然源于文字,我俩最近却相当的熟悉起来了,而且一见如故。
这还得从一月以前说起:那一天在一个文学群,我在浏览信息时,看到了原莱芜市广电局副局长兼广播电台台长段熙曾老师的评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吴熙禄长篇小说语言赏析。看着看着,看见了我的名字而且还是两次。我心里话,好奇怪!怎么会这样!于是想一探究竟,就一口气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读完了,这一读不要紧,一下子勾起了我要阅读吴熙禄老师的两本书的兴趣,于是告诉段老师我也想看吴熙禄老师的长篇小说,而且有点儿迫不及待。段老师听出了我的迫切,第二天冒雨给我送来了吴老师的两部长篇和段老师这些年笔耕不辍所创作的所有作品。我如获至宝,心里那个高兴劲儿就别提了!我一本本打开细读。不到一周时间我就把《古槐幽梦》和《大明清官吴来朝》通读了一遍,这还不够,我又和段熙曾老师要了吴熙禄老师的联系方式,我一定要亲自告诉吴老师我的阅读体会。
和吴熙禄老师联系上以后,我们相谈甚欢,并且还约了十几个人举行了一次签名赠书活动。由此我又获得了吴老师的另外几本书《汶水流情》《玉壶冰心》和《荣河纪行》。鉴于我已经阅读了《古槐幽梦》和《大明清官吴来朝》,我对于他在撰写过程中的采访活动很感兴趣,于是我就先从《荣河纪行》读起。
薄薄的一本112页的小册子,我阅读时竟然几度哽咽,几次泪流。我为吴老师这种为了家族的荣誉,为了先人的故事挖掘,不遗余力,不计艰辛劳顿,在“适逢本人干支大循环六十岁本命年之际,在族人的支持下,于今年初夏,终于踏上了寻访之途,一路头顶来朝公的英灵,背负家族使命。历时十天,走完了数百年一度的荣河行。”(摘自《荣河纪行》前言第1页)。六十岁刚刚退休,正好颐养天年,享受含饴弄孙天伦之乐的时候,他却一个人踏上了寻访之路。
在阅读《荣河纪行》过程中,由于我已经有《古槐幽梦》和《大明清官吴来朝》的阅读铺垫,对《荣河纪行》中的情节我已经有所了解,但还是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将要踏进老城的地界,四百多年家族的向往即在眼前,作为一个当地父母官后代的我,百感交集。我贪婪地环顾窗外的地貌,心中祷告:七世祖,你的第十四代孙熙禄来到您为官从政之地了!公若在天有灵,该感到欣慰吧!是的,当年来朝公退休离开荣河故土时,他能想到四百多年后,有一后人代表家族来到晋西南重踏他的足迹!整个大明王朝二百七十六年,先后在荣河任知县的有七十五位,当今其后人能来故地缅怀先人的,我不敢说我是唯一,但肯定为数极少,甚至不会有第二人,就凭这一点,我可以告慰先人了!”(摘自《荣河纪行》第27页)的确如此!如果每一个姓氏,每一个家族都有这么一位负责任的人去壮怀先人遗志、寻访先人遗踪、书写先人故事的话,那我们的历史文化宝库中,该有多么丰富的资料啊!
“……在土岗上我环顾了许久之后,头顶来朝公的在天之灵,胸怀古城沧桑,一步一步踏向归途。脚下七世祖踏过的地方,眼前也曾是来朝公的视野所在和历代族人向往的热土。虽是初来乍到,片刻停留,还是十分留恋。四百多年的祖孙情结在这里见证黄土,昭示蓝天!走到土岗下,我猛然想起,应该采取故地实物标本带回山东,作为永久的纪念。于是我在土崖下拾了两个小土块,在地边拔了一颗不知名的碎叶草和一株野芦苇,用纸包起来装进提包。”(摘自《荣河纪行》第52页)。在这里:我能感觉到,一位花甲老人,小心翼翼地捧起一把黄土,拔起几根茅草,装进小袋里!他在心里肯定默念着祖先的名字……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期间,我受到了一家人无微不至的关照。七十多岁的懋富,一口一个‘叔’的叫着,隔不时为我倒水送水果。其子修成,托人为我买了卧铺票分文不收,一再说为家族尽点心意,临走还给我带上了两瓶中国名酒——山西汾酒。其三媳齐小琴,行几十里送我到火车站,直到找到票位方辞别离去。”真的体现了“亲不亲故乡人”,而吴熙禄老师和他的懋富侄子,他们却不止“故乡人”这么简单,他们真的是“同根生,一家人”呢!
“11:30,我在太原汽车站下车,神交已久的爷们就要见面了。我脑海中猜测着懋富的模样。原来认为,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寻找一个从未见面的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起码要打量眼前的很多人。然而我刚迈进出口大厅,就见一魁梧的老年男子手持红纸(供我辨认的标志)向我打招呼。我应声一看,啊,懋富!由于他在书中见到过我的照片,一眼便认出了我,而我一看懋富的长相,与我听他在电话中浑厚的声音所想象的模样毫无二致。真是一见如故!爷俩两只手紧握在一起,这是大支、二支的族人的一脉,在分开一百二十多年后二十世、二十一世叔侄在太原汽车站见面!应当说,这是名门望族的凝聚力和追崇来朝公的共同家族信仰使我们相聚。嗯,我与懋富的此次见面可以说是家族史上庄严的一幕!背后是莱芜、翼城十几代族人的向往,也是一部家族悲欢离合史!”看到这里,我的泪水夺眶而出!好像可以想象到来朝公在天国微笑着看着这一幕……
还有吴熙禄老师离别亲人的一幕“火车下午七点二十发车。随着火车的启动,手机中传来懋富的问讯,一表对我归程的关切。二是再一次道别。‘再见了,山西一家人’!我身披荣河黄土,怀着对山西族人的情感,踏上走向山东的归程!”这一段中,吴熙禄老师连续用了几个感叹号来表达自己的那种深厚情感!
阅读这短短一百一十二页的《荣河纪行》小册子,我几次哽咽,几次泪流,我感叹:在当今这个时代,虽不能说物欲横流,但不否认有的人钻进“钱眼”里不能自拔。我为还有吴熙禄老师这样敢当重任、不计辛劳,十九年如一日,为了光大自己的门风,为自己的先人立传,这极大地丰富了莱芜的人文情怀和地域文化,很值得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学习、借鉴!

秋水伊人: 原名:亓玉玲,本科学历,高级教师。教学之余喜欢唱歌、跳舞、旅行,更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原莱芜市作家协会会员,原莱芜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济南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作品散见于《中国教育报》、《山东教育》、《山东教育报》、《中国作家网》等各种报刊杂志、网络媒体。出版个人散文专辑《秋水涓流》和评论集《许庆胜人品文品研究》。《秋水涓流》获原莱芜市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