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王亚平 邵阳
文字的舞台 5月16日
(纪实长篇小说连载之27)

【 27 】
芷江是一座美丽的小县城。
她东临雪峰山脉,西靠云贵高原,是一片相对平缓的丘陵山区。古称卢阳、沅州,清时改为芷江。
这里是“滇黔孔道,全楚咽喉”,势据西南第一州。
清代曾在这里设偏沅巡府,(即省会,为湖南建省之首。长沙作为省会是后来的事。)
芷江这个名字的得来本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被流放沅湘时曾在这里采拮岸芷汀兰,芷江因此而得名。
因县辖内侗、苗族居多,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芷江侗族自治县。
清澈的㵲水河从贵州流淌而来,缓缓流经县城,经怀化从容注入沅水。一路上风情万种,就像浴后的睡美人,媚态迷人。

芷江有植于西汉末年的古树,有数百年历史的古庙宇天后宫。有趣的是,这个石雕精美的天后宫竟是我国内陆最大、工艺最精湛的妈祖庙。
本来,妈祖庙只有沿海才有,是船民渔家供奉香火,祈求出海平安的。她又如何会建在这里呢?很有趣。
后有人解释说,明清以来,芷江、洪江一带通商开埠,商贾云集,吸引了大批以福建人为主的沿海商人,所以才有了这个内地最大的妈祖庙。

芷江还是一座历史名城。
从二十世纪的四十年代初,到日本战败投降,长达四五年的时间,世界上许多大国的元首和军事统帅的目光都经常在作战地图上关注着这座小城。
作为盟军在远东地区最大的军事基地,中国陆军总部的所在地,中国国民政府抵抗日本侵略军的前线指挥部和大本营,这个小小的地方竟然屯兵三、四十万,成为了二战中抗日战场上最坚固的战斗堡垒。
何应钦在这里组织了一次惨烈的战役、对骄横的日寇发起了一场成功的反击。
“湘西会战”与平型关、昆仑关、长沙保卫战等战役成为了二战史上著名的战例。足以名垂青史,令炎黄子孙骄傲。
日军杀红了眼睛,恨不能把她从地图上抹掉。
而却又不得不一次次在她周边横尸遍野,最终也无法越雷池半步。
它策划了所谓“芷江攻略战”,却使八万余精锐“皇军”差一点全军覆没,最终以三万多人死伤,五百多人被俘的战果铸成了侵华战争中最大的败绩。
一九四五年那个萧杀的秋天,在血雨腥风中苦撑苦熬了十四个年头的中国人终于摘到了那枚苦涩的胜利之果。
日本侵略军在中国的最高统帅岗村宁次派特使今井武夫向蒋委员长派出的代表何应钦将军毕恭毕敬地缴出了日军在华兵力配备图。
用那只沾满了中国人民鲜血的手,签署了“大日本海军、陆军、空军缴械投降备忘录”,在投降书上颤抖着写上了自己罪恶的名字。
投降签字仪式是在芷江飞机场旁边的一排极其简陋的木质小平房里举行。那一排小平房曾经是中美两国飞行员的俱乐部。
事过多年,前来这里瞻仰的人很难想象当年举行受降仪式时的情景。
经过多年殊死搏杀的中日双方,在事关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正义与邪恶两大阵营胜负的庄严仪式上,他们当时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和表情呢?

(本文采用的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