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汩汩润心灵
——赏读吴熙禄老师大著《大明清官吴来朝》
作者:周传训
初识吴煕禄老师,我就被他的佛面善心所深深吸引。已愈古稀之年的吴老师,中等身材,不胖不瘦,一头银发,面色红润,天庭饱满,四角方圆,一脸的佛相。且谈吐谦逊而和蔼,思维清晰,精神头十足,加上朴素而整洁的衣着,颇具亲和力。
更使我惊奇钦佩的是,吴老师起初文化程度并不高,但他阅历丰富,1965年入伍从军,1969年退伍,当过矿工、宣传干事、政治教员。出版过诗集《汶水流情》、散文集《玉壶冰心》和长篇纪实《荣河纪行》。但我最佩服的还是吴老师在2019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两部文学名著《古槐幽梦》和《大明清官吴来朝》。吴老师可以说是莱芜文化圈子里的一位奇人或是冲出来的一匹“黑马”。在此,我对吴老师这两部凝聚着其19年心血的大著的出版谨表示由衷地祝贺、钦佩和敬意!
这两本大著,围绕一位祖上人物吴来朝而展开,一前一后,上下两部。上部《古槐幽梦》是介绍主人公吴来朝青年时代的爱情故事,场面极其宏大,一定很吸引人,犹待拜读。下部《大明清官吴来朝》便是介绍主人公吴来朝执政时期的作品。然而我却先捧起了后部《大明清官吴来朝》,且一打开就手不释卷了,算是“披文以入情”吧。
主人公吴来朝是莱芜吴家第七世祖,生活于大明万历年间,贡生出身,是莱芜藉著名的外地知县。
说吴来朝是清官,也许会有人发问,作者吴老师说他祖上是清官是很自然的事,哪有人说自己的祖上不好的?这就是我提这个问题的要义所在。说吴来朝是大明清官,不能不提到座落于莱城东关的一座祠——“荣河遗爱”祠,祠中供奉的正是吴来朝。而这座祠不是吴来朝后人建的,而是吴来朝执政之地山西荣河县人千里迢迢运料来建造的。这座祠是莱芜唯一的一座由外乡人建造的。吴来朝在山西荣河县任职两年,就解决了百姓的温饱问题,三年任满“朝觐”万历皇帝,赐号“奉君”。看匾额“荣河遗爱”就知道事情的端倪,应该就是清官由来的最好铁证。这也无怪乎著名散文家吴伯箫当年得知祖上祠堂被毁向毛主席说起此事时,毛主席他老人家也感到惋惜,还留下评语,说“你的祖上吴来朝可称得上古代劳动模范”。我想,这也正是作者吴熙禄老师下决心完成此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读此大著,我钦佩于作者吴熙禄老师的是,一在于吴老师敢于挖掘祖先吴来朝事迹的初心、热心和责任担当。二在于吴老师独身一人亲赴祖先吴来朝四百年前执政的山西荣河县实地考察和釆访时的不畏艰辛的勇气。三在于吴老师塑造莱芜藉大明清官高大形象时的宏达的谋篇布局的架构能力和驾驭文字的娴熟的表达能力。四在于吴老师从创作萌发到结稿出版之间前后十九年所经历的艰辛脑力和独有的超拔毅力。这正应了大文豪苏东坡在《晁错论》中的名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曾感叹道“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这何况是吴老师花费近二十年时光呢?
我认为,一部小说,三大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缺一不可,而这三者样样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均值得大力肯定和钦赏。然而,三者之中,关键还是以塑造主要人物为核心。
作者在作品中塑造的大明清官吴来朝人物形象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功,我认为,首先在于突出了吴来朝这个人物形象的为政理念和勤政能力。吴来朝本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执政理念,一上任就发现了荣河县的“两大怪”,即“庄稼茅草分不开”、“谷禾像韭菜”。于是,他开始了他的改革“新政”之路,先是“灭茅”,灭茅是为了垦荒,为了极大地调动灭茅积极性,他想出了官府“购茅”的奇招,围绕灭茅工程的开展,克服了一系列漏洞和问题,可谓谨言慎行,步步迈得踏实有效。吴来潮政绩之二在于“间苗”,他把莱芜老家“间谷苗”的经验及时的带到他的执政地荣河县,并一边动员间苗的好处,一边在县衙搞起了间苗“样板田”以供百姓效仿,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获得了成功。
俗话说“言为心声”。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杨雄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行,君子小人见矣。’”杨雄的话是说“语言是从心里发出来的声音;书写是从心里发出来的文字;声音文字表达出来,君子小人就看出来了。”
因此说,塑造人物语言描写十分重要。我认为,这部书的人物语言相当精彩,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成功的语言描写,对于突出刻画主人公人物形象起到了关键作用。
譬如这段:“吴来朝站在廊檐向官民说道:‘各位乡亲,俗话说,万物土众生。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人,对土地的这份感情无可取代!民以食为天。然而这个‘天’,要靠生产庄稼的‘地’来支撑!海内城乡遍设土地神庙,为的就是供奉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我们灭茅,爱护改良土壤,这才是对土地老爷最大的敬重。地肥粮丰,百姓富足,庙宇鼎新方能获得资助!’”
知县吴来朝精彩的一席话向官民交代清楚了“县衙以修庙的名义捐资购茅,是实实在在的善政”。
再比如:“吴来朝对官员们说:‘记住,别看我们职位卑微,却系国朝基石!皇上福泽,要靠我们这些不入流的吏役灌溉,才能流入百姓的心田啊!’”
再比如在“吴来朝风雪田野间”一节中:“吴来朝道:‘人啊,是越不出门越不抗冻!再说,到了冬天就不敢出门的人,怎能当一名称职的地方官?父母官、地方官,顾名思义,不就是和百姓冷暖与共的官嘛!’”
试想,这一句句掷地有声的话语,不恰恰就道出了父母官的为政理念及责任担当么?这样的话,对现在基层干部来说,不也同样产生警示作用么?
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吴知县的同僚是怎么评价他的?同僚们不得不承认,吴大人对农村,对农民,对农田太熟悉了!主薄黄理道:“为什么这种常识性的问题被忽视,我们与吴大人比起来,差距还是在‘亲民’二字上!一个心系百姓的官员,对关系民生的细节问题是不会置之度外的!”
那么,老百姓是怎么评价他的呢?“一位老农道:‘我翻的是自家的地,掏出的茅草还能换钱,哪朝哪代有这样的好事?想到新来的县大老爷对百姓这么好,心里热乎乎的,县大老爷可真是菩萨心肠啊!’”
可是,就是这样的父母官,却常常惹来外县官员的嫉妒之心,有人告黑状,而主持正义的省按察使吕坤经过考察得出结论:“吴知县是不是‘佛爷转世’(老百姓称呼),我不知道。可凭他主政实施的励民灭茅之举来说,实为历朝罕见,可称得上功德无量!神灵、佛祖能不高兴吗?我看,这购茅、间苗的惠民德政比修庙更见佛心!”
正因为吴来朝口碑颇佳,他在三年任上,进行“购茅灭茅”、“教民间苗”和“代罚缩城”等实施新政举措,才有了“觐见”“御书房面君”,得到了万历皇帝御赐“奉君”之美誉。也正因为政绩突出,“据说在万历二十年受朝廷擢升其职,因百姓苦留未能赴任,以后两次提拔,也均因百姓跪阻不能成行。坊间曾放出‘狠话’:除非吴知县老糊涂了,否则,哪里调他,荣河县民也不会放行!”就这样吴知县连任四届,至万历二十七年,在荣河知县任上有十二年头。由于操劳过度、积劳成疾,又由于次子吴鸿洙在浙江参政任上,在为皇帝送寿表的途中骤然去世,老人受打击太大,身体每况愈下,才不得不申请退休,告老还乡。据说,当时天宁寺无量禅师还组织给他修了“生词”以作拜谒怀念。如此好官,可谓世间难求啊!
总之,吴煕禄老师这部书成功地塑造了大明清官吴来朝好德善政的人物形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荣河遗爱”祠被毁的缺憾。如果祖上吴来朝地下有灵,也一定倍加欣慰的。同时,作为吴老师一族同辈的著名散文家、教育家吴伯萧(本名吴熙成)兄来说,如果地下有灵的话,他也同样在为贤弟吴熙禄的艰辛付出和建树而叫好!又何况,这两部大著对莱芜大地乃至国内外读者来说,又何尝不是提供了一桌历史及文学的饕餮大餐,从而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呢!
最后,笔者还是惯以一首《七律·赏读吴煕禄老师大著〈大明清官吴来朝〉有感》作结吧:
“荣河遗爱”耀门庭,嬴牟清官看大明。
妙法“购茅”脱怪陋,传经“间谷’为粮丰。
功于勤政一身正,德在廉明两袖清。
传递正能堪宝典,清流汩汩润心灵。

周传训,男,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口镇山口村人,曾用笔名丑牛,艺号听虚斋主人。生于1961年1月9日。大学学历,中学高级教师。1982年毕业任教至今已有38周年。曾荣获“莱芜市教学能手”、“莱城区科研工作先进个人”、莱芜市“感动我们的‘十佳教师’提名奖”等荣誉称号。积极投身人文教育研究和地方文史实践,多次被《莱芜市报》和《联合日报》及莱芜市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报道。
酷爱诗文与书法创作,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省书协会员、中国书协专业一级二级(证书)、市评论家协会会员。诗词获北京诗词大赛金奖。诗文书法作品散见多种报刊杂志。著有诗文集《虚斋散吟》。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