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可勤
故事发生在大清朝乾隆年间的四川灌县蒲村。从康煕朝开始大量向四川移民,又经雍正、乾隆朝的移民巴蜀,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已将四川的人口、经济产业大力发展起来了,显示出国泰平安百业兴旺的太平盛世景象。
本文配图仅供欣赏 如有涉权请联系删除
乾隆朝中有一位果亲王,人物标致,风流倜傥,好喜出游,于乾隆四十二年正月离京远游。一路逶迤西行,越往前走春意越浓,桃红柳绿,百鸟争春。一日来到蜀地灌县地界,其时已是农历三月初一,与仆人黄奴投宿在城中的楼外楼客店。客店外一大茶社,一律的竹椅方桌,三件套的盖碗茶具,茶客满座,谈天说地,甚是热闹。坐下后,听邻座一胖子说:“三月初三清明节,蒲村人要大办春台会,天花棚彩,鼓乐喧天,相邀本城中头面人物去做客捧场,我这个周保长也接到了请帖,到时前往蒲村看热闹。”
话说无意,听者有音。三月初三辰时,果亲王主仆二人在较场口雇了一乘滑竿,闪幽闪幽直往蒲村而去。蒲村是在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场镇,距离县城十五路。只见乡村道上扶老携幼,肩挑背背者络绎不绝。大约巳时到达蒲村场口,只见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人流如织。家家户户门前都放置茶水香案,大街上天棚彩旗猎猎飘舞。茶房酒肆高朋满座。
兴隆桥处的天后官大戏台,更是人声鼎沸,杂耍小吃集中在这里,台上敲打川戏锣鼓,正在演春官闹春。果亲王高兴之余,便在人群中乱穿乱窜,不一会主仆二人便失散了。这还了得,急得黄奴在人群中前后寻找,直至酉时(约晚六时)未见主子身影,于是怀疑反清人物绑架了果亲王。
黄奴一路小跑来到灌县衙县,找着知县魏传统,亮出内务府通关腰牌,说明来由。魏知县听罢吓得魂不附体,在灌县若死了一位亲王如何了得。当下立即上马直奔蒲村,找着村长,叙说自家一北方亲戚今天在此朝会失踪了,三十多岁,至今未归,不知是死是活。魏知县密令,不能声张,暗查三十来岁北方口音男子,一个时辰一小报,两个时辰一汇报(一个时辰两小时)。当夜无果,六天后也无果。这下吓坏了魏县令,据实上报,成都督军策划出动少城内清军前往清剿,救出王爷向朝廷复命,一时间朝野震惊。
第十天上,果亲王与一老者漫步在蒲村街头,一路走向村公所。唐村长见来人气宇轩昂,走入后端坐在厅堂上。陪同的老伯忙介绍:这是从京城来的金姓客人,要在蒲阳河上修一大桥。唐村长忙向客人递茶递烟,心中早有八分明了来者身份。
金姓男子操着一口京腔,说这里的百姓勤奋开发疆土,善良知礼,热情待客,故而有意为乡民做点善事,修一架桥。唐村长一面称谢,一面派人飞报魏知县。魏知县得报后立即飞奔蒲村而来,见着唐村长,村长说来人已去花子街喝茶去了。魏知县在茶铺找着金姓男子,倒头便拜。黄奴更是伏地不起,放声恸哭。金姓男子对知县说,你们留下马匹,我和黄奴自行回城。
然后主仆二人与廖老伯来至街中心的会缘楼吃饭喝酒。二楼上推窗远眺,金姓男子指着河上的便桥说,我出资修此桥,来时人挤,差点掉入河中。两天后叫村长去找魏县令,在那里领取修桥银子。饭后二人依依作别,他送给廖老伯一柄白玉绢扇和一个玉佩,并说还会派人来接廖老伯去京城过中秋节。
读者,你道这十天中果亲王去哪里了?原来清明当天,果亲王只顾看热闹,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竟丢掉了跟班黄奴。中午后肚中饥饿,在河边一树下歇息。见一凉面摊正忙不迭地招呼客人,便也要了凉粉凉面吃将起来,又要了一碗红白茶清口润喉。然后,脱口而出说:黄奴付钱。这时才突然想起仆人不在,自己则身无半文,显得十分窘迫。
旁边坐着一位五十开外的老者,吃完后在吧嗒叶子烟。老者见状,一面热情递烟,一面说面钱我给了。果亲王自然感激不尽,随后跟着老者上了河上的简易便桥,桥上乡人你来我往,穿梭于桥上,果亲王差点被一背背篼的人挤下河。过了河,老者说,客官如不嫌,可去舍下一坐。果亲王见老者慈善,也不假思索欣然前往。一路上麦苗青青,菜花灿灿,桑枝郁郁,村姑穿红着绿,采桑浣衣,好一派春意盎然的祥和气象。约五里之遥,来到浅山脚下,路口一大顽石,上写“南溪口”三个大字。
老者便说,这就是小可住地,这里住着几十户从湖广来川的廖姓人家,有一大院名叫廖家大院,住着族长,有供奉祖先的祠堂。至门前,只见门楣上大书“廖家大院”四个字,果亲王双手合一以示尊敬。
这天正逢南溪口廖姓人也在办春明宴,从中午吃到晚饭,然后家家扶得醉人归。果亲王的到来,自然受到族长和廖姓人的欢迎与尊敬。听说来人是从京城而来,族长说,自我始祖来川定居这里,已有近百年之久,浴沬皇恩,繁养生息,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今天大官人是从天子足下来的贵客,给我们带来宏福和吉祥,我代表廖氏家族,这杯酒上敬吾皇万寿无疆,再敬客人福寿安康,家业兴旺……
且说这果亲王在南溪口一住多日,这里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农村人见这京中客人,气度不凡,豪放豁达,便家家争着请,从族长到普通农户,一天一小宴,三天一大宴。又带去山后行围打猎,下河捕鱼,采桑喂蚕,磨豆做糕,天天翻新。
果亲王对三样菜印象最深:青石磨子推豆花、蒜苗炒老腊肉、大红公鸡烧红萝卜。喝的是谷子窑酒,顿顿吃得口齿留香,大醉方罢,早已成了乐不思蜀的“刘禅”,哪管仆人和官家心急火燎。第十天告别众乡亲时说了句:这里真像陶潜写的桃花源,真不想走了!
回京后,果亲王禀奏乾隆皇帝:湖广填四川大功告成,皇恩浩荡,功莫大焉,巴蜀之地繁荣景象无异于苏杭。蜀地民风淳朴,勤劳善良,礼仪有加,和乐相敬,真乃是我朝民族和睦彪炳之地。大清皇帝听了哈哈大笑:康乾盛世的宏图伟业实现了!降旨赐黄马褂(后人称作:皇马褂)一件给南溪口廖姓人家,以示天道酬勤,皇恩普照,励民上进,奋发图强。
黄马褂送至南溪口,供奉在廖家祠堂中。一时间轰动周围三州一十八县,纷纷前来分享皇恩,廖家人也觉荣耀之至。黄马褂在政治上确实威力很大,护佑廖家人平安生息多年。到了清朝宣统三年,封建皇权结束,天威收敛。民国年间,地方动乱,廖家人将黄马褂密藏于一处,不再示人。
直到1951年,抗美援朝之际,国人爱国情绪高涨,纷纷卖铜卖铁捐资国家打美国鬼子,保家卫国。廖家人就把黄马褂捐出,以示爱国。黄马褂在灌县蒲阳之地一二百年,见着的人渐渐老去死去,没见着的众说纷纭,茶房酒肆传说颇多,版本各异。最终,黄马褂从哪里来,又回到了哪里去,可能是北京,可能是地方博物馆。
果亲王出资修的桥,始叫善人桥,几经战乱,几经沧桑,多次修缮,现今叫会元桥,是蒲阳一座风水桥,是地标式建筑,古香古色,蔚为壮观。蒲阳地区与时俱进,沐浴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阳光雨露,已成为富甲一方的中国式特色古镇,名播天下。
廖可勤:笔名二歌,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金牛区作家协会会员。从小就爱好文学,做着作家梦。初时,当有小诗短文见诸小刊小报时,会兴奋得手舞足蹈。随着写作渐进,居然能完成一万多字的报告文学,并获一等奖。欣喜若狂之余,追求作家梦的心态也慢慢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