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奕萱 朗读者:迟栩烁
前 言
落雪上的梅花印记轻轻的走过千年,绽放于笔尖,宣纸上跃动的簪花小楷向我们娓娓道来这五千年的故事,从仓颉造字到活字印刷,从尧舜禹汤到当今盛世。无数人的心血传承至今,印在了我们的心上,点横竖捺间,流动的是幽幽的墨香,飘逸的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风骨,它是宁静秀丽的美人,它是民族五千年来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而你,还记得起它那轻逸娟秀的美吗?
正文
汉字是一朵绽放着墨香的红梅,舒展着清润与靓丽,回眸与它相遇,即使它开过千年,依旧明媚如初。
若汉字为梅,中华五千年的岁月则为那落在梅花上的雪,汉字承载了那悠悠长河中的文化,汉字为这瑰丽的文化沁染了一点幽香。
而当今,又是为何,本该绽放于中华儿女指尖的汉字却渐渐被淡化?电子文明的创新与进步为人们带来了方便快捷的生活,却让人们迷失了本该继承祖先智慧的自己。
仓颉先生创造了最初也是最美的文字,梅花印落在雪地中,从那以后最古老的中华文明开始了记录与传承。胡适,梁启超先生的简化,使我们看到了我们当今使用的繁复得只有美感而无冗杂的汉字,外圆内方中尽是那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与对古人深刻的尊重与敬仰。
古人十分注重书写,曾有一位博学多才的秀才,在科举考试时将“盡”字写为了简体的“尽”,便名落孙山,被人戏称为“尺二秀才”,而当今,有多少能把“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汉字凋落了,被碾碎为一地的红尘。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已变得过去,文化成为快餐化,速溶茶已随处可见,再也不见那“一盏清茗酬知音”;多少人利用网络沉浸在虚拟的打杀中,又何来“燕泥点点污棋秤”;多少人在使用微信,“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的惆怅又何在?在传答信息方便快捷的时代怎么会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感动?便捷的同时,带来的是膨胀的信息,无意义的交流,而人情与文化则变得越来越寡淡。
汉字在这场古典与潮流的冲击中被冲刷变淡,我欣赏颜体的清润与板桥体的豪放,而快节奏的当今,一切美丽的汉字体都被简化规范为冰冷的铅字,从一台台毫无生机的机器中打印出来,灵动与轻松消失殆尽,满眼的白与黑,没有浓转淡的墨色。
痴迷鼠标键盘的人,终究会有返璞归真的一天,当今的“听写大会”引起全民热也正因如此,人们意识到了逐渐失去的汉字是多么重要,那是我们民族的根基,汉字又活了起来,人们越是缺少什么,越会关心什么,我坚信,人们已经意识到了在信息时代我们文化的缺失,并将它们找回,继承,发扬。
枝头的墨香梅花绽放千年,雪永远不会落,花永远不会凋零,汉字立于枝头向我们回眸,展露了那明媚的笑。
痴迷鼠标键盘的人,终究会有返璞归真的一天。
简介
作者:李奕萱
2013年毕业于通河一中.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
朗读者:迟栩烁 2019毕业于通河一中 走进大学校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