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源李兵役)本文标题,借用的是清朝金缨巜格言联璧》中的话。大意是说,人心中要存有仁义,以勤劳节俭作为持家之本,以宽容大度作为接人待物的基本准则。仁爱悯人,在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中根深蒂固,源远流长,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们先来看看何谓“仁”?仁德的内涵是什么?孔子的回答是:要做到恭、宽、信、敏、惠五点。没有放肆的心叫恭,心地不狭窄叫宽,没有欺诈的心叫信,没有怠情的心叫敏,没有苛刻的心叫惠。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就不能称之为人。从孔圣人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仁德内涵的核心就是一个“爱”字,必须从仁爱这个本质特点上去体会,才可能懂的仁德的真谛。
笔者十分欣赏古代先贤的几段话:巜荀子•劝学》中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唐朝韩愈巜原道》中道:“博爱之谓仁”;明朝洪应明巜菜根谭》中讲:“立百福之基,只在一念慈祥;开万善之门,无如寸心挹损”;清代王永彬巜围炉夜话》中直言:“求个良心管我,留些余地处人”。可见,实施仁爱的方法,关键在于关爱别人,而不在于只爱自己;倡导正义的方法,重要的在于约束规范自己,而不在于约束别人。实施仁爱的关键,要从自身做起,从奉献爱心做起,而不要去苛求别人。
以“仁”为基石,以“爱人”为主旨,以舍己为人、助人为乐为标志的“仁爱精神”,既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一个民族标志性的文明符号。没有仁爱之心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搭起传播仁爱的桥梁,成为传承仁爱的纽带,以爱人为乐,以奉献为荣,共创和谐文明的新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