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充实退休生活
——参加散文创作研讨会有感
文/李会芳
为进一步营造浓厚的文学创作氛围,不断鼓励全县广大文学爱好者创作的热情,7月23日下午,眉县文化馆在学苑书城举办《眉县文化交流》散文创作研讨会,我荣幸参加,受益匪浅。
会上,聆听祁馆长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的讲话:“文艺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仔细琢磨这几句话,与自己写作对照,真是惭愧。短浅的目光、一些碎片的、琐屑的想法,随笔和回忆录,与国运,国脉、家国情怀相差甚远。祁馆长对眉县文学爱好者殷殷期盼,深深情怀。要写出思想深邃、意境深远、有品位、有韵味、诗情画意相互融合的艺术化散文,学习经典、知识积淀、文化修养、阅读经历、人生历练,缺一不可。正如宋代黄庭坚诗中:“胸中元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风霜。”
文友对文学创作的真知灼见,对我启发很大。尤其是杨烨琼老师推心置腹的精彩发言,既亲切又感人。他谈自己的写作体会:没啥可写时,读名著吸取精华;读大学生散文,学习新思想、新观念,开拓思路。杨老师对“大散文”地理解,令我怦然心动、耳目一新、眼前一亮。所谓大散文不是指篇幅长、字数多,而是信息量地容纳。是呀,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地加快,长篇大论的文章费时费力,而短小精悍的散文,以生动的形象,严密的逻辑,或寄情山水,或以物喻人,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融形、情、理于一炉;合政论与文艺于一体,给读者留下诗情画意的美感,思想上的启迪,引发读者思考和共情。
与早有耳闻的岐山两位作家相会,优美的诵读带我进入《夏日荷塘》,在清香四溢的步道上徘徊,欣赏每朵荷花的娇艳。还未等我回过神来,《秋》的色彩缤纷又在眼前翩然。作者‘巧设文眼,创造意境,因实而虚,以形传神,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生命在此过往,感情跌宕起伏,让人神往。文字与时间堆积起来的体悟:“山外有山,人上有人”。我不禁感叹:真乃不虚此行,一次千载难逢的学习机会。
如何把握时代脉博,讲好眉县故事,写好眉县山水,宣传好眉县人的生活、以及精神面貌?研讨会上,领导、学者、作家倾其所有,深入浅出,向文学爱好者导航、点窍、引领,让我觉得写有方向、做有章程。
几年来,我一直与文字结缘,跟一群志同道合的文友携手同行,用手中的笔歌颂真善美,鞭苔假恶臭,弘扬正能量。虽算不上文化人,够不上作家,但也不断进行在文学创作的路上。我一直庆幸自己有读书和写作的爱好,退休生活充实且丰富多彩,也影响了家人。
俗话说得好:“人家的婆娘,自己的文章”,针对文学爱好者普遍存在“孤芳自赏”、“喜欢表现”的现象,文化馆张银萍老师讲到:文章写完后不要急于发,先放一放,隔一段时间,回头看时就会发现文章里的不足。此时,再作修改,就感觉不一样了。文不厌改,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这一见地耐人寻味,有指点迷津之效,新鲜而又受用。
七月天气多雨,回到家中,仔细回味这次散文研讨会上每位老师的发言,字字珠玑,句句在理,对我今后的写作大有裨益。读书听雨,沉下身子,耐住性子,不以退休视野为狭,不以知识浅薄为卑!用路遥先生“象牛一样劳动,象土地一样奉献”的精神勉励自策,以这次研讨会为契机,汲取精神营养,增强文化自信。用我手写我心,用心用情为眉县文化、为眉县文明、为眉县振兴不遗余力,留下奋发有为的足迹。
作者简介:
李会芳,女,退休教师,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炎黄文学社荣誉会员、签约作家。多篇论文获国家、省、市学术论文优秀奖,有通讯报道、散文在《中国乡村杂志》、《宝鸡日报》刊登,有散文、诗歌在公众平台展示并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