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庆朴塘风雨桥
诗文/刘家玮
龙影横游朴水川,长虹飞渡架云巅。
惊鸿舞落黄花雨,晓雾渲迷翠竹船。
明帝乘风千里浪,汉王折剑九秋烟。
虽消往事成追忆,霸气仍存撼楚天。
注释:
1、明帝即朱元璋,汉王指陈友谅,相传朴塘桥是朱元璋部,在朴塘村为过河追击陈友谅部而建,曾取名破浪桥,为乘风破浪,战之必胜之意。
据史料推测,事实恰恰相反,元明之际的朴塘桥应乃陈友谅部,即本土豪强罗有朋前贤,一为提高个人威望,二为造福家乡百姓,在南宋朴塘平板桥的基础上重建的一座风雨桥。只因自己惨败于杨天继的铁蹄之下,修桥之功德全给朱元璋部抹消殆尽,然后,取而代之。就如此,厚重的真象给轻飘飘的抛弃于历史的尘埃之中。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此亦是也。
2、翠竹船,指古代朴塘河上曾经很盛行的一种交通运货或打鱼工具,即朴塘竹排,别称毛板船,制造材料以竹子为主,木料为辅。如今,朴塘河上依然还可以见到此种竹排。
朴塘桥又名破浪桥,位于原宝庆府新化县永固镇朴塘村(今隆回县岩口镇朴塘村),扼邵梅边境的水陆古道之要冲,为周边数个州府县镇之人的必经之道。又古属一方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故在从前,古桥之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络驿不绝,曾经颇为热闹繁华。
该桥整体匀称,建造巧妙,跨度颇长,高大宏阔,雄伟壮观,气势如虹,古朴典雅,尤与九龙山景色搭配和谐,恰到好处的特点而闻名于世。颇具古人之所描述:“天人合一,初月出云,长虹引涧”之胜状。因此,古桥所显示出的高度技术水平,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出了我地劳动人民非凡的智慧和力量。
然而,就是如此一座闻名于湖湘大地上的古名桥,有关记录其始建年代的文字,却极为罕见。故始建于何时就众说纷纭了,有传始建于晋代,有传始建于唐代,有传始建于宋代。但当地广泛代代相传下来的口述,为始建于元明之际,且也无明确史料可考,年代不详。
目前所知,明确有史记载,最早见于道光版《新化县志》.《宝庆府志》。因此,至少可确定朴塘风雨桥,建于清道光时期是无疑的。其次同治版《新化县志》亦有记录,所遗憾的是均未载明其始建年代。最晚为民国时期时任镇南乡乡长刘承汉、朴塘村村长蒋子玉,以及星塘彭祖德等本土乡绅倡导复修朴塘桥时,所留下的功德碑序文之载,颇具史料研究价值,亦为力证之。
如碑文中载该桥最初乃相距二里处的开通寺高僧的行善积德之举,为南来北往行人渡河方便而建。此载虽未直接记录该桥的始建时代,但为开通僧侣所建应较为可靠。同时,也间接的说明了朴塘桥的始建时间。因朴塘古村开发较早,宗教文化非常发达,寺庙僧侣往往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他们有能力和意愿去承担一部分社会责任。而建于宋宝祐年间(1253~1258)的开通寺,反映出宋时的朴塘村人口与经济繁荣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且又地处邵梅边境的交通、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迫于四方民众过往的实际需要,催生出一座桥亦在情理之中。因此,以参照一二里之外与之有着紧密关系,相连相生的开通寺之始建时间为依据,具有相当的合理性,故而此桥应始建于南宋的可能性极高。
朴塘桥属于典型的木石结构风雨桥,以粗大的圆木架就,每孔三至五根,直径为30至60厘米不等,梁上横铺木板作桥面,宽3.6米,长约64米。桥面之上筑木结构亭屋。有木柱架28排,两端延于桥面之外,全桥长69米,每排柱架有立柱四根,排列于桥面两旁,全桥联结,形成四个纵列,齐整美观。桥亭两侧置有凉板凳座,供过往行人憩息和乘坐,桥亭屋顶重檐翘角,盖覆青瓦,桥中央塑有关圣帝君,香火兴旺,闻名方圆百里。此桥如今被列为隆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湖南省交通文化遗产,属湖湘著名古桥之一。
本文作者简介:
刘家玮,八零后,湖南邵阳人,大学文化。文史学者、诗人、文艺评论家、书画家、雕刻艺术家。曾先后供职于中国某市县文化馆、武警消防支队、职业技术学院。
现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诗词协会会员、湖南省楹联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第十次文代会代表、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浙江某高校特聘教师、浙江省文仙笔庄.竹风山房艺术研究所创办人。
二十余年来,涉猎研究创作方面有诗词、文史、散文、杂文、评论文、书法、美术、竹木核玉雕刻、篆刻及文房用品制作,曾发表诗词、散文、杂文、评论文、中短篇小说、工艺美术作品数百篇.件,散见于《光明日报》《新华社.每日通讯》《半月谈网》《中华诗词》《湖南诗词》《白云诗社》《潇湘晨报》《散文选刊》《文艺报》《青年文摘》《中国竹刻》《邵阳文库》《匠心意造.当代竹刻名家精品邀请展》《竹匠网》《中国作家网》《网易》《搜狐》《今日头条》等刊物、书籍、媒体、网站。作品先后获书法、美术作品、竹.木.核.玉雕作品金奖、银奖、铜奖、优秀奖等,多次被各大博物馆收藏。并著有《竹风山房诗文书画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