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党项人在党岔及其周边的足迹 ——地窨子是党项人的转兵洞(藏兵洞) 文‖周凤举

地窨子,是已经被遗忘的历史遗迹。笔者根据实地考察和传说中了解到,地窨子有的地方也称崖窑,种类有土窨子、石窨子、穿山窨子、串户窨子等,主要有军用和民用两种。它是古人在地下挖凿密室以及通向密室的通道。这项工程是既没有文字记载,。又没有留下研究考证资料的民间地下工程。 近十多年来,笔者对陕北民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党项文化的研究更有好奇心。工作之余,游走于陕北有关的大山之间,搜寻于陕北有传说的古村古窑里,探究于有故事的古庙遗址中,拜访于能传会说的人群里,搜集奇闻轶事…… 其中,发现地窨子这项不起眼的地下工程,它不仅仅在陕北存在,而且在全国各地都有,它在历史上对于民间百姓藏匿财物、遇有危险安全转移和冷兵器时代藏兵或转兵等起到过至关重要的作用。
笔者在探寻党项人足迹时惊奇的发现,以古银州城为中心(现在横山区党岔镇北庄村)向周围辐射的地窨子不像是民间所用的地窨子,而是一项巨大的地下军事设施,很可能是党项人所创造并延续利用了几百年的军事设施。当地人称之为西夏党项人的“转兵洞”(也称藏兵洞),人们只知道遗存的迹象和历史上口口相传下来的说法,不知其原由。党岔镇北庄村周围的地窨子极有可能是西夏党项人的一项发明。党项人在据守银、绥、夏、宥、静五州时就有了周密有序的地下军事设施——地窨子,它对西夏王国建立前的蓄势待发、亡国之后的隐匿、打算东山再起,以及后来闯王李自成起义失败和大顺王朝衰亡后的残余旧部避难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把党岔的地窨子与通往其他地方的地窨子连起来,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地窨子就是西夏党项人的转兵洞(藏兵洞)。地窨子入口大多数设在寺院内,出口在关键的要道上,但十分隐蔽。比如,马坊村现在保留有四个完整的窨子口,其一,高升峁窨子,几条支道通向杨口则村的张家沟、拐沟水源处、寨山,最长一条是通向黄家沟升山墕的牛碾台。其二,刘渠窨子,在刘渠自然村向西山旧宅内,守护窨子口的世代为刘氏族人。听他们讲:他们的祖先闯下大祸后秘密地来到此地,神秘的将所有来人一分为二,一半人留在本地姓刘,另外一半人迁到响水镇井湾村姓白,因井湾村西旁有一大寺院,名曰卧龙寺,寺院内有一窨子口,他们当时就是为守窨子口而来的。神秘的刘、白两姓人时至今日以同族人相论,辈序不乱,不可通婚,遇大事相互往来。其三,余沟窨子,在余沟旧宅内,世代由余姓人守护,余姓人是党项人之后裔。其四,王沟窨子,在王沟自然村内,由王姓人守护,但王姓人的来源及其身份暂无法考证。这些守护人均是清初来到此地,如若寻根问祖,则难知原委。目前根据现象与时间段来分析,这些人应当是李自成起义失败后残留到这里的将士。因李自成兵败后,其侄儿李过率领八营(李自成部队编号)驻扎在马坊华严寺。南庄村党、余两姓就是党项羌的后裔。除他们虔诚地供奉西夏佛以外,还有很多传说与史料记载,党、余两姓人来党岔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守护先祖打造的古银州城。二是守住进入党岔沟的咽喉,保护龙眼沟李自成的军事指挥所。这两姓人住在很隐蔽的山沟内,其窨子一直向西延伸。余姓人一分为二,一半守在党岔沟口,另一半住在七里庙九天圣母娘娘庙旁。讲到九天圣母娘娘庙更为神奇,这座庙建于大明天启年间,建庙时有窨子出现。庙殿内的神像安有巧扂子(保密机关),听年长者讲曾经有一乞丐夜间住宿庙内,触到机关,神像大动起来,当场吓死。北庄陈、刘、任三姓人都建有地窨子,有通向制高点的,有通向后山的,现在仍然有三个窨子口。特别具有传奇色彩的龙凤山位于党岔镇李家坪村的龙眼沟,这座灵山上庙宇中的主神为老爷,从地名来说,应该是龙凤都有,但是正殿五位大神中间仍然是头带皇冠的帝王神像,右边有一神像,四六胡须,身穿半甲绿袍应是关羽关老爷,没有女神像。一个殿内有两尊老爷像,实属罕见。传说重修此庙期间,由当时老爷的马童耿秀桂指点塑造的,虽然这种说法不乏迷信色彩,但也的确有其不可思议的现象出现。耿秀桂是龙眼沟本村人,早年嫁于邻村朱阳湾村的王七为妻,她从幼年起就经常有神灵附体之现象,当时,她自已觉得年轻女人顶神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后来时间久之,神灵显化,也就无奈地顶了起来。她有时也顶庙里的塑像隐身为老爷、娘娘二神。时间长了就慢慢将老爷与娘娘庙分成一院两殿来供奉,老爷的马童选中个女人,名字叫秀桂,占桂英中间一字。秀桂在顶神之时一殿安排两个老爷。这个不解之谜,在她去世多年后由台湾灵神点破迷津。为了不引人注意,在横山、榆林、米脂等地所有道观和大部分寺院均有老爷庙。称老爷、关圣帝君、立马关王、财神等,佛家称伽蓝菩萨。出龙眼沟到党岔,在古银州南城墙边元砀山庙主神为老爷,后沟清凉寺东院主神也为老爷,这也是横山民间传说中最灵的神。 榆林市有关学者和专家们成立起“关公研究会”,探讨陕北敬老爷的庙多,信仰老爷的信徒也多,久盛不衰,原因何在?龙眼沟老爷庙建于公元1656年 (顺治13年),李自成后裔为纪念大顺帝,偷偷地在党岔龙眼沟龙岩峁寻得风水宝地一处,建石楼一座,立牌位供奉之,颂其功德,以表怀念。1778年(乾隆43年),李氏后裔又将石楼迁至龙眼沟石磕,兴建老爷庙一座,正殿供奉大小七尊神像,大小宫殿多座,尤为壮观,唯老爷庙香火最旺。殿内壁画历经300多年,虽遭文化大革命破坏,仍可见鎏金溢彩、形态万千,栩栩如生。最独特和神秘的是正殿里同时供奉两个老爷,这样的情景笔者在北方再没有见到过。据博古者考证和老爷神轿书写确认,正殿老爷神像乃是大顺帝李自成金身,旁边的老爷神像是关公老爷,有存放至今的李氏后人赠送烧香供祖的磬佐证之。这就是老爷庙的前身。 2010年5月16日,台湾新田里李姓人和池王宫三曹元帅(老爷)的真实身份得以显现。李姓人名为福建漳州来台,实为陕西米脂人(今横山),三曹元帅(老爷)并不姓曹,实为“大顺帝李自成”。并确定老爷李自成的第一座庙和第一尊老爷像就在党岔镇李家坪村龙眼沟。这一发现,让生活在台湾350多年的李姓人难以置信。多少年来,一直没有找到相关文献资料以及野史记载,更没有专家学者认定。 2011年12月中旬,新田里池王宫组织以李姓为主的7人寻根团来米脂、横山,在李志强的带领下,为台南“老爷”寻找根基,结果出人预料,奇迹般的出现了。在地理错综复杂,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上竟然找到了龙眼沟,找到了370多年前那座老爷庙和老爷神像。 2012年6月7日,台湾新田池王宫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文华一行27人文化交流拜祖团,行程万里携带台南池王爷和三曹元帅(老爷)像来党岔龙眼沟拜祖认亲。池王宫道长摆设祭品、宜念祭拜词,主持了整个进香活动。随即,三曹老爷附体(音基),喜极而涕,书字言与大顺帝当年一起驰骋疆场的义军兄弟都已到起,举杯先敬大顺王,再敬众兄弟。神尊过炉,完成三曹老爷三百多年回祖庙的神愿。酒悍兴起,三曹老爷附体降乩施了一套威风凛凛的杀敌刀法,观者惊嘘。池王宫管理委员会还给龙眼沟庙会赠送了锦旗、高粱酒、长寿菸、茶叶、凤梨酥和一万元香油钱等。 2014年10月12日,台湾新田池王宫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文华一行30人文化交流拜祖团,再次行程万里携带台南池王爷和三曹元帅(老爷)像和大顺尊王神轿来党岔龙眼沟谒祖进香。池王宫道长摆设祭品、念祭拜词,主持了整个进香活动。同时在龙眼沟栽了友谊树,签下了文化交流拜祖团每位成员的名字。
距龙眼沟不到二里路的李家坪和西山上的大李家坬,都以李字取村名,但这两个村自古以来没有住过李姓人,而居住的是乔姓人与谢姓人。乔、谢二姓究竟是汉人还是党项人,也是千古之谜。龙眼沟现居住耿姓居民,问其根基,摇头摆手,用山西大槐树而来一语掩盖。经过进一步探究,发现耿姓居民原本姓李,以李树的组成部分根、李、叶分为三姓。根姓在百家姓上没有此姓,千家姓内才有。为了不暴露身份秘密,以同音字“耿”代替。他们将人口一分为三,主要一支留在龙凤山,一支移于拓家山(古人称拓跋山,原是西夏拓跋氏贵族居住的地方),守护在通往米脂白龙镇、寺滩的窨子口。一支迁到响水镇潘庄村居住,以便传递姜湾卧龙寺的军事信息。李姓与叶姓现分别居住在米脂县李站、榆阳区上盐湾、横山石窑沟等地。拓山村位于古银州城南五里处的一个山峦里,离龙眼沟龙凤山不足五公里,三个地方形成三角形。据拓山村村民讲,拓山有很多古墓,时常夜里有外来者盗墓,出土了很多贵重文物,九十年代公安上多次来调查破案,至于是什么贵重宝贝,没见过也说不清楚。但墓主人多数为拓跋姓或拓姓,而且陪葬品极其丰富。由此可见,此地是西夏党项贵族所在地。村里窨子口较多,通往四周都有。清凉寺,距离古银州十公里处,现属党岔镇胡新窑村辖地。此寺建于唐代,历代香火盛僧人多,现保留元明时期建造密宗砖塔一幢,有地窨子两口,窨子口完好无损,深不可测。清凉寺原有空凉寺之称,以地下窨连窨、佛堂与神殿联通而得名。清凉寺自古住有武僧,唐宋时期就为党项人的转兵洞,到明末,自然就成了李自成起义军的重要军事据点。据传说与记载,清凉寺与龙凤山、华严寺曾多次遭受官兵围剿,土匪抢劫,但是始终没有攻破。过了清凉寺往西南延伸,到武镇沟南的白窨子村,是白姓人家守护窨子口的总枢纽,这里可与正东龙镇、寺滩、正西拓窨寺、正北五龙山寺院相连形成百里方圆地下窨子网。 拓窨寺,现属横山区韩岔镇拓家畔村,这里居住党项拓跋氏后裔拓姓居民。拓家畔村与拓窨寺窨连窨,最大一条窨子在人民公社时期,曾做过饲养室,在窨子内喂过牲畜。近年在拓窨寺的窨子内发现有一尊石雕伎乐天像,是保留在陕北罕见的西夏文物。大顺帝李自成失败后究竟到了何处?这成为古今未解之谜。根据现在陕北米横交界处的地名与居民分析,李自成失败后退回原籍,在现在南塔乡的张存有地村借旧庙宇重新装修,起名“隐龙寺”,名义上在这里修行念佛,实际上还在组织大顺朝的旧部建造地上、地下军事设施,伺机东山再起。隐龙寺碑记记载,该寺创建于大清光绪十二年,寺内大雄宝殿内端坐两米多高的三尊神佛彩像,中间坐释迦牟尼佛,东边坐弥勒佛,西边坐头戴皇冠的玉皇大帝,实际上不应该是玉皇大帝,应是李氏后裔为纪念李自成大顺帝所塑造的李自成帝王像。张存有地村曾任过村支部书记的李生润先生向笔者介绍:他祖爷曾是清同治年间秀才,他曾给后人留下遗言“张存有地村村名自李姓人从孟家畔分支来这里后取地名为‘张存有帝’,是何时何人因何原因将帝王的‘帝’字改成土地的‘地’,有待进一步考证”。李自成圆寂后,与夫人高桂英合葬在龙眼沟,起地名曰“龙凤山”。这一带耿(根)、李、叶、党、余、拓等姓氏人均为大顺朝的旧部将士。用这个观点分析李自成的归宿与李自成后裔的迁居情况是符合情理的。 以上是笔者对党岔及其周边地窨子是西夏党项人的转兵洞(藏兵洞)轶事的粗浅认识,望有识之士批评修正为盼!

【作者简介 周凤举】笔名:柠条,陕西横山人,在职研究生。现任中共横山区委农工部部长。爱好诗词曲賦,喜欢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