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石是指保存在岩石地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遗体的坚硬部分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活过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石化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化石一般最少都要经过若干万年以上才能形成。

安徽的古生物化石发现众多,无论是古动物化石还是古植物化石,它们都静静地分布在不同的地质年代地层中。其中不少化石举世闻名,意义重大,揭示了生命演化过程和生物起源历史。这里仅举几例安徽古动物化石娓娓道来。
最古老的化石
在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很多来访者都听说过生物起源时间的历史故事,在其地质博物馆里看到过很多“淮南虫”的化石。“淮南虫”可以说是举世闻名,它与其它共生的古生物一起被称为“淮南生物群”。“淮南生物群”产于距今8.4—6.5亿年左右的地层里,是1962年合肥工业大学原地质系郑文武教授发现并命名的。经过地质学家的研究和鉴定,确认它们是一些海生的动物遗体所形成的化石。根据这一发现,可将“动物出现历史不超过6亿年”的保守时限,向前推进近2亿年。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化石,比当时世界上公认的澳大利亚的伊迪卡拉生物群还要早1—2亿年。因此,世界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澳大利亚的沃尔特教授来八公山考察后指出“淮南地区将成为世界古生物圣地”。
(淮南虫化石)
关于动物起源的时间是几百年来科学界一直探索的重大课题。堪称生物进化论一代宗师的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的“动物出现历史不超过6亿年”的论点,在学术界盛行了近100年。直到1947至1949年,发现于6.8亿年的澳大利亚的伊迪卡拉生物群,才突破了以往的保守观点。如今,在安徽的淮南八公山距今8.4—6.5亿年的地层内,又发现了更为古老的动物化石,其意义重大是不言而喻的。
这些最古老的“淮南虫”动物“尊容”如何?它们有的虫体细长,有的虫体呈短圆柱状,有的虫体形如扁饼。总的说来,它们个体较小,一般只有几毫米或十几毫米,而且构造简单,显然属于原始的多细胞动物类型。尽管“淮南生物群”中的动物是低等的、简单的,却是多细胞的,所以它们是比原生动物更进一步的后生动物。
(淮南生物群动物化石)
在距今8—5亿年的新元古代的震旦纪及早古生代的寒武纪,地壳运动比较缓慢。当时的八公山地区同我国大部分地区一样,波涛连天,时而水深,时而水浅。天虽然很高却无鸟飞,海虽然很阔却无鱼跃。但是,“淮南生物群”这些小小动物正在这里悄悄地生活。正是它们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繁衍滋生,才谱写了一首壮丽的生命诗篇。
巢湖鱼龙化石
安徽巢湖,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在距今两亿多年前的早三叠世时期,巢湖乃是一片大海浸漫的区域,在这生机盎然的海水里,有一种厌倦了陆地生活而重返海洋度日的爬行动物——鱼龙,古生物学家定名为“巢湖鱼龙”。它们嬉戏游弋于荡漾的碧水之中,并将遗体保存在地层当中,成为珍贵的化石。
(巢湖鱼龙化石)
1965年在巢湖城西龟山发现的一种小型鱼龙化石,是我国发现最早的鱼龙化石。1976年10月在巢湖城北马家山又发现保存完整的鱼龙化石。随后,安徽地质工作者又作了多次采集,获得了大量这种非鱼非龙的爬行动物化石。2010年9月至2018年3月安徽省地质博物馆联合有关科学团队在巢湖马家山开始的5次较大规模的化石系统发掘,更让巢湖备受关注,巢湖鱼龙的名声更是大振。发掘极大丰富了鱼龙化石,避免了化石资源被人为破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2019年科学家又在马家山发现了巢湖鱼龙的新物种。所有这些发掘、发现和研究,使巢湖成为全球研究鱼龙等海生爬行类动物起源与演化的最重要地区——这里是鱼龙等海生爬行类动物最早下海的地方。
(巢湖鱼龙化石)
那么巢湖鱼龙到底是鱼还是恐龙呢?经过科学家们的分析,鱼龙是海洋中的爬行动物,是由陆地上的爬行动物下到海里演变而成的,所以它不像一般的鱼类用鳃呼吸,而是拥有自己的肺,就像现在的鲸鱼和海豚那样会游到海面上呼吸空气。科学家还曾在一条鱼龙的化石中发现一条完整的小鱼,但是鱼龙的嘴巴那么小,而且有那么锋利的牙齿,吃下去的鱼怎么会保存如此完好,根据小鱼在鱼龙腹腔的位置,科学家断定这不是鱼龙吃下去的小鱼,而是在体内未出生的小鱼龙。如此说来这龙鱼还是胎生动物,卵是在体内发育完成的。这也就是证明鱼龙并非鱼类的证据。
巢湖鱼龙的科学价值很大。首先,它的存在给三叠纪时安徽南海北陆古地理格局的论断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其次,它也给生物演化进程与形式找出了形象的佐证:既说明爬行动物确曾再度进入海洋生活,又证实了动物的辐射演化与趋同现象古已有之。巢湖鱼龙珍贵,其发掘的化石更为珍贵,它是安徽省古生物化石的“名优特产”,也堪称国宝。
淮河古象化石
在安徽省博物馆老馆,还陈列着一具完整的古象骨骼化石,因为是在我省淮河边发掘的,所以称谓淮河古象。从雄伟的骨架看,这头古象身长8米,体高4米。它生活在距今约30万年的第四纪更新世。当时,安徽的北部地区还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草原中有低洼的沼泽和荒漠地段,由于气候比较炎热,许多大型的哺乳动物都在这里生活。这只大象也悠闲地在这里散步。有一天,它正和同伴在水草茂盛的沼泽地觅食饮水,突然遭遇特大洪水猛冲而来,它们反应稍慢,失去了逃生的时机,被奔腾的流水所携带的泥沙湮没。
(淮河古象化石)
30万年前的淮河古象重新走进人类视线的时间并不长。1972年,为兴修水利,安徽省怀远县段茨淮新河水利工程开挖。在取土过程中,民工发现零零星星的骨头,会不会是古墓葬?但继续挖下去,民工们发现每块骨头都出奇地大,都是那样的粗壮。消息传开,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最终,安徽省博物馆的考古专家到现场进行了考古发掘。从长长的牙齿、硕大的骨骼可以判断这是古象化石。这些化石叠压在一起,有的相当完整,有的已经压碎,从现场看,不是一头象,判断为4头象,它们中有年迈的象,也有幼年小象。后来这些古象化石装箱运到了合肥,直到1998年,专家们对它们进行了清理,并恢复了其中一架相对完整的大象。
淮河古象最后被定名为“淮河古菱齿象”。在国内所发现的古菱齿象化石当中,淮河古象是保存最完整的化石标本,它是国家的瑰宝,是安徽的骄傲。
潜山动物化石
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的潜山市,是春秋时期的古皖国领地,安徽省简称为皖即源于此。这片土地颇有盛名,还有一个原因是鼠与龟的先辈在距今6500至5000万年前曾生活在这里,并且保留了遗体,形成异常珍贵的化石。上世纪70年代,定名为“东方晓鼠”的化石在潜山出土了,它产在我国分布很少的古新世中晚期地层内。“东方晓鼠”的发现,引起了海内外地学界和生物学界的极大关注,许多学者都肯定了“东方晓鼠”与鼠类起源的关系,认为它为揭示鼠类的演化寻找出一条可信的谱系。同样是上世纪70年代,定名为“潜山安徽龟”的化石在潜山多地红色地层中被发现。经过研究得知,它们都属于陆生龟类,由此可以得知,传说中的潜山“茫茫两海”景象,起码在6000万年前已不确切了,否则怎么能在那时形成的地层里含有陆生龟化石呢?
(潜山安徽龟化石)
潜山的古生物化石主要发现于6000万年前的古新世,其中尤以产出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为特色。在20多个地点发现了50余种脊椎动物化石,包括11种爬行动物、1种鸟类和42种哺乳动物。在这些化石中,以“东方”命名的有3种,以“中国”命名的有2种,以“大别山”、“安徽”命名的有10种,以“潜山”及潜山地名命名的有17种。潜山这些化石的发现,为世界古新世哺乳动物群增添了新的内容,大大地丰富了人们对新生代初期哺乳动物发展历史的认识。
(东方晓鼠化石)
黄山恐龙化石
恐龙是生长在中生代的大型爬行动物,那时全球气候变化不大,热带与温带气温相近;在良好的自然环境中,恐龙得以大量繁衍,并迅速占据陆地,成为雄霸地球的主宰。恐龙化石最初于1822年3月在英国被一位医生发现,它头小颈长,体型庞大,很像现代的蜥蜴;因此,它的命名在希腊文中的含义是“恐怖的蜥蜴”。我国科学家之所以译为“恐龙”,是因为“龙”在我国传说中神勇非凡,能呼风唤雨,威力无穷,译名“恐龙”,最是生动贴切。

安徽的黄山地区发现了很多恐龙骨骼和遗迹化石。1970年10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黄山市徽州区择树下村发现恐龙骨骼化石和足印化石。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齐云山考察时,在“小壶天”景点发现恐龙脚印化石。1993年底,安徽省地矿局332地质队在屯溪新谭乡碧山岭发现恐龙骨骼化石。1995年1月,黄山广运机械土石方工程队在太平湖大桥公路工地发现恐龙蛋化石。1995年3月,安徽省地矿局332地质队在休宁县渭桥乡上暨小村发现恐龙蛋化石。2002年9月,由于建设徽杭高速公路,在黄山市歙县横关村鸡母山发现大量恐龙骨骼化石,取名“黄山龙”。2018年,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在黄山市歙县发现了新恐龙类群化石——地博安徽龙,为安徽的恐龙家族再添成员。
(黄山龙骨骼化石)
这里重点说说齐云山恐龙足印化石。中生代白垩纪时期开始演化形成的齐云山,在特定的古地理、古气候环境下,不仅造化出了丹峰赤壁的自然地貌景观,还孕育了远古年代的生命文化。在那遥远的史前地质世纪里,齐云山地区就是一方充满着生命活力的热土,而恐龙化石,则是大自然留在这方热土上的最珍贵的地质遗迹。
(齐云山恐龙足迹化石)
在“小壶天”景点上,发现了数十个恐龙足印化石。这些足印遗迹化石,悬于距洞口约5米的洞顶之上,洞高约2米,易于保存。足印化石显现在砂岩层底面上,清晰易辨,行迹方向杂乱,排列紧密无序。足印大小不一,最大印迹长31厘米,宽22厘米;最小者长14厘米,宽10厘米。足印化石形成的年代,距今约6500万年至7000万年之间。
1993至1995年间,在“小壶天”景点上,又发现了恐龙尾部拖地留下的尾迹化石。同时,在齐云山邻近周边地区,相继还发现了恐龙骨骼化石和恐龙蛋化石,“三位一体”的化石现象引起了地学界和社会广泛关注。6500万年前恐龙家族的乐园,早已成为埋葬恐龙的大坟场;如今“小壶天”红层岩面上的这种奇异印迹,成为齐云山国家地质公园内一处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地质遗迹和自然景观。
(作者(左)观察恐龙足迹化石)
安徽的古动物化石还有很多很多,安徽这方热土孕育着无数珍贵的宝贝。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安徽广阔的大地上,肯定会发现、采集和发掘到更为丰富、更加精彩的各类化石。它们既能作为科学研究和科普宣传,又能作为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我们要珍惜、爱护、保护这些大自然馈赠的化石珍品,通过来之不易的化石更加了解安徽的地质遗产,更加了解安徽这片土地的神奇。
和化石相识相知,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