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文学剧本中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环球文学创作研究院张红兵
一个作家的作品,总是具有一种不同于他人的风格,也就是说,体现着作家的创作个性。
它是在一定的生活实践、世界观、艺术修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独特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个人气质、审美理想,以及创作才能的总和。
关剧有很多以工匠、平民、妓女、奴婢、穷书生、低级官吏为主人公,但描写得最多、刻画得最成功的还是一些妇女形象。
因此,他的创作个性主要表现在“旦本”戏中。在关氏现存的十二种“旦本”戏中,除《哭孝陵》《陈母教子》两种历史剧外,其余十种无不涉及了元代社会现实存在的严重的妇女问题。
《窦娥冤》、《蝴蝶梦》、《五侯宴》、《望江亭》反映了社会强权对妇女的迫害,《救风尘》、《金线池》、《谢天香》记下了卖淫制度下的妓女的呻吟,《四春园》、《拜月亭》、《诈妮子》表现了门第婚姻制度下妇女爱情的悲剧。首先,激忿是关剧的一个特色。
它表现在作品中的妇女形象都是被侮辱与被压迫的奴隶。窦娥,三岁上死了母亲,七岁时父亲赶考需要盘缠,她被卖给高利贷者做童养媳,十七岁完婚,不久又死了丈夫,自此,她侍奉婆婆,过着悲惨的孀寡生活。
张驴儿的淫邪和诬告,使她在衙门的大堂上,受尽了毒刑,县官的贪欲和昏庸又把她推上了断头台。谭记儿,这个学士的遗孀,州官的夫人,可谓是官宦人家的妇女,却摆脱不了豪权要势,要占她为妾的厄运。烟花女子赵盼儿,拚着性命救出倍受残害的姐妹,可她所争回的仅仅是不受一人欺凌,继续做娼家的一点可怜的“自由”。
由金入元的关汉卿,对于蒙古贵族统治,带有强烈的反抗情绪。元初停废科举,使关汉卿这样的文人终身沉落于社会底层,但并没有因此而削弱他的反抗情绪,相反更加促使他积极乐观地投入生活,从自叙性的散曲[商吕.一枝花]《不伏老》中,可以看到其生活态度和性格特点:“我是经笼罩,受索网,苍翎毛老野鸡,踏踏的阵马儿熟,经了些窝弓冷箭蜡枪头,不曾落人后恰不道‘人到中年万事休′,我怎肯虚度了春秋?”饱经风霜的生活,使他谙于世故,锤炼了独有的桀骜不驯的性格。他看清了压迫者虚弱的本质,对自己机警老练戶的战斗方式充满自信,他以“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的一粒铜豌豆”自比,表现了自己的硬骨头精神。
他还乐观地表示自己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决心:“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魂丧冥幽。天哪,那期间才不向烟花路儿走。”
作者这种豪迈、乐观的生活,决定了他的剧作有一种高昂激越的气势,如飞流直下的瀑布,一泻千里,势不可当。窦娥在法场上的慷慨悲歌,对于天地的抗议和指责,使人无不感到是作者在借窦娥之口,对社会的暗无天日进行痛斥,这郝畅快淋漓的人物的抒情,只有象关汉卿这样的杂剧先驱的笔下才会出现。
他用乐观、畅快的笔调,讴歌谭记儿、赵盼儿的智勇,对压迫者的虚弱与愚昧给予了无情的嘲弄,对最终战胜敌人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不论是悲剧人物,还是喜剧人物,作者在她们的身上赋予了个性气质,她们的情感,她们的行为都给人以高亢挺拔、昂扬乐观的感人力量。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风格就是人本身”,可以说,窦娥、谭记儿、赵盼儿这些女性形象,代表了关汉卿的创作个性。
也是古代文学剧本中人物艺术形象的巧妙塑造。
2020年8月19日下午5:58于家

作者简介
张红兵,江苏人,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博士,北京大学元培商学院特聘教授,作家、诗人,中华新文学联盟泰州分盟主席,《青年文学家》杂志理事会泰州分会主席,环球书画院院长,中国书画艺术院院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授,中国老教授协会教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所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中语会研究员,中国校园文学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全国中小学名师联盟常务理事,《作文报》社采编,《课堂内外》特约编辑。非凡诗社成员。曾撰写巜新闻写作大全》《社会调查研究》《校园文学与创作研究》《校园小记者培训教材》《土山传奇》《陈毅抗战史》《柏树娘娘》等。曾参加参加中国老教授协会基础教育分会成立大会暨学生培养报告会、2020北京大学基础教育论坛、中国校园文学委员会全国校园文学与社团研究课题成果展、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门委员会2011年首届全国小学小学名师表彰会等论坛会会议并作典型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