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忽悠王” 汪伦
缪荣株
60年来,读诗仙李白《赠汪伦》,桃花潭那幅画面一直在脑海里挥之不去,终于我有机会亲近桃花潭。
安徽省泾县虽属僻邑,但山水多佳,因有汪伦相邀而有李白前来览胜留下《赠汪伦》,遂传为永久佳话。
2017年6月,我和16个文友包车湘赣皖游,第一站就到桃花潭。山道幽幽,穿过山峦起伏,层层叠叠的皖南丘陵,拐弯抹角终于到了千古流传的《送汪伦》诗的实景处。游过后第一感觉顿觉得唐代汪伦是古今不折不扣的“忽悠王”。
李白当时在全国就很有影响,作县令的汪伦是李白的铁杆粉丝。汪伦从县令位置上退下后想请李白来自己的家乡一游,真心实意地表达了对李白的崇敬之情。但是,汪伦也考虑李白这样名气很大的诗人是不会轻易到泾县这样的穷乡僻壤来的。
无巧不成书。唐朝天宝十四年,汪伦闻言诗人李白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遂修书一封,邀请李白来家中做客。信中说,“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酒乎?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素来好酒,又有如此美景便欣然前往。
李白到了之后,未见书信中所言,汪伦只能告之实情,“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开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店。”李白闻言,大笑不止,非但没有责怪汪伦忽悠了自己,反而被他的盛情深深感动了。
李白随缘,自然来了,皖南山青水秀,主人是热情的,于是在这里畅玩了两个多月。据考证,李白在这里留下了六七首诗,其中流传下来的也就是《赠汪伦》。
我们在桃花潭镇旅游,只见到处是古树、古江、古潭、古渡、古街、古屋......尤其那些古街古屋由于缺少资金修建,未见人工整修斧凿的痕迹,显得斑驳沧桑,更觉得年代久远,反倒频添了许多古意,留给游客超越时空的无限的想象。
正像诗中叙述的那样,李白离开桃花潭在青弋江古渡口乘舟将要行的时候,汪伦沿着桃花潭古街石板,踏着歌声前来码头送别。只见对岸青山绵绵,江水悠悠,别情依依,给世人留下了千载难忘的历史镜头。
现在送别处留下了二人的石像,情意缠绵。后人翟氏慕桃花潭诗仙故事,于明嘉靖年间,建翟氏宗祠于桃花潭东北角,被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罗哲文誉为“中华第一祠”。祠中曾藏有历代帝王将相、地方官吏所赐名匾108块。
翟氏与诗圣李白有不解之缘。东汉王莽统治时期,汉丞相翟方进余裔为躲避王莽之害,隐居桃花潭西岸钓隐台。两晋时期,翟氏家族出了丞相翟文选和尚书翟侑,因而民谚称翟氏家族为“五百年前第一家”。
明嘉庆年间,水东翟村感谢李白为桃花潭两岸之民所作出的贡献,集资在汪伦送别李白的东园古渡之处,建造了一座二层楼阁。翟氏还于乾隆丁亥年(1827)三月在桃花潭东南角建文昌阁,既是为纪念李白畅游桃花潭,也是勉励本族子孙努力读书、以倡文风。阁题名为文昌,有欲使文命播于四海之意。文昌阁成,随长庚星而生、主文明之象的李白,能与文昌合二为一了。在清朝早期,文昌阁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文昌会,入会者皆是科第士子,赋诗咏诗、作画为文,文昌阁成为兴会讲学之所,促使了当地文化的昌盛。自明嘉靖进士翟台之后,翟氏一门共出了七位翰林、九位文进士、四位武进士,桃花潭畔的翟氏当之无愧地跻身泾邑望族之列。
泾县老百姓对汪伦忽悠李白不但没有微词,相反汪伦由于忽悠李白成功留下的名传千古的诗篇,提高了桃花潭镇的知名度,成为全国的4A级景区。泾县的老百姓没有忘记汪伦的功绩,建立了“汪伦祠”,修了墓,墓旁有石人、石马,永远纪念这个“忽悠王”。

缪荣株简介
缪荣株,男,1944年1月生,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人,1968年12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泰州晚报》专栏作家、姜堰区作协副主席。主编《泰县金融志》《姜堰名人》,分别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出版。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报告文学》《中华散文》《雨花》《福建文学》《新民晚报》《扬子晚报》等中央、省、市报刊发表文学作品700多篇,多篇获全国、省市奖,30多篇作品被《散文选刊》《今日文摘》《小说精品》《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民间故事选刊》,百度百科丶网络作文教材等入选。出版小说集、散文集5本。2020年第四期《今古传奇》,2020年6月中国作家网发表长篇小说《银行风云》。此外,60万字纪实文学《胡锦涛和姜堰》,主要叙述高祖胡沇源13岁 在清·道光年间(1833)到苏北东台茶叶店学徒,一直写到胡锦涛中学毕业,其间126年的家族史。纪实文学从2018年1月27日每周六在加拿大多伦多《大中报》读书栏目发表,至2020年7月11日已发12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