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得稀粥,一生幸福》
文/周阳生 书画/常逢生 乔木
吾友维扬雅士常逢生夫妇,晨游后早餐爱吃一碗稀粥、一根油条、一碟雪菜豆腐咸,简素而有味。我曾追帖说:"一碗稀饭映日月,一根油条挑山河"。又思吾友一叶禅师乔木,问天问地,问世间万物而禅画,其中有"问粥"篇,吾配七绝诗而和:
问粥方知耕事苦,
神农犁垄耘荒土。
轩辕煮谷赐于民,
水米沬濡道入户。
粥,《康熙字典》也称糜。《史记-五帝纪》载:"黄帝北遂荤粥"。师古《周书》云:"黄帝始烹谷为粥"。粥与水,相濡以沬。粥道养生,古今共识。
粥,在4000年前主要是食用,2500年前始作药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用"火齐粥"治齐王病。汉代医圣张仲景《伤寒论》云:"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宋代苏东坡有书札记载:"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南宋陆游《粥诗》诗云:
世人个个学长年,
不悟长年在眼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
只将食粥致神仙。
可见千年之前,粥的功能除了食用外,已有了养生的文化内涵。粥的种类,也由单一的杂粮与稻米外,变为五化八门,凡有营养之物皆可入粥。
粥有品有道。有人说"粥品如人品",其实此言不虚。粥有道,道在甘守清贫中淡定;粥有品,品在文火煎熬后糜香。
古人云:"嚼得菜根,百事可成"。
吾亦说:"喝得稀粥,一生幸福"。
品粥时的惬意与淡然,能笑看风云之卷舒,能看破世态之炎凉。古时欧阳修以粥养廉,一生嗜粥而淡定于世。欧阳修将粥,比喻成生活中的一面镜子,在粥光中修养人性。
粥,品时润物细无声,让人如临佛境,心宁神静,世上的一切烦恼,都会随着品粥的淡然而悄然逝去。
白居易有首诗叫《负冬日》,虽然不是写的粥,但其中诗味,却透着浓浓的粥韵。白居易诗云:"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初似饮醇醪,又如蛰者苏。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旷然忘所在,心与虚空俱″。如果将诗中的"饮醇醪",当作品粥论,又何尝不似一首"冬日悟粥"诗,其"中适一念无″、"旷然忘所在,心与虚空俱",形神俱备地刻划了品粥人的淡然与幸福。
结篇之余,填词《如梦令-吟粥》,并"粥"各位看官看后,有滋有味,好梦好运。
粥薄映云窈窕。
滋味淡然甚妙。
百合养生情,
更喜白莲红枣。
有道,
有道。
早晚相随真好。
注:本词单调三十三字,七句五仄韵、一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