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读《三国演义》中的面子
环球文学创作研究院张红兵
人世间每个人都有面子,我虽然主张要一点“面子”——要真面子,不要假面子。
但又同时主张不要太要“面子”,不要“面子”,不顾羞耻,就要失去起码的人格。
而太要“面子,以至要到不该要“面子”的时候而还在“死要面子”,同样祸害无穷。
楚霸王项羽是很要“面子”的,平时唯我独尊,刚愎自用,将许多谋士的良策好计都碰了回去。直到“鸿门宴”上,还讲“面子”不杀刘邦,做了放虎归山的蠢事,到头来,使自己不得不“霸王别姬”,直到兵败势去,还在想着“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有何面目见之”。
你看,死到临头了,他仍是在想着“面子”;《三国演义》里那位“外宽内忌、志大才疏”的袁绍,虽是兵多将广,可惜也是个不要真理只要“面子”的蠢材,所以,田半献良策而遭洙,沮授出忠言而遭禁,到头来,70万大军士崩瓦解,“累世公卿立大名,少年意气自纵横”的一代风流,落了个“吐血斗余而死!”
可见,太爱面子的结果,必然要走向爱面子的反面。有一点霸王遗风、袁绍的衣钵的同志,应当对此倍加警惕!不要面子不好,太要面子也不好。
那么,正确的态度是什么呢?我想,就是鲁迅说过的六个字:“有真意,去粉饰。”诸葛亮“错用了小马谡无用之人”,造成街亭失守,损兵折将,这与“面子”是非常难堪的。但他不怕丢“面子”,不仅躬身自责,还上书请求官降三级,进而“布所失于天下”,号召大家“勤功吾之阙”。把脸上的泥巴当众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请大家帮助洗擦,这样实事求是,不怕出丑,诸葛亮不但没有丢“面子”,反而脸上更加光彩。我们敬爱的周恩来同志,也是一位“有错误逢人就讲”的伟人。他说,这样做,“既可取得同志的监督帮助,又可给同志以借鉴”。
所以,周恩来同志这样做了,不但丝毫无损于“面子”,反而受到了全党的更大尊敬。陈云同志说得好:“你愈要′面子,将来就愈要丢脸,只有你不怕丢脸,撕破了脸皮,诚心诚意地改正错误,那时候也许还有些面子。”
我想,这是就是“面子”问题的辨证法!
2020年8月27日下午16:58于家

作者简介
张红兵,江苏人,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博士,北京大学元培商学院特聘教授,作家、诗人,中华新文学联盟泰州分盟主席,《青年文学家》杂志理事会泰州分会主席,环球书画院院长,中国书画艺术院院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授,中国老教授协会教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所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中语会研究员,中国校园文学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全国中小学名师联盟常务理事,《作文报》社采编,《课堂内外》特约编辑。非凡诗社成员。曾撰写巜新闻写作大全》《社会调查研究》《校园文学与创作研究》《校园小记者培训教材》《土山传奇》《陈毅抗战史》《柏树娘娘》等。曾参加参加中国老教授协会基础教育分会成立大会暨学生培养报告会、2020北京大学基础教育论坛、中国校园文学委员会全国校园文学与社团研究课题成果展、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门委员会2011年首届全国小学小学名师表彰会等论坛会会议并作典型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