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乡的鸡冠头
青年文学家江苏泰州分会张红兵
小时候,庄外河岸上排列着出售的鸡冠头米的小摊。
据说,此物能治脾虚泄泻,遗精及带下等症,是补品。因此来老家庄上玩的人,趋之若骛,趁出来玩的时候,总要买些以飨家人。鸡冠头,学名叫芡,睡莲科。是多年生水生草本。
老家大伦柏树庄,多河池塘,除莲花荷叶浮萍荇藻外,到外都是这种野生的鸡冠头,鸡冠头全身有刺,叶呈圆盾形,叶厚多皱折,其浆果系海绵质,密生锐刺,高出水面,活像公鸡引颈啼鸣,这种形状,大概是鸡冠头俗名的由来。半个世纪以前,这种野生的鸡冠头米,不是供人食用的,而是纺织工业布匹上上浆用的原料。
当时庄上贫民,别无生计,全靠剪鸡冠头所得糊口。鸡冠头外裹黑褐色硬壳,必须用夹剪剪开取肉。
夜晚,往往一家围坐,一灯如豆,在影影绰绰中闲话家常李短,一边勒奋地剪,剪好了,放锅中加适量的石碱,煮开后倒入布袋,掺入河石少,缝口。由身强体壮的姑娘或小媳妇,借着月光,在河边的桥码儿的石板上,用力滚搓,直到外包红翳去净,现出白肉,几番冲洗干净,摊在凉扁里吹干。翌晨,天呈鱼肚白,小巷深处,人声嘈杂,原来妇女姑娘们,手携一篮篮鸡冠头米,正赶着去卖给专收鸡冠头米的货店。
这样起早摸黑地干,每天所得,仅只十几个铜板,维持极为清苦的生活。
太平记一书中,曾有这样的描述,每于黎明入市求沽于肆,星眼朦胧,云鬟零乱,有故作娇憨以惑肆人者,若日,我肉白且嫩,宜厚我值。”
妙语双关,确实也能逗那“肆人”的绮思;然也难掩盖那“十指所获,入口悠赖”的凄苦情状。后来,鸡冠头米都是食用的了。
有人赞美鸡冠头米之佳妙云:“轵温之粒,银瓯浮玉,碧浪沉珠,微度清香,雅有甜味,固天堂间绝妙食品也。”
因此,虽卖每500克十元,仍门庭若市,来玩的人唯恐失之交臂。小的时候,我也目睹那些穿艳红衣裳的年轻妇女,在桥码儿的石柝上滚搓鸡冠头米的劳作。
她们满面春风,每500克十块钱的鸡冠头米,使她们不再为糊口,而是殷裕而劳动。真是换来人间。
后来,因平田整地,挑河挖沟,兴修水利,鸡冠头已无生存了,唯有留下的只是这美好的记忆了。

作者简介
张红兵,江苏人,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博士,北京大学元培商学院特聘教授,作家、诗人,中华新文学联盟泰州分盟主席,《青年文学家》杂志理事会泰州分会主席,环球书画院院长,中国书画艺术院院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授,中国老教授协会教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所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中语会研究员,中国校园文学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全国中小学名师联盟常务理事,《作文报》社采编,《课堂内外》特约编辑。非凡诗社成员。曾撰写巜新闻写作大全》《社会调查研究》《校园文学与创作研究》《校园小记者培训教材》《土山传奇》《陈毅抗战史》《柏树娘娘》等。曾参加参加中国老教授协会基础教育分会成立大会暨学生培养报告会、2020北京大学基础教育论坛、中国校园文学委员会全国校园文学与社团研究课题成果展、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门委员会2011年首届全国小学小学名师表彰会等论坛会会议并作典型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