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春宁
《天堂寨随想》
“天堂寨”,一听这名字,就让人有一种想去一探究竟的冲动。它不仅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所在的金寨县,曾走出共和国一位上将八位中将五十位少将,还是著名的红色之乡,将军的摇篮。
去天堂寨的路上,晨雾笼罩。抵近天堂寨,仍未看清它的真容。颇有些“不识天堂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寨中”的味道。
随着太阳的渐渐升起,天堂寨终于慢慢地揭开了秀美的面纱。季节已是初夏了,山里的早晨十分的凉爽。今年因“新冠疫情”的影响,游人少了很多,但是此时,景区门口还是熙熙攘攘,人头攒动。以前的“穷山僻壤”,现在却成了人们远离城市的喧嚣,追求山野情趣,追求纯朴自然,探寻红色之旅的绝佳去处。
我兴趣盎然,尽情地欣赏天堂寨旖旎的自然风光。林木森森、奇峰峻峭、悬崖飞瀑、满目滴翠。
走白马大峡谷,U型峡险奇幽深;木质栈道蜿蜒曲折,小溪淙淙,怪石嶙峋,碧水潭清,斜阳一抹染层林。
登天屏峰,海拔千六米,乘索道飞渡,直至峰顶。观江淮分水岭,“一山阅尽两省风,极目揽群峰”登高望远令人豁然开朗、心旷神怡。
看神似的将军岩、马头峰、驼骆峰、剪刀石、一线天。赏浪漫的情人瀑、淑女瀑、九影瀑、泻玉瀑,几多景色此最浓。
虽走马观花,脚步匆匆,但已被这峰峦叠嶂、瀑布成群、山水相间、绵延葱绿的天堂寨的自然风光深深吸引。
然而,使我印象最深、最有感触的却不是天堂寨的美景,而是在山下看到的“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前方指挥部”旧址旁,一处普通民宅门上写的两行大字:“老乡不在家,开门就犯法”。
时光穿越到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在既无根据地,又无后勤保障,还要面对数倍敌军围剿的困难情况下,刘邓首长要求部队,坚决执行毛主席、党中央的战略意图,严格遵守群众纪律。对群众秋毫无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终于在大别山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下,建立了根据地,粉碎了敌人的围剿,为全国解放战争的战略大反攻揭开了序幕,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历史不能忘,党的宗旨、初心、使命不能忘。我站在这间民居前,望着门上的两行大字,伫立了许久也沉思了许久......
山里的天黑的早,刚傍晚六点多,天就慢慢地黑了,四周黑漆漆的一片,只能看到影影绰绰的山峰,星星贴在山顶上,仿佛被谁摸过了一样,眨巴着亮晶晶的眼睛。一轮圆月悄无声息地爬过了山顶,高高地挂在树梢上。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总觉得比平时更大更亮,离我们更近。池塘中晃动着它皎洁的身影。一阵山风吹来,吹皱了一池静水。金黄色的月光霎那间变成了许多耀眼的碎金。
热闹了一天的天堂寨渐趋归于了安静。不知是谁“啊~”的大喊了一声,周围荡起了回音。被惊到了的鸟儿扑楞着翅膀飞出了寂静的山林,向着黑暗的深处冲去,真是“人语惊山鸟,寨中夜色浓”。
“嘘~”大家收敛起说笑,互相提醒:小点声,莫去打破天堂寨原有的平静。
来到天堂镇,已是华灯初上,霓虹灯光令人炫目,大红灯笼高悬在迎街的墙上,街面被照得喜气洋洋。路旁停了不少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车辆,装璜豪华的大型酒店、小瓦马头墙的农家乐民房,鳞次栉比。迎接着四方来客。
人们五人一群三人一帮,说着笑着,目光巡视着、寻觅着:迎街商铺里,琳琅满目的山货、野菜、小吃、特产。店家脸上挂着掩饰不住的笑容,大声热情的吆喝着,招揽着生意。不时地传出手机刷微信、支付宝的声响。
夜空里弥漫着当地特有的美食——“吊锅”,不断升腾出的诱人的味道;飘散着淡淡的小吊酒的醇香。“酒不醉人人自醉”,我虽还未饮酒,却好像已被这动人的山乡夜景所陶醉。
天堂寨不是天堂胜似天堂。
作者简介:
夏春宁。生活在扬子江畔,钟山脚下。《南京乡间诗社》会员。平日里喜爱文学,时常也写点所感所悟,与志同道合者分享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