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为山四考大学
缪荣株
吴为山在中国乃至世界美术雕塑界大名鼎鼎,常常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里作为文艺界公众人物频频出现。他曾经历过怎样的磨砺?世界上的天才是罕见的,他成才之路对于千千万万成长中的年轻人或许更有教育意义和启发。
吴为山1962年1月生于东台市时堰镇,父亲姜堰区兴泰镇人。他是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高二适的侄孙,因父亲幼年过继姨家而易姓。
他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院院长、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2年法国卢浮宫国际美术展金奖、英国皇家“攀格林奖”、首届中华艺文奖、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获得者。香港中文大学荣誉院士、韩国仁济大学名誉哲学博士、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成员,英国皇家肖像雕塑家协会会员。
吴为山20多年来致力于中国文化精神在中国雕塑创作中的融渗和表现,创作了大量的历史人物雕塑,遍布世界许多个国家和地区。联合国原秘书长潘基文赞:吴为山作品表现了全人类的灵魂。
吴为山首创中国现代写意雕塑之风,提出写意雕塑的理论和“中国雕塑八大风格论”,出版多部理论著作。这是对中国雕塑优秀传统的全面总结,对中国雕塑当下创作的发展方向起到极大的引领作用。
笔者在主编《姜堰名人》一书时,有幸两次走进吴为山苏北的老家——东台市时堰镇,和他当中学教师的父亲、小学教师的母亲以及姐姐、弟媳作了很长时间的交谈。吴为山四次考大学的坎坷留给我启发最大,印痕最深。吴为山书香世家,国学功底深厚。
童年的记忆中,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家里的藏书,尤其是古代名画册特别多。9岁时,吴为山全家随父母下放到苏北农村。那时,他刚开始学画画,“老师”便是家里的画册和瓷碗上的青花。
下放到农村后,“老师”则换成广阔的原野和从城里来的知识青年。那时学画,对于吴为山来说,只是个爱好,高中毕业时,他报考选择的还是理工科。虽不是心甘情愿,可连老师都说,实现“四个现代化”靠的不是画画,而是数理化。
可是,连续考了两年,阴差阳错,吴为山都离录取分数线差了一分。县里招生办动员他到无锡工艺美术学校学泥塑。1980年18岁那年,父亲亲自送他到校。见学校小、学生少,他对父亲说不愿上这个学校。父亲写了一首诗鼓励他,说人要立大志,学数理化可以报国,学泥塑也可以报国。正是父亲的这首诗,将少年吴为山留在了向世界雕塑高峰攀登的出发点上。
学了一段时间后,没想到吴为山竟爱上了美校。师傅们教他做惠山泥人、阿福,塑《西厢记》《牡丹亭》《打渔杀家》等民间故事里的人物,将民间艺术和智慧点点滴滴传授给吴为山。当时,一些受到政治运动冲击的“右派”大学老师,有的还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因未落实政策而留在学校教书。素描、雕塑、油画等西洋艺术与色彩绚烂的中国民间彩塑,惠山泥人与大卫,西洋雕塑的写实与中国民间雕塑的写意,在这样的环境里进行着“对话”,也给了吴为山艺术上的启蒙。两年的泥塑学习不仅为吴为山打下了艺术的基础,也让他对泥土有了别样的感情。
20岁那年,吴为山回故乡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再次参加高考,竟被南京艺术学院和南京师范学院同时录取。但遗憾和无奈的是,去南京艺术学院报到时,学院按当时工作不满两年无高考资格的规定,拒不接收他。于是,吴为山转投南京师范学院,本以为柳暗花明,不料上了不到两个月的课,学校也以同样的理由让他退学了。无奈之下,吴为山回时堰一家小厂上班设计玩具图案,没想到,他的第四次备战高考竟是从厂里一间安静的“书房”开始的。
厂长是个伯乐,有成人之美之心,见小吴有才华,待人和善,在厂里特惠安排了小房间,让他每天到厂后去那里读书学习备考,每个月仍有几十元工资。可贵的是,吴为山三次高考失败,不气馁,不放弃,把目标自始至终盯在高考上。皇天不负有心人。第四次高考,吴为山又一次被两所大学同时录取。最终,他选择了曾想留住他而终未留住的南京师范学院。
吴为山的第一件雕塑精品——林散之塑像,诞生在南京这片温润的土地上。在此地,他还留下了许多精品力作,包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群雕》,而南京博物院等也纷纷建立了吴为山、傅抱石、胡小石文化名人雕塑馆、美术馆等,其中吴为山是唯一健在且年纪很轻的文化名人。
林散之、钱松岩、萧娴、宋文治等许多文化名家,都是高二适的至交。虽然,吴为山到南京读大学时,伯祖父已故去数年,但他仍得到了林散之的教诲关爱。在南京师范学院学习油画并留校执教多年的吴为山,曾特意到北京大学进修了一年心理学。
少年时代的夏天全家下放在农村,晚上为了防止蚊虫叮咬,父亲和他常常“猫”在蚊帐里给他讲文学就是人学的理论知识。当他学习并从事艺术,深入研究美术史后,更加深悟艺术的根本是关于人的学问。
吴为山到北京大学进修,期望自己在这个方面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进修期间,他撰写了《视觉艺术心理》一书。学习愈久,思考愈深。吴为山从北京回到学校后,立即着手建立雕塑教研室。他认为,大学的美术院系里,不管任何专业都应该学习雕塑,了解人类的原始造型方式。全人类都是从原始艺术的意象过渡到写实的。
34岁那年夏天,吴为山应荷兰艺术基金会邀请,作为交流学者赴荷兰参加“中荷红白蓝艺术项目”研究。在欧洲陶艺中心,他向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家们展示了自己多年来创作的历史文化名人肖像雕塑,生动展示了用雕塑艺术书写的中国文化史。
当曾经访问过中国并与费孝通会见过的荷中友好协会主席林德尔斯见到吴为山塑的费孝通雕像时,感到格外震惊,对这件传神之作赞赏有加。于是,林德尔斯向吴为山索要了他的艺术资料,并请求荷兰政府邀请这位来自东方文明古国的雕塑家为荷兰女王贝娅特丽克丝塑像。吴为山接受了这一盛情邀请。高贵的神情,睿智的目光,如郁金香花般迷人的微笑,吴为山用雕塑艺术定格了贝娅特丽克丝女王这一美好的瞬间。
也是在欧洲陶艺中心,美国的陶艺大师高森秋夫因欣赏吴为山的艺术才华,邀请他去美国华盛顿大学做访问学者,并在旧金山举行雕塑展览。展览带去的三十多件小型雕塑作品,深受业界同行的关注和赞许。
而在美期间,一个从南京打来的越洋电话,又一次激励吴为山翻开了艺术人生的新篇章。当时,吴为山还是南京师范学院的一名讲师,但南京大学决定请他来校执教,并通过学术机构评定其为教授。学校专门成立雕塑艺术研究所,聘请他为所长、硕士研究生导师。
当吴为山登上归国的航班时,全新的工作和使命已急切地等待着他了。那一年,他36岁。
缪荣株简介
缪荣株,男,1944年1月生,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人,1968年12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泰州晚报》专栏作家、姜堰区作协副主席。主编《泰县金融志》《姜堰名人》,分别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出版。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报告文学》《中华散文》《雨花》《福建文学》《新民晚报》《扬子晚报》等中央、省、市报刊发表文学作品700多篇,多篇获全国、省市奖,30多篇作品被《散文选刊》《今日文摘》《小说精品》《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民间故事选刊》,百度百科丶网络作文教材等入选。出版小说集、散文集5本。2020年第四期《今古传奇》,2020年6月中国作家网发表长篇小说《银行风云》。此外,60万字纪实文学《胡锦涛和姜堰》,主要叙述高祖胡沇源13岁 在清·道光年间(1833)到苏北东台茶叶店学徒,一直写到胡锦涛中学毕业,其间126年的家族史。纪实文学从2018年1月27日每周六在加拿大多伦多《大中报》读书栏目发表,至2020年7月11日已发12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