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塞武关行
作者:张书成
正是秦岭山中最美的七月,我独自一人,驱车来到距丹凤县城东40公里处的武关镇,追寻这个秦楚交界的峡谷——古塞武关。
我曾是个教历史的老师,也是参与过编纂《丹凤县志》的文史工作者。知道《商州十观》中的第一观,便是“武关胜塞”。“武关,秦之南关也”,它和关中北面的萧关、东面的涵谷关、西面的大散关合称关中四塞,关中因此而得名。

沿312国道东行,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武关。同学孙丹平早已等候在路边,他是本地人,也是个教书匠,适逢假期,恰好陪我游玩。按他指的路线,我俩先登上城东的四道岭,山路险峻,荆棘满目,走了大约四十分钟,一道残留的古寨墙撗亘在我们面前,约一人多高,全是黑青石垒成,丹平介绍说:这就是有名的“秦楚分界墙”。站在墙上向下望去,山势陡峭,怪石嶙峋,有“一夫当关,万夫莫过”之险,难怪丹平说这里“上山一道,不容并骑”,诚为武关之屏障。在一块大石上,依稀可见唐朝大诗人杜牧的《题武关》诗句,我们停住脚步,轻声吟读起来:
题武关
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
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樯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今日圣神家四海,戊旗长卷夕阳中。

骄阳似火,清风拂面。我们反复吟读,思绪万千,仿佛看见了古城墙上身穿铠甲,腰佩刀剑的勇士,两眼炯炯有神地瞭望着远方,随时准备厮杀,远处传来了战马的嘶鸣……寻找到一棵大树,我们坐下歇息,抹抹头上汗珠,我向丹平讲述了楚怀王被执于武关的悲惨故事。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曾以才高八斗为楚怀王器重,官拜左徒(相当上大夫),但后来却因此遭忌蒙冤。秦惠文王早就准备侵犯齐国,但唯一顾忌的是齐楚联盟。恰好,此时“联盟”最有力支持的屈原被昏庸的怀王疏远,秦便趁机派张仪来做说客来见怀王,诡称:楚国如果不与齐国亲近“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即割让商县至内乡一带600里地方给楚国)。怀王因贪此而断然撕毁齐楚联盟之约。以后,当怀王派人到秦国接收所割让土地时,张仪却矢口否认,说当时只讲定给六里。因此,秦楚会战于丹水和浙水之滨,恶战中,秦军歼灭了楚军八万有生力量,同时魏国从后面打来,楚国陷入了绝境。在这种情况下,楚怀王接到秦昭王“愿与君会武关约盟”的书信,此刻,怀王仍不听屈原劝告,如约来到武关,被秦园作为人质,终生囚禁,老死咸阳。故杜牧有“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之诗句,让世人感叹不已,给后人留下了笑柄……

一路唏嘘不已,我们来到武关古镇城内。丹平如数家珍,向我娓娓道来武关名胜古迹。关城之中街坐北面南,旧有“武关城守营”巨匾的衙门一座,门厅五间,大堂五间,班房十多间。衙门西侧,临街有石碑一座,上书“古少习关”四字,上衔为“商州直隶州罗知事置”,下款为“大清乾隆二十二年立”。与衙门邻近的是关帝庙和戏楼,为清道光武关多尔衮重修,悬有“威震边疆”“大义千秋”“青天皓月”等匾额(今武关小学)……
俩人边聊,一路踽踽而行,不觉到了城东南一隅。这里有“魁星楼”一座,高二丈余,重檐翘角,歇山屋顶,楼上供踢斗魁星,楼下供文昌帝君,有金字大匾“文运中兴”。城西南角寺嘴子,有佛寺一座,高三层,下临龙潭,朱楼画栋,倒映水面,可谓诗情画意,美不胜收……
环城一周,只见古塞山水秀丽,风景如画,见一老翁,银发皓首,精神瞿烁,荷锄而立,问及武关八景,竟脱口而出:余光返照、石桥古度、笔山鹿鸣、砚水鱼跃、龙潭古寺、玉泉串珠……令我惊讶不已,感慨万千!
已是夕阳西下时分,我们在街头的小吃店里坐下,女主人热情地倒了茶水,遂问我们吃点什么?我们要了拼盘、啤酒,又要了扯面,小饮间,瞥见小包间墙上,有毛主席亲书李涉《再宿武关》,诗曰: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入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出得店门,我和丹平握手告别。坐在返回的车上,回望古塞,抚今追昔,回首历史,感到不无情趣,不无教益,不虚此行……
作者简介:

张书成,生于1956年12月,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政府公务员。商洛市作家协会会员,市诗歌学会会员,丹凤县作协理事。
从上世纪 90年代开始业余文学创作,先后在《金秋》、《先锋》、《共产党人》、《当代陕西》、《教师报》、《陕西教育》、《工商时报》、《农民日报》、《陕西农民报》、《法制周报》、《文艺报》、《商洛日报》、《丹江潮》、《山泉》、《丹水》等发表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数百篇(首),《万湾农家乐》、《旅游遐想》等获丹江旅游征文二等奖。部分散文、诗歌被收入《采芝商山》、《丹风文学》丛书,巳由北京团结出版社结集出版《棣花细语》散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