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百年的龙眼古树话沧桑
谢汉升

年过半百,时常怀旧,每当闲暇便想方设法回一次故乡——文冈村。
文冈村素以盛产槟榔香芋而驰名中外,但你可知道,在文冈还有一株带有神秘色彩的古树——龙眼树。这棵龙眼树与文冈的槟榔香芋同样历史悠久而相题并论。经历过五百余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枝繁叶茂,根深蒂固地生长在文冈村,庇萌着在这里繁衍生存的人们,人们尊崇她、爱护她、膜拜她,称她为“采花树”,因她不断地增枝加叶称她为“添丁树”,又因她给人们带来吉祥而称她为“吉利树”,更因为她经历几个朝代而尊称她为“长生不老树”……

因此,从古到今,文冈村的人们把这株古树视为村里的圣树,圣树从何而来?因何而长?却鲜为人知了。
早在明武宗正德年间,正当皇帝登基的春天,有一位谢姓商人从浙江南下广州途中,路经佛山市南海县文冈的永平坊(即现在花都区炭步镇文冈村兰惠谢公祠),看到这里山青水秀,景色怡人,青山绿水,土地肥沃,凭感觉如果有人在这里生根立业,久后定会子孙昌盛,事业有成。商人当时想在此地留下什么东西作为验证,但留什么呢?打开经商用的布袋之后,发现袋中有一枚新鲜的龙眼核和一只快要发芽的香芋,商人便欣然把龙眼核和香芋芽分别择地而埋。
次年春天,谢姓商人再次途经此地,看见自己种下的龙眼树已成长为茁壮的树苗,而且长势喜人,生机勃勃。再看自己栽下的香芋分蘖出十几棵生意盎然的香芋苗。商人看了喜出望外,看着眼前的情景,联想到当初自己的设想,果然验证了自己的预测。从此商人暗下决心,时机一旦成熟,一定要在这里扎根创业了。
斗转星移,日月穿梭,二十年后谢姓商人从浙江省余姚县泗水镇带领全家老少真的来到自己播下种子的地方安营扎寨、扎根立业了。

到明末清初时代,谢氏家族已成为当地的商贸名流,他的后代也成为精英。具有代表性的名叫谢超时,幼时在龙眼古树下读书习武,教养后代,大笔的生意几乎全在古树下谈笑间而成交。看着龙眼圣树年复一年生长的根深叶茂,果实累累。如逢月圆时在月光下观赏绿叶,每片树叶在月光洒下的光辉相互掩映,就像镀上一层银。微风吹来摇曳浮动,鳞波闪闪,把人的思路带入圣洁的境界。由此,超时公赞叹不已,萌生了在这里设建祠堂,庇护古树,让子孙后代崇尚圣树。
当年,超时公带儿孙大兴土木,建立了谢氏祠堂,然后又一鼓作气,接连在上屋脊梁的同时,增建了五间“三间两廊”式的石心墙锅耳屋。又在屋前和祠堂前一带挖了三口大水塘,并一路铺设了五米宽,五百米长的白麻石村道。就这样,文冈的人们过着祥和愉悦的生活,繁衍着他们的后代。
又过了五十年后,已到了清朝初叶,在圣树的庇护下,谢氏家族又出了一位武官,他就是谢超时的孙子谢奕林。

谢奕林幼时在龙眼古树下习武,非常勤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谢奕林的武功已练的炉火纯青,武艺超群。经常在龙眼古树下与同道切搓武功。后来他的武功远近闻名,跺脚间会地动石裂,拍手间会翻过高墙。有一年皇上派人照宝镜,深知谢奕林武功过人,便命他从军深造,为国效力。谢奕林也要立志报效国家。到军队以后,谢奕林如鱼得水,有了施展才华的空间。不到两年,他发展迅速、才华展露,带兵在战场上捷报频传,战功赫赫,官衔一路飙升。后来受到皇帝的欣赏,封他为御林郎(即将军)之职。
谢奕林的儿子谢昌荣成了当时鼎气盛名的文豪,在文坛留下不少惊世之作。此人还谙熟书道,专攻正楷,铁画银钩受人称道。他的诗词、楹联别具一格,他的文采被朝庭发现,皇帝对此人非常欣赏,在一六六五年,乾隆皇帝看了谢昌荣的文笔,龙心大悦,封谢昌荣为儒林郎,相当于现在的大作家。
从此谢氏家族就有二位朝廷命官,文冈村的人们联想到这二位官员从小在龙眼圣树下读书练武而后来成才,便尊称古树为“升官树”。

时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后任深圳大学校长的谢维信,是一位博士导师,现退居任深圳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在校任职领导时长近四十年,在全国教育界享有盛名,他也是种植这棵龙眼树谢氏祖宗的第二十二代传人,现在种龙眼树的祖先已繁衍到今天的第二十七代传人,所以人们没有忘记这棵圣树繁衍赐福的神力。
五百年来,文冈村的人们凡是遇大事都要聚集在龙眼圣树下商议,希望古树显灵给她的子孙排忧解难。听老人们讲,龙眼树曾三次萎靡不振,每次都历经数年。第一次是八国联军进中国;第二次是日本入侵;第三次是十年浩劫。老人们也讲出龙眼圣树也有三次振奋,每次都是精神抖擞,绿郁葱葱,花繁叶茂,果实累累。第一次是抗战胜利;第二次是新中国成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真可谓是三起三落。
据有关专家讲,植物生长不衰主要靠单株立地条件。文冈村的龙眼圣树单株立地条件是得天独厚的,这也是当年种植人的慧眼识宝地,苦心经营的结果。
龙眼树身处谢家祠堂的前面,左右各有池塘护卫,树身距池塘之间约有8米陆地,这块陆地的土壤结构属沙泥冲积层,土质特别好。树身所处位置要比两侧池塘水面高出1.5米,任何时候都不会受到涨水的冲击和积水浸泡。但在旱天时又能保持足够的吸水养份,现在这棵圣树的胸径已达4米多,覆盖面积三百多平方米,郁蔽度达100%。每逢盛夏,果实累累,人们不由自主地聚集树下,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者分配龙眼,凡是有分食到这棵树的龙眼,都会有一种受到圣树保护的感觉,做人做事非常谨慎,惟恐对不起圣树的恩典。
在人们的记忆中还有这样一段故事,令人浮想联翩。
清末民初,老树的中干饱受风霜,病害和虫蛀,中间已形成若大的空洞,不懂事的孩子经常在里面捉迷藏,老树只有无声地忍耐。龙眼古树深受创伤,躯残体弱,力不从心,由每年果实累累变成两年才挂一次果。

一九七八年的春天,老龙眼树伴随着一股强劲的春风,再一次枯木逢春,一时间生机勃勃,绿意葱茏,长势迅猛,从树身边原枯折处又生新枝。两年后又从树身的两侧各生一枝,再看老树被虫蛀的躯干,已平复愈合,仿佛又回到了壮年。
一年四季,无论春夏秋冬,每到傍晚,人们都会不约而同聚集在老树下聊天,游戏,畅谈着一天的喜悦,老人们一杯清茶讲述着古树的故事。徐徐清风伴随着粤剧爱好者的清唱,欢声笑语交织成一幅精美画卷。
前不久,听说现在三年才结一次果的古龙眼树又挂出了硕大甘甜的果实。我今年又再次回到家乡,看到了饱经沧桑的老龙眼树,看上去仍然是枝繁叶茂,但结果却明显见少,难得几年才结一次果,人们视为十分珍贵。正常的情况下,龙眼结果在农历七月初已全部结束,而这棵老龙眼所结的果却坚持到八月十五,此果硕大如蛋黄,其味甘甜,入口生津,再看她那斑斓的树干,真显得老态龙钟,虽然是绿叶婆娑,但在风中摇摆的树叶,似乎在向村民们低声倾诉:“我已垂垂老矣……”
古龙眼树巍然屹立,已成为文冈村人们心中圣洁的图腾。
她受周围绿水青山的映衬和传统古屋的烘托以及现代建筑相得益彰,加之每逢婚姻嫁娶,男女青年都要在古老的龙眼树下举行盛大的结婚典礼仪式。构成一幅壮观的图画。今天,文冈村的人们正在这美妙的图画中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生活。

我站在老树下良久,思絮万千,联想到古树的来历,历史沧桑,联想到老树的种植人——谢氏祖先。看到眼前的老树,真是:
沐雨经风五百年,
沧桑历尽见新天。
三年一度花欣放,
待到中秋果更甜。

【顾问简介】谢汉升,字实在、号乐昌。广东省广州市人。刚踏入青年时代已经能熟练地掌握和书写中国的书法和美术字的各种字体二十多种。是当代的著名书法家、属书香门第,父亲和爷爷都是远近闻名的书法家,诗人。曾祖父被清朝皇帝敕封为军界的御林郎;曾祖父的父亲也是当时文化教育界的儒林郎。现有碑文为证。谢汉升1954年生,在教坛上多年任′教文科和书法、美术。;是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广东省楹联学会会员;广东南雄珠玑巷宝树联谊会副会长;广东宝树文化经济促进会副会长;广州印章协会理事;广东炭步书法家协会会长;广东省花都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永盛工艺社社长。多年来,他参加了香港中外文化推广交流协进会举办的“共绘香江两地情书画大赛中获得铜奖;广东省群艺馆多年举办“和谐广东”大型书法比赛活动中多次分别获得优秀奖、一等奖、铜奖、金奖。在去年的(2019)12月由(香港)中国书法家协会和天津东方书画艺术研究院联合举行的“盛世中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世界华人大型书画评审联展大赛活动中获得金奖。并授予“中国当代书画名家"荣誉称号。与此同时,在去年当地举行的诗词精品联展和禁毒书法大赛中分别获得了优秀奖和二等奖。

[主播简介]王晓莲,吉林松原人。教育退休,喜欢阅读、朗诵和舞蹈。

[小说主编简介]邬春犁,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兰西县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长篇小说《呼兰河岸》。

【总编简介】黄艳玲,网名玲玲,笔名玲玲语玲珑,黑龙江省绥化市兰西县第五中学教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黑龙江省摄像协会会员,哈尔滨市作家协会会员。现任兰西县诗词协会副主席,兰西县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兰西文苑》杂志编辑及担任多家网络诗社平台副社长及执行主编,在头条上创建了《玲玲语玲珑文艺社》。在教学工作之余爱好摄影及文学创作,多篇作品发表在报刊和各大网媒,并有部分作品获奖,著有文集《玲玲语玲珑文集》。

【玲珑心语】《玲玲语玲珑》文艺社是文艺爱好者的圣地,是创作的乐园。本平台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全面展示文艺爱好者的才华。《玲玲语玲珑》文艺社的文艺爱好者有一腔对文学和艺术的痴情,以诗心装饰凡心,以美景净化俗心,以声音温润儒雅,以真情消弭矫情,以积极豁达的阳光心态行走在文学和艺术空间,用文学和艺术表达着自己对人生、情感乃至生命的温暖诉求。《玲玲语玲珑》文艺社已经敞开了宽广的胸怀,来吧朋友,带上你的激情,带上你的憧憬,带上你的浪漫,带上你的婉约,带上你的狂放,带上你的美景。以诗为媒,以文会友,以景结情,以声投缘,愿你我携手同行。《玲玲语玲珑》文艺社设有十个专题:小说、散文、诗歌、诗词、楹联、书法、摄影、美术、朗诵、戏曲,欢迎文艺爱好者踊跃赐稿、大力支持!

总编:黄艳玲
小说主编:邬春犁
推送:玲玲语玲珑文艺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