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地球有46亿年的漫长历史。地质学家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地质历史发展阶段,从260万年到现在的地质历史最新阶段,称为第四纪。这个时期,全球板块运动的变化,大陆由合而分,形成现代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面貌。由于印度洋板块向北边的亚欧板块俯冲,喜马拉雅山上升为“世界屋脊”。随之而来的是我华夏五湖四海、山川平原的锦绣大地逐渐形成。

(板块俯冲形成喜马拉雅山)
由于第四纪年轻,时间短,此时风化剥蚀,流水搬运的泥、砂、石子等碎屑物质都是松散地堆积在地表之上,还不能固结硬化成岩石。这种松散状态的沉积物是第四纪地层的一个显著特征。
地壳运动是改造山河大地的主要动力。第四纪以来的地壳运动一般称为新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表现为和缓的垂直上下运动,它们时快时慢,时强时弱。实际上,安徽大地的地理山川分布轮廓在新生代新近纪时已奠定了基础。第四纪新构造运动在安徽表现为升降的地壳运动,只对原来的地理布局有些局部调整。总的趋势是皖北地势相对下降,皖南地势相对上升。
在第四纪早期,安徽大别山、皖南山区都属于上升状态,淮河地区下沉。到了第四纪中期,大别山和皖南许多高山急剧上升,升高了700至1000米。两淮地区零星丘陵已下降夷平,众多河流冲积泥沙沉积为平原。在长江两岸,此时也多半处于间歇性上升状态,形成了三级阶地。这三级阶地分别由不同的砂、砾粘土层组成。第四纪晚期,也就是从1万多年开始算起,一直延续到现在。这个时期开始,全省都以上升为主,其中上升比较明显的地方是江淮分水岭。江淮分水岭指长江、淮河流域间的丘陵或岗地。地表河流流水北面流入淮河,南面注入长江,淮北平原仍为大面积沉降,一般下沉100米左右。
安徽现代地貌的塑造,除了地壳运动的内因,地球的外营力作用也很重要。长期的风雨冰霜的侵袭,重力作用的崩落、坍塌,化学风化作用的溶蚀,流水的堆积、沉积作用等一系列大自然的力量,塑造成今日安徽壮丽的山山水水。安徽现在的地貌是北低南高,地貌类型齐全,主要是平原、山地、丘陵和岗地。全省按地区可以划分为五大地貌单元,即是: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大别山区、沿江平原、皖南山区。

1、淮北平原
包括淮河以北及淮河以南10-60千米左右的地区,它属于黄淮大平原的一部分。土地面积39149平方千米,占安徽省全省土地面积的33.3%。是安徽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地貌区域。
淮北平原北部与黄河决口扇形地相连,南部与江淮丘陵隔淮河相望。平原地面主要由淮河及其支流的沉积及黄河的泛滥所形成的沙土倾斜层、湖滩地、阶地组成。平原晚元古代至古生代地层主要是石灰岩。中生代地层主要是红色碎屑岩。新生代新近纪地层主要是砂石和粘性土,厚度一般数百米。到了第四纪,平原内绝大部分被砂、粘性土层覆盖,厚度巨大,最大的达千米。由于黄河水向东南泛滥于颖河、涡河流域达数十年之久,冲积物不断交互堆积,大量泥沙淤积达20米之厚。淮北平原有丰富的浅层地下水,但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淮北平原有不到5%的丘陵高地,主要在平原的北部,而且与新构造运动沉降幅度关系密切。如萧县皇藏峪,淮河“小三峡”(硖山口峡、荆山峡、浮山峡),淮北市相山等由震旦纪、早古生代的石灰岩及火成岩组成80-400米的丘陵,点缀于一望无际的平原中,别有一番风味。
(萧县皇藏峪)
2、江淮丘陵
位于皖北平原以南,合肥—滁州以北的一个葫芦形地带。主要是合肥、滁州、淮南、六安等地。
该地由石灰岩、页岩、砂岩、火山岩、千枚岩等组成的丘陵和岗地。岗地围绕丘陵分布。这个地带也称江淮分水岭,主要是由40-80米的岗地组成。总体上,江淮丘陵水资源缺乏,其地表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地下水资源贫乏且难以利用。江淮丘陵最高峰为滁州北将军岭,海拔399米,为古生代石灰岩组成。滁州琅琊山以其山水之美和《醉翁亭记》传誉古今,山的主体是石灰岩,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不同程度、不同裸露形态的岩溶地貌。滁州凤阳山地区也有石灰岩的丘陵和岩溶地貌。这里早在距今5亿年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在浅海地质环境中,沉积了以石灰岩为主的碳酸盐岩,经过一系列地壳运动,以及后期风化剥蚀作用,才慢慢形成今天的山体模样。
(江淮分水岭)
3、大别山区
位于江淮丘陵西南部的一个三角形地带。巍峨的大别山是主要组成部分。区内千米以上的高山占全区总面积的20%。
早在25亿年前的新太古代,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沉积了一套巨厚的火山岩。距今10亿-7亿年前后的新元古代,地壳表面发生一次分裂和聚合。距今2,27亿年的三叠纪末,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碰撞,最终形成了统一的陆地。大约在1.3亿年前的早白垩世时期,地下岩浆侵入古老的岩层之中,一部分喷出地表。到了距今6500万年以来的新生代,大别山整天急剧抬升,地下的花岗岩出露于地表,形成了花岗岩地貌景观。到了第四纪,在总体差异升降背景下,风化剥蚀,从而塑造了大别山现代的地形地貌景观。大别山平均高度大于皖南山区,多以古老的变质岩组成。霍山、岳西交界处山高谷深,白马尖是该区最高峰,海拔1774米。古南岳天柱山,凌霄直立,中天一柱,它和金寨天堂寨、霍山铜锣寨、舒城万佛山皆为花岗岩地貌。霍山佛子岭、六安东石笋为变质岩及构造地貌。舒城万佛湖为火山岩地貌。六安嵩寮岩为丹霞地貌。另外,佛子岭、梅山、龙河口、响洪甸和磨子潭五大水库,镶嵌于群山之间,尤为清秀动人。它们与淠河、史河、杭埠河等干渠连为一体,纵横交错,蜿蜒数百里,犹如玉带明珠。
(大别山白马尖)
4、沿江平原
位于江淮丘陵、大别山区南部和皖南山区北部之间的长江两岸。主要包括长江和巢湖流域。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该平原西狭东阔。大致在铜陵以西由于受山地约束,宽度一般只有30-50千米,成为谷地。在铜陵以东,则突见开阔。沿江平原,就总体而论,为一平原,但实际上有不少山地和丘陵散布,即使同为平原,各地的地貌特征也有区别,所以又将该平原分为巢湖盆地、滁河平原、天长平原、大别山东南山前平原、江北丘陵带、安庆谷地、和(县)无(为)平原和宣(城)芜(湖)平原等8个次级单元。整个平原地区山、水、湖、岭多姿多彩。巢湖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枞阳的浮山是有名的古火山地质遗迹。马鞍山、铜陵、安庆、庐(江)-枞(阳)等处蕴藏着丰富的矿藏。平原上山地以花岗岩、火山岩、石灰岩居多。江北的三线尖、三官山、黄梅尖海拔皆近700米。沿江平原和淮北平原相比,虽较破碎,但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土壤肥沃,河湖众多,这里风光绮丽,鱼米之乡,是安徽较为富裕地区之一。
(巢湖)
5、皖南山区
位于长江以南,东南与浙江相接,西南和江西相邻,北以沿江平原为界。这一地区群峰奇秀、绿水清丽。
在距今1.4亿年前的晚侏罗世,地下炽热的岩浆沿地壳薄弱的皖南地区上侵,大约在6500万年前后,上侵的岩浆岩岩体发生较强烈的隆升,随着地壳的间歇性抬升,岩体及其上面的盖层遭受风化、剥蚀,同时也受到来自不同方向的各种地应力的作用,在岩体中又产生出不同方向的节理。自第四纪以来,岩体间歇性上升剥蚀,终于形成了今天的皖南山区。皖南山区有三条北东向的山系,即九华山山系、黄山山系和皖浙边界的天目山山系。这三条平行的山系间分布许多山间盆地和谷地。黄山、九华山、牯牛降均为花岗岩峰林地貌,黄山莲花峰海拔1873米,为全省最高点。齐云山是丹霞地貌。由断层形成的青弋江发源于黄山北麓,清澈的新安江东西横流于南端,山水相映,相得益彰。皖南山区具有花岗岩地貌、丹霞地貌、第四纪冰川遗迹、水文地质遗迹等地质遗迹景观。这些景观与皖南文化等人文景观资源以及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构成了一座集山、水、人文、动植物为一体的大型天然博物馆。
(安徽最高峰黄山莲花峰)
安徽的五大地貌,平原丘陵,高山盆地。日月往来,斗转星移。诞生与成熟,孤独与辉煌,尽管多少事如烟而逝,但是雁过留声,大地留迹。我们在倾听安徽的五大地貌诉说故事,我们也在这片土地上思考和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