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坐在腰盆上,荷塘上飘过一阵阵清风,伴着莲荷的清香,沁人心脾。荷塘里被惊动的鱼虾,

老照片
时光的沙漏在一点点静静地流淌,岁月的痕迹在一笔一画中描绘;而完美的回忆常常带给我许多温馨和感动!
许久没有空闲静下来梳理自己的往事,生活中千头万绪,工作中按部就班,家里的日常琐碎,似乎没有那份闲心去搜索过往!
前两天,在微信里跳出一个陌生的网名,加我为好友,文友?群友?舞友?同学?我正琢磨,又收到另外一条短信,老同事,你还记得我吗?看到这,我似乎有些印象,便添加了C的微信。加上后,相互客套一番,C发来一条信息,一直想联系你,找不到,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你的联系方式!在交流中C发来几张照片,有其他同事的,有C自己的,还有一张二十多年前我与C及几位同事的合影,之后,那个C同事做了项目经理,常年在海外工作,慢慢联系少了……
C又发来一条信息,这些年,只要回国,就向熟人打听你的联系方式!在同学孩子的婚宴上看到你的舅舅与舅妈,才寻到你的联系方式。
我回复了一条信息,你把这张你、我、与同事们在一起合影照保存的如此完好,我由衷的感谢你!
C又回了一条信息,因为在乎,所以珍惜!因为喜爱,所以珍藏!即便不在你身边,将你放在心上!每每思念家乡,思念祖国,那种相思之苦无法言表,我会打开手机,默默欣赏!情以驻足,心已飞扬!
此时,我不知怎么回复,也未回复!保持沉默!
其实,每一张照片都是在生活或工作中的真实留影,是珍贵的,值得回忆与珍藏!
打开尘封已久的相册,跳入眼帘的照片,有父母、兄弟姐妹、发小、同学、同事、老公、孩子们、孙子……,每一张都充满温暖,岁月溢满诗情,拥有回忆,生活才得以圆满和完美!
若干年前,我们这群人对生活充满了幻想,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向不同的地方。那时青春不成熟,也许会忘记许多历史瞬间,也许会淡忘一些人和事;经过了岁月的洗礼,或许你的眼角已出现鱼尾纹,头上增添了华发,可岁月的沉淀,让我们更加丰富了人生的色彩!
生活的磨砺让我们有着更加沉稳的人生态度,人到五十,为人父母、为人子女,事业、家庭、健康,需要我们更多的担当!
当年的青春年华,俊朗娟秀的男女主角,早已胜任为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
几年前,当年的班长建了个同学群,几个消息灵通的同学,利用各种渠道搜索联系当年的老同学,起初群里一度热闹,现在早已冷落车马稀。当年的毕业照,几十年的时光变换,有的客居海外,有的异地打工,还有的因病去世,老照片上那些青葱岁月的时光,早已远去了,曾经熟悉的面孔,芬华的名字也将越来越陌生,可那些发黄的照片,却将那些美好岁月永远汇聚在心底!

敢为天下先的小井庄人
时间追溯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农村长期实行人民公社体制,“一大二公”的所有制形式导致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挫,严重制约农村的经济发展。
1978年,一场百年不遇的早情袭击安徽,绝大多数田地庄稼绝收。农民望天兴叹,无可奈何,连吃水都成了问题,通常一口水井满足不了庄户人日常所需,于是,村民跑到干涸的水塘中间,打井蓄水!
许多社员家庭缺少精壮劳力,加上旱情的严重侵袭,出现了吃着上顿没有下顿的困难局面!
据载,1978年特大旱情中,全县10万亩农田,约7O%中晚稻绝收!72万人在饥饿线上挣扎。
时任山南区党委书记汤茂林感到十分忧虑,他白天在田间地头督促农民抗旱,到了晚上,还要带领干部学习“省委六条”,谁也没有想到,他们在学习“省委六条”时,找到了一线生机!
1978年9月15晚,在山南区黄花大队,老油厂一间会议室里,汤书记给与会的2O余名党员传达了“省委六条”和“借地种麦”的决定。会议精神是把土地分到每一户农民手里,每人三分地,一次到位。对外说是借地,大队内定借一亩地种小麦,五分地种油菜,这大大超过了省委要求!
可农民一口气把地全分了,把田地“包产到户”了!为了推动其他公社和大队实行,9月19日,汤书记居然召集全区各公社的书记在黄花召开现场会,9月2O日,黄花大队做法轰动了全区7个公社,78个大队,1073个生产队,全区“包产到户”,一片忙碌!小井庄社员干劲高涨,干的尤为突出,是当时所有生产队里产量最高,干的最好的典型!
然而,“包产到户”时,所处的都是默默探索的阶段,每个社员家里按了一个小喇叭,汤书记就是通过小喇叭向社员传递推广的!
68岁的李祖应大叔,亲历42年前“包产到户”分田地的过程。当时,汤书记传达上级“借地种麦”的精神,让小井庄村民身上如注上了新的血液,干劲十足,精神百倍,个个磨拳擦掌,要把因早情减少的粮食夺回来,夜从继日打井取水浇地种麦种油菜!那一年,小井庄生产队总产量在山南区乃至全县名列前芧!
合肥晚报曾经报道:1979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3.77亿公斤,比1978年增产13.6%;其中小麦1.3亿公斤,比1978年增长2.8倍;向国家交售粮食1.27亿公斤,比1978年增长3倍。
结束了全县吃返销粮的历史!
农村体制改革并非一帆风顺……时任省政府参事室副主任郭祟毅多次到山南公社调研“包产到户”一些事项;写了10万多字的报告并送到中央;中央领导人物,对后期中国农村改革做出了英明的决策!
1979年5日21日,时任省委书记万里,来到山南公社视察,并在小井庄生产队召开座谈会,了解“包产到户”具体实施。
如今,小井庄人早已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家家住上了宽廠明亮的楼房,出门有代步车,花园式的社区住宅,设施齐全,今非昔比。时过境迁,当初那间召开座谈会的农舍,早已经成为一处环境幽雅的纪念馆了,供游客参观,馆中屏风墙上“敢为天下先”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正是小井庄人智慧,敢做敢为伟大而真实的写照!

广场舞大妈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有些事物,中华民族特有——广场舞!
《华尔街日报》上这样写道一一“中国大妈”大多偏胖,中老年女性,精神饱满,声音大,走路成群结队,较富余,喜购物,装束雍肿,热衷于拍照,喜欢戴鲜艳的丝巾。因为大妈们消遣时喜欢在广场上跳舞,广场舞大妈由此而得名!
何谓大妈?已婚并育有子女,乃至有孙辈的中老年妇女!她们有过年轻苗条的身段,历经从少女、少妇、阿姨、大妈、奶奶或外婆身份的转换,经受了岁月风霜的洗礼,在最芳华的年龄结婚生子,为人妻、为人母,操持家务、职场打拼、田间劳作,赡养老人、培养子女、帮孩子买房装修、张罗婚事,几乎大半辈子没有清闲过!
到了中晚年的大妈们,子女们学业有成,在城里安居乐业结婚生子,大妈随着孙子孙女的降生,又开始义务照顾孙子孙女。
子女们上班后,大妈们领着孙子孙女在社区附近的广场、娱乐休闲场所玩耍,三五一群,从陌生到熟悉,从问候到家长里短。她们白天买菜、洗衣、做饭、带孙子,晚上都汇聚到广场上去跳广场舞。
通常都是有舞蹈功底的退休大妈主动组织,一些热心的大妈从家里带来音乐播放器,还有的主动下载优美的广场舞歌曲,拷到U盘里带到广场上与大家分享。
大妈们喜欢跟风,看到领舞老师跳起舞来有模有样灵巧自如,心就动了,在后面跟着学跳,刚学者动作总是跟不上节奏,手脚动作僵硬且不协调,看上去也不优美!
广场舞是适合大众人群强身健体的一种娱乐形式,节奏明快,舞姿优美,很多动作都是编舞老师从日常工作生活中总结构思出来的。
一支广场舞,动作精彩纷呈,时柔时刚,时缓时快,时而像蜻蜓点水,时而像把浆划舟,时而像撒网拉鱼时而像弹拨乐器……姿态万干,千娇百媚!
每当晚饭后,华灯初上,广场上聚满跳舞休闲的人们。大妈们兴高采烈,穿着同一色彩同一款式的服装,跟着节奏的变幻,不断舞动着、跳跃着、旋转着!
近年来,国家提出全民健身的倡议,广场舞不仅仅是城里大妈们的一种锻炼休闲方式,也在乡村集镇广泛流行,即便不会跳舞的大妈们也乐意参与其中;这种以健身娱乐的休闲活动在不断更新, 如吉巴特,水兵舞,伦巴,桑巴,恰恰舞一样逐渐深受大家的喜爱!
广场舞不仅舞蹈动作优美,而且配置的音乐也非常美妙好听,以民歌红歌居多,大多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精典歌曲。
广场舞越来越被人喜爱,尤其是大妈们,她们越来越领略到健身的益处,讲究精神文明,审视真善美!
即便是年轻的女性朋友们,若干年后,也将走入大妈的行列!“大妈”是一个母性的群体,每个人都来自母亲的孕育,因有了母亲,才有了人类的生生不息。因有了“中国大妈”才有了至臻完美的广场舞的兴起!

作者简介:文贞,女,合肥人;喜爱文学,热爱生活;用心书写生活的温良,用人生感悟时代的律动!作品有散文,游记,诗歌,杂文四十六篇,散见于诗梦文学,远方诗歌文化传媒,金土地文化传媒,桃李新秀文苑,星火诗苑文刊,都市头条认证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