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孝之思考 》
文/孔凡讯
“百善孝为先”是出自清代王永彬的《围炉夜话》,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孝即为孝顺,孝敬。孝顺是指子女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在父母年老,体弱之时侍奉在身边,给予关心,照顾、医治,让父母尽享天伦之乐得以颐享天年。唐代诗人孟郊在《游子吟》中说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中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的尊敬。
从以上文中可以看出,尽孝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提倡的行为及美德。北方有句俗语称“生儿育女防备老”;其中函义不言而喻,折射出长辈对晚辈尽孝以及养老送终的期望。尽孝不是说说而己,也不是短期行为,真正做到尽孝那是要用心,花功夫,投入一定的精力,人力和物力,才能久久为功,修成正果。尽孝不能蜻蜓点水,花拳绣腿,做做表面文章,关键是贵在坚持,要经得起社会及亲朋好友的检验。
常言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话让人们细细品来,尽孝对众多人来说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对于尽孝这个课题,做儿女的均是无法回避与逃脱的。如果自已父母到晚年时身体健康,生活能自理,那么做儿女的在尽孝方面的压力适当会小一点,这时便于自己抽出时间去工作及照顾家庭。尚若自己的父母患上了慢性病,长年卧床不起,光每天的吃、喝、拉、撒之事就让做儿女的忙个不停,这种“持久战”和“疲劳战”才是真正考验一个人的身体和精神实力的时候,也是对尽孝的一次大考。随着国家医疗制度的不断改革以及养老制度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居家养老会有序的向政府主导的社会集中模式养老过渡,到那时父母渴望子女更多的是陪伴度过余生,从此,做儿女的才能从过去传统的尽孝模式中解放出来,通过转变方式方法,更加科学合理,细心周到的去为父母尽一份孝心,让自己的父母欢度晚年。
作者系海军南海舰队西沙某部驻岛转业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