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姑奶奶桥
缪荣株
2019 年11月21日晨,我将早锻炼的地方移到了我原来插队的俞垛镇角墩村。村东头有座“姑奶奶桥”,我好奇。怎么叫“姑奶奶桥”呢?
1968年12月,我大学毕业后安排到角墩村插队劳动。我是上河人,第一次到水乡,走过溱潼街的时候,似乎感到商店招牌上溱潼那两个字都滴出水来,周身感到湿漉漉的。
到角墩要从镇西头乘泰东河上的渡船到对岸三十间,那小渡船离水面只有半寸左右,在轮船驶过时激起的浪头几乎要被吞噬,我蹲在船中间,手紧抓船帮一动也不敢动,生怕翻进河里。
过了河,又见一路水泊连着水泊,钉子槐桥连着钉子槐桥,令人提心吊胆。当我走进角墩村口的时候,龙沟河上凤凰嘴处的一座长长的钉子槐桥更把我吓住了。
这儿说是龙沟河,其实不是沟是几乎一望无边的大水泊。这座桥是用十几节钉子槐搭成的,足有40多米长,上面缠满了稻草绳,桥中间为了好行船,还搭起了一个梯形。十座桥桩也是用钉子槐做的。更要命是由于天冷,桥上面满是薄冰,走一步晃三晃,令人望而生畏头晕目眩。
我有生以来没㕛有见过这样的桥,好怕,每走一步都担心,特别是沿着梯形向上走的时候,怕滑下去。人在矮檐下,哪能不低头,我就算胆儿大的,当机立断,爬!同去的几个同学也不敢逞英雄,一个个毫无例外地跟着我从上面爬过去。
当时要是留个照片,现在发到微信上一定疯传。如今50年过去了,记忆犹新。这座桥就是“姑奶奶桥”的前生。原来,这座水乡桥不是重要的交通桥,早在十几年前,用钉子槐搭成的桥两头已经做了长坝,中间用三块并排的长水泥板铺成了新桥,上面勉强可以驶过三轮车和拖拉机,但是桥面很狭窄。
有一次,有个农民从田里收割菜籽回来,装运菜籽的拖拉机开到桥上的时候,水泥板不堪重负压坏了,掉到了河里,还好没有受伤。还有一次,国云骑车送丁桂到庄上学,姐妹两过桥的时候,一不小心冲到了河里,幸好她们都会游泳。
2010年前,这件事被住在南京的老家角墩七组的姑奶奶丁网凤听到了,79岁的老人牵念家乡这座石板桥行人的安危。1958年,丁网凤14岁到南京一家烧饼店打工,后来婚后男人在邮局工作,生了四个姑娘一个儿子,家境也很一般。她捐出了多年省吃俭用的十万元存款为家乡建桥。
这座桥取什么名字呢?有人就找到那年后来在南京乘飞机出事的书法家写了“姑奶奶桥”四个字,她知道后,开始不让这样题,经过大家反复劝说,她才答应说,那就算是我们角墩的姑奶奶们集体捐建的桥吧。
桥上写的红字年久后就会退色,丁网凤的侄儿丁张岭就用红笔把它重新勾画清楚,家住八组的丁网凤的弟媳孙扣珍见到桥脏就主动打扫。
看到这座桥,想到我当年爬过的桥以及出过两次事故的石板桥,这位姑奶奶让我感动不已。
缪荣株简介
缪荣株,男,1944年1月生,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人,1968年12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泰州晚报》专栏作家、姜堰区作协副主席。主编《泰县金融志》《姜堰名人》,分别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出版。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报告文学》《中华散文》《雨花》《福建文学》《新民晚报》《扬子晚报》等中央、省、市报刊发表文学作品700多篇,多篇获全国、省市奖,30多篇作品被《散文选刊》《今日文摘》《小说精品》《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民间故事选刊》,百度百科丶网络作文教材等入选。出版小说集、散文集5本。2020年第四期《今古传奇》,2020年6月中国作家网发表长篇小说《银行风云》。此外,60万字纪实文学《胡锦涛和姜堰》,主要叙述高祖胡沇源13岁 在清·道光年间(1833)到苏北东台茶叶店学徒,一直写到胡锦涛中学毕业,其间126年的家族史。纪实文学从2018年1月27日每周六在加拿大多伦多《大中报》读书栏目发表,至2020年7月11日已发12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