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鞋岭颠峰上的呼唤
缪荣株
溧阳市天目湖畔江浙皖交接处周城镇乔家边村,村前后被郁郁葱葱的牛头山和金山环抱。村前池塘边一户农家,三层小楼跟周围邻居相比,房子的质量、装潢很一般,大门常年锁着。
村周围上千亩原先的荒山,都被城里银行来的一个姓周的大学生,回乡包了栽种风景树,仅有的一些零星几十亩几百亩山地,也被周围的能人承包满山满野种上了甘蔗、梨树、桃树、板栗、茶树、柑橘……树林里鸡鸭成群,湖边一队队的鹅正在戏嘻。这个村子就是我大妹缪陆英的家。

(作者与父母合影)
1967年文革动乱之中,我们生产队三个月的口粮(原粮)只有40斤,母亲成天愁吃愁烧,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说:“分这点粮,穿在针上怎么吃呀?”队里“一天的工分只能够买一个肉包(8分钱),还要贴一两粮票”。
就在这年青黄不接的三春天,有媒人把大妹介绍到溧阳乔家边山沟里去。父亲经过实地看亲,背回来半袋米说,那儿人一天好歹有一顿饭吃,山上树木条儿多,不愁吃不愁烧。乡亲们听了都瞪大了眼睛:不相信那三省交界的山角落里竟有这样的奇事?那天,草屋房间里父母叽咕了一夜,母亲还有点将信将疑。秋,母亲带着16岁的大妹也去考察。正好,我到南京上学同路。
夜里两点钟我们就起来忙乎,走了60多里路,到下午3点钟,才从高港上了船。夜半喝的薄稀汤糁儿粥,早就饿得前心靠后心了。母亲背了10斤花生米,留着在路上卖掉做路费。母亲对我说,你肚子饿了就抓一把花生米吧,为了多卖几个钱,我舍不得。
当我们在镇江下船后,母亲和妹妹从镇江南站坐汽车,夜里两点多钟饿着肚子才到了乔家边。我在镇江火车站候车时,肚子饿得实在没办法,就买了半斤饭,因为没有钱买菜,就选择在车站饭店最隐蔽的角落里,用开水泡着家里带的干咸菜吃。就在这时,还有几只脏兮兮的黑手向我讨吃。我没好气地说:“你看看我吃的什么?”
改革开放后,大妹家的大女儿沈小惠先行到常州打工,后来在那儿立足,结了婚,大女婿开出租车。现在小惠家有120平方米的房子,自己也是一个公司的骨干。小女儿小萍在一家服装厂任设计师,有两套100平方米的房子。儿子沈小春开出租车,爱人在一家饮服公司连锁店任财务总监。2017年10月26日,小春家买了一套160平方米的新房。大妹打电话邀我和二妹、三妹一起去欢房子,并且说现在不冷不热,到常州来玩,再一起到乔家边老家转转。
我和两个小妹来到常州大妹家,她和儿子住在25层,刚到门口,房间里就飘来大妹孙女欣怡弹着钢琴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在常州,我们玩了天目湖,兄妹四人在迎湖餐厅美美地享用了天目湖鱼头汤。
快到下午3点多钟,我们打的回乔家边村时,大妹兴致勃勃地说“游天目湖门票每人180元,还不如我们到父亲过去说的山上树木条儿多的地方走一走有意思。”于是我们提前10多里下车,翻山越岭,只见满山遍野到处是茶树、果木,我们的心情不由得开心起来。
当走到草鞋岭颠峰上时,开水暖器材商店的活泼的小妹出点子说:“在颠峰上喊一声能传得很远很远,还有回音。我们喊一声,录上音和图片,然后发到家人群,大家都看到了!”我们都赞成小妹的建议,似乎只有攀登到这颠峰上才更接近苍穹,更能传递我们的心愿。
小妹话音刚落,从建行退二线的二妹紧跟着带头长长地喊了一声:“哎……”
小妹跟着呼应:“哎……”
清脆洪亮的回声在群山中回荡。看到她们高兴的样子,我也为大妹的家乡和家庭发生巨大的变化而欢欣鼓舞,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我情不自禁地想把这幸福传递给远去的父母,让他们再也不要牵念大妹。
于是,我这个耄耋老人在山岭上也深呼吸聚足了元气尽情地高喊:“缪——里——昌,你——在——哪——里?”
大妹虽然只有四年级的文化,但是人很聪明,接口念儿快即兴创作:“在——天——上!李荷珍,你在哪里?你们听到了没有?你们四个子女现在都过得很幸福!”
小妹高度总结:“我们很幸福,我们很开心,我们在草——鞋——岭!”
我们一次次地对着四周的千山万壑尽情地呼唤,拼命地疯,拼命地吼,随着山岭的回声,希望在天国的父母能够听到他们一直牵挂着的大妹一家幸福的消息。
千山万岭回荡着呼喊和幸福的笑声。

(2019年合影)
缪荣株简介
缪荣株,男,1944年1月生,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人,1968年12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泰州晚报》专栏作家、姜堰区作协副主席。主编《泰县金融志》《姜堰名人》,分别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出版。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报告文学》《中华散文》《雨花》《福建文学》《新民晚报》《扬子晚报》等中央、省、市报刊发表文学作品700多篇,多篇获全国、省市奖,30多篇作品被《散文选刊》《今日文摘》《小说精品》《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民间故事选刊》,百度百科丶网络作文教材等入选。出版小说集、散文集5本。2020年第四期《今古传奇》,2020年6月中国作家网发表长篇小说《银行风云》。此外,60万字纪实文学《胡锦涛和姜堰》,主要叙述高祖胡沇源13岁 在清·道光年间(1833)到苏北东台茶叶店学徒,一直写到胡锦涛中学毕业,其间126年的家族史。纪实文学从2018年1月27日每周六在加拿大多伦多《大中报》读书栏目发表,至2020年7月11日已发12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