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岐阳镇传奇之瓦盆客(小小说)
文/苏文谦
岐阳镇临解放前一年来了一位四十出头的安徽人。这人不像逃难的难民衣衫破旧,整洁的穿着和他那副近视眼镜看上去就知道他是识文断字的读书人。他来镇上不见去投亲,也不见他摆摊做生意,而是在镇上乡下转游了几天,一天他转游到陈家坡瓦盆窑上跟捏瓦盆的刘师搭上话后,一连去了三趟,第三趟终于说出了心里话:刘师傅,我看你一个人挺忙的,要捏瓦盆,要烧窑,又要转乡卖货,你看这样好不好,咱俩达成个协议,你只管捏盆烧窑,把瓦盆瓦缸批发给我,我转乡去卖占销售差额。
刘师一听这话很高兴,有人去转乡销售他求之不得,帎头遇上瞌睡,刘师爽快的答应了。
那人又说:你得给我找个落脚的地儿,有一张床睡就行,吃饭我自己起灶。

窑上碰巧有一只窖洞闲着,刘师也很爽快的答应了。从那天开始瓦盆窑上多了一个安徽人,这人随和会说话,你说东他跟东,但话语不多,句句入耳顺溜,慢慢地竟然和刘师成为朋友。
安徽人自报家门,安徽凤阳人,姓张。后边没有了,他不说刘师不好问。第二天他推上刘师卖货的独轮推车,大大小小的瓦盆,面缸,醋缸满满装了一车,刘师清点记帐后,他推车转乡去了,刚开始他转的村多,跑得路多却卖出去货很少,不到半年,人熟了推出去的货早早就能卖完,而且获利丰厚。他人虽然随和会说话,但出言很慎,从不谈论时事政治,也不显露自己有文化,人们看他就是个很平平常常这么个人。
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四五年过去了,他除雨天,天天早出晚归忙着卖瓦盆,时间一长,人们叫他瓦盆客张师。
瓦盆客张师在瓦盆窑上学医的事只有刘师知道,每天吃过晚饭他就在灯下拿一本医书学习,清早起来站在窑场背汤头,有时拿些草药对照《本草纲目》很仔细比对,有时画画写写。但是从不见他给人看病,开药方。更让刘师不解的是他来岐阳镇这些没有给家里通过信,也没有家人来找。刘师知道他学医,春季感冒问他吃啥药?
他说:防风通圣丸。
刘师夏季感冒问他吃啥药。
他说:霍香正气丸。
他从不多说话,刘师让人捎回来一吃感冒好了。再感冒刘师还问,他说一个药名,在这方面和他的身世一样说得很少,刘师习惯他的脾性,你不说,我也不问,相处了这么多年刘师清楚他隐藏着怕人知道的秘密,这事与他无关,他懒得管别人的事。

时间过得快,瓦盆客张师来岐阳镇已经十个年头了,镇上人看他只是个卖瓦盆的,他没有入社,不归当地政府管,他的事就没有人过问,每次政治运动都没有涉及到他,一切平平静静。一段时间瓦盆客张师开始在乌黑油亮的瓦盆,瓦缸上用土块写唐诗,画花草虫鱼,有时还画写戏剧人物,那书法和绘画技艺让镇上人大吃一惊,此人不凡。正是他才华的显露和他对世事的错觉认识给他惹来了麻烦,正好赶上政治运动来了,有政治敏感之人把他列为暗藏分子举报了,他被当地政府传唤问话,在强大的政治攻势下,他说出了他的秘密。原来他是国民党王牌军的一个团副,在一次战役中打败了,他怕被解放军的俘虏,换上伙夫服装从战壕溜下山,又换上便服来到岐阳镇找了个卖瓦盆的营生隐藏了起来。
这个不露神色的国民党军队团副被遣送回原籍,刘师吐舌头对人说:爷爷,还是个团副,这人沉釜太深,和我在窑上这么多年咋就没看出,真是真人不露像,露像吓死人。
作者简介:

苏文谦,宝鸡岐山县青化镇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戏剧《桃花岭》、《瓜园乐》双获省市戏剧奖,发表散文、小说40余万字,出版有散文集《天蓝蓝,草青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