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荐稿:
世界诗人名人展总编辑老男孩
世界诗会常务主席郭丹(美国)
好莱坞总社执行总编辑卞荔莎(美国)
音乐:《秋韵》
制作:世界诗歌联合总会总编辑部

“巫大户”与“拎只鸡”
文/龚如仲(美国)
国际广播电台英语部有两位重量级人物必须提及,因为他们既是当时英语播音的领军人物,同时又是中国英语广播收听率的保障。这二位仁兄都是海外归来的华侨,一位是来自牙买加的老巫,叫巫振昌;另一位是来自澳大利亚的老林,叫林织基。
老巫皮肤略黑,个子不高,但身材颇为壮硕。他平时不爱说话,是一个看上去有点木讷的中年汉子。这也可能是因为他那一口让人不易听懂的广东普通话吧。由于老巫常年生活在国外,所以他的中文表达能力真的是让人不敢恭维。然而奇怪的是,等到要正式录音时(当时所有对外广播节目都必须先录音后播出,不允许直播),他只要往录音间里一坐,就像是立马换了一个人。他那镇定自若的风度,雄浑厚重的声音,熟练驾驭语言的能力,都让人叹服不已。所以老巫成了大家眼中公认的播音组执牛耳的大牌,他也因此成了播送政府文件等重要文章的“专业大户”。
其实,之所以让老巫播送这些极有分量的大块文章,除了他播音风格严肃庄重、雄浑厚重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有一项别人难以企及的绝技:越是时间紧迫,越是事关重大,他越是能够气定神闲、处变不惊。无论是对严肃正式的政府声明或评论,还是对任何洋洋洒洒的长篇社论,老巫读起来如同行云流水、从无停顿或间断。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此公底气很足,再长的句子、甚至是整段的内容,他都可中途无须换气、一气呵成。

这种超乎寻常的播音绝技是难能可贵的,有时也是必需的。因为按照政府的惯例,一些重大政治事件一旦发生,政府在认为有必要时一定要让全世界在第一时间内知晓,这时侯对稿件播出的时间性要求极高。如果有这类重大事情发生,无论是白天还是深夜,相关播音员就必须马上出现在电台录音间,而整个节目的录制和播出也会分秒必争、环环相扣,中间不能有任何拖延或差错。这对播音员来说,绝对是很严峻的挑战。而在我们国际广播电台英语部,也只有象老巫这样播音功底深厚者才能担当此重任。这也就难怪大家对老巫如此推崇备至了。
老巫不仅是播音方面的“专业大户”,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算得上是“大户人家”。在当时那个年代,大家工资都不高,除了养家糊口,手头上的钱就所剩无几。而老巫身为归国华侨,薪水比我们一般人要高。加上他远在牙买加的父母还会时不时地给他以经济资助,所以未婚的老巫可以称得上是多金的“巫大户”。老巫为人正直而仗义,且从不随着政治气候而左右摇摆。在生活上,老巫更是慷慨大方、乐于助人。工作之余,“巫大户”有三大爱好:一是下象棋,但棋艺极差,下不了几盘,对手便兴趣索然。二是“巫大户”喜欢拉着英语部的几个单身小伙子打牌,今天“打百分”,明天玩“拱猪”,乐此不疲,虽说老巫的牌技也是二流水平,但他从不在乎输赢,可能是借此多多与人相处,以解思乡之愁吧。老巫的第三个爱好就是喜欢美食。他口袋里银子不缺,手头又握有用国外寄来的外汇所换得的“外汇券”。而这种外国人或华侨才有的“外汇券”可以在中国的特供商店里买到普通中国人难以问津的好东西。老巫就常常自掏腰包、用外汇券买些美食和好酒,然后与和他下棋、打牌的玩伴一起享用。
每到周末,老巫还会用高价从特供店买上几斤上等的带皮五花肉。回到住处后,他会把肉切成大块,往锅里一放,倒上水和酱油,然后把锅放在用几块耐火砖垒成的简易炉子上慢慢地炖煮。每当这时候,宿舍楼满楼道内便会飘荡着红烧肉的奇香,令人闻之垂涎欲滴。有时候为了品尝这种美味,连我这个有家之人碰到周末下班时,也会偶尔有意不回家,到单身宿舍陪老巫打牌。“醉翁之意不在酒”,我也无非是趁打牌之便享受红烧肉的美味罢了。除了下棋、打牌、吃肉外,巫大户还是一位助人为乐、急公好义的热心人,只要部里的同事有难处,他定会地在金钱上作些资助。
光阴似箭,转眼间三十多年过去了。不知道后来返回牙买加的老巫是否已成家?近况又如何?但我坚信:对于这位善良、慷慨、正直的“巫大户,上天一定会让他过上不错的日子。

说毕巫先生,我再说说另一位大人物林织基先生。林先生在当时也就四十刚出头,是一位浓眉大眼、身材修长的澳大利亚归侨。林先生英文功底深厚,其播音水平可以说与巫先生在伯仲之间。但林先生更注重于情感的表达和语言的优美。如果说巫先生播出大块文章时其风格犹如浩瀚大海、气势非凡,那么林先生所录制的节目则是声情并茂、清雅动听的美丽诗章。巫林二人称得上是当时英语播音部双雄并立的“泰斗”。
就我学播音而言,林先生是我的第二位老师 (引我入门的启蒙老师是魏老太太), 他对我播音技巧指导多多,使我受益匪浅。但令我想不到的是,同为英语部的播音大腕,但二人的境遇却有着天壤之别。英语部上上下下对“巫大户”是敬重有加、好评如潮;然而对林先生却冷漠相待,甚至时有不恭。更有甚者,部里的几个年轻人私下里还把林先生叫做“拎只鸡”,这是利用了林先生的大名林织基的谐音。但是这个称谓所包含的轻蔑之意是不言自明的:一位堂堂播音高手,被人们当作一只被拎在手上的待宰之鸡,其轻视与不敬之情溢于言表,这令我百思而不得其解。
直到我有一天与一同事闲聊,才得知了事情真相。原来林先生到中国工作后不久,便娶了一名北京的医生为妻。林太太擅长中医和针灸,服役于北京一军队医院。林太太和林先生婚后数年,便生下一男一女两个小孩,夫妻二人感情极好,一家四口小日子过得相当滋润。但好景不长,之后发生了一件事情让一切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据说林先生特别喜欢儿童,尤其偏爱长相可爱的小男孩。有一天,邻家的一位六岁男童来林家玩耍,可能是林先生太喜欢这个小男孩之故,或者是他对这个小男孩的动作的确过分亲密,总之,就在这时候,一件预料不到的事发生了。那男孩的母亲过来叫儿子回家吃饭,一见林先生对她儿子有“异常举动”,便认定林先生当时动了“龙阳之兴”,并立即向当地公安机关举报了此事。

事后无论林先生向公安人员如何解释,男孩的母亲都一口咬定林先生“行为不轨”。在那个人言可畏、“四人帮”仍在台上的疯狂年代,林先生的“罪行”不仅是羞于启齿的,而且是极为严重的。公安局立即通知了国际广播电台当局。好在林先生只能算是“犯罪未遂”,因而仅受到了降职、降薪、被严重警告的处分,侥幸地免掉了牢狱之灾。从此以后,办公室的同事们都对他投以怪怪的眼光,一度风光无限的林先生就此一蹶不振。
说心里话,就我与林先生相处的一年多时间里,我感觉他并非真的是那种会对男孩性骚扰的恶徒,且林先生与其妻感情深厚,膝下又有一对儿女。我甚至想到了那位男孩的母亲是不是与他有何私仇,非要置其于死地?然而不久之后,林先生就离开中国返回澳大利亚了,其妻也主动辞去军职,全家搬到了悉尼。
由于我与林先生私交不错,林先生回澳洲后也偶有书信给我。据我所知,林先生回去后一直找不到一份合适工作,原本在中国工作的英语技能到了澳洲后便无用武之地。但万幸的是,林太太利用其中医针灸的绝活,在当地开办了一家诊所。由于林太太为人友善,且医术高明,诊所的生意还算不错。据说后来林太太偶然一次机会,以“金针济世”之绝技救了当地市长千金小姐的性命,此后,林太太“中国神医”的美名不胫而走,诊所的生意而随之越发红火。
一看太太的生意如此兴隆,林先生干脆放下身段,当起了太太的助手兼“财务大臣”。林太太赚钱赚得个钵满盆满,林先生数钱数得个手指发酸,这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与林先生早已失去联系。但我相信,今天的林先生在悉尼一定是一位身价不菲的大款了。
***此文选自拙作【岁月如重---兼谈华国锋】之第四章“无冕之王”

作者简介:
龚如仲(英文名ralph),生于中国上海。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一系毕业,毕业后在铁道部援建坦赞铁路工作组任英语翻译(曾在非洲工作四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部英语播音员、记者,外贸部中国轻工业品进出口总公司出口二处业务员、副处长,外贸部轻工业品进出口总公司驻美国公司总裁(处长)。
2012年至2016年,台湾采薇出版社出版自传《岁月如重》《东西南北中国人---细谈如何在大陆做生意》《悠然时光》和《悠然时光---如仲诗语》。2018年4月,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悠然斋诗文选》,2018年9月,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花儿在身边开放》。
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经典文学网特约作家、台湾采薇出版社顾问。世界诗歌联合总会【北欧总社】、【好莱坞总社】常务总社长。
龚如仲老师现定居美国纽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