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爱
缪荣株
人是为希望活着的。母亲一辈子把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她年事已高后跟老人们拉家常,挂在嘴边儿上的总自豪说她生了个“书生模样”的孝顺儿子。“我荣株儿上学一爬一个蹬脚儿”,“要不是儿子,我坟堂上的草都长多高了。”
我是在母亲的关爱中长大的。她生我一个儿子,三个妹妹。20世纪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我读初中时正长个子。小麦收下来后,我记得家里人吃面时父母妹妹们吃南瓜汤,而母亲给我盛的碗里尽是面,吃的饭也是米多,不像他们碗里三个萝卜盘住一粒米。我上高中了,母亲怕我吃不饱,每逢星期天回家顿顿加餐,到下午临上学时,明明肚子不饿还要给我做点好吃的。上学时拎的背的全是山芋萝卜。每到星期三,母亲怕我带去的食物吃光了,就自己或让大妹或趁人带食物到学校来补充给养。大妹当时11岁,常常用竹篮子背着吃的送给我。从家到学校要走七八里路,她的小肚子也饿。母亲煎的鸡蛋装竹篮子时,一个也舍不得让她尝,妹妹馋极了,在路上边走边闻香味,好奇地翻开装着油煎鸡蛋的饭盒,忍不住吃掉了蛋周围的油圈,个数不少。
我小时候怕劳动,特别怕推那小石磨。见到要磨,我就装着做作业。母亲虽然脾气急,明知我借口做作业,但只要看到我做作业,就不声不响地总是一个人倒退着推那沉重的石磨,一磨就是半天。
母亲天生的一副自强自尊的个性,从不受人气,眼睛里容不得半粒砂子,言语上半句不饶人,谁若得罪了她,她挂起轴子来就念经。就是我们村那个党支部书记人称大菩萨的,也怕母亲那张嘴。母亲去世后,退下来多年的大菩萨有一次到我家,看到母亲的遗像自言自语地说:“现在,她嘴不凶了。”1963年麦收时,大队要“家家都关门,户户无闲人。”那天是星期天,读高二的我上午正在门口朗读课文。大菩萨和社员们一字儿排开在我家前面50米外的大渠道旁扯麦。大菩萨查了一下各家各户的上工人员,发现少了我,又听到我在读书,随即喉咙有大缸粗:“你们谁能把里昌儿(父)的荣株儿喊来扯麦,我就相信他!”这声音犹如高音喇叭,我在场边听得清清楚楚。母亲和他在同一块田里扯麦不会听不见,然而她充耳不闻。这回母亲的脾气一点也不急,修养特好,装聋作哑。我真佩服她的度量。我好像跟大菩萨挑战似的,读书的声音更高了。
转眼,我的孙子辈都快大学毕业了,我也像母亲关爱着我一样,关爱着他们。人生啊,就这样一代一代地希望下去,关爱下去 。就在这一代一代地希望和关爱中,社会在迅速前进,民族在不断强盛。
我因在乡下书记任上工作辛劳,患内分泌失调症引起眼病摘除右眼球后,母亲受不了这样的打击,一年后忧郁而得了食道癌,去世时73岁。 老母亲离开了人世,我几回回在梦里遇见她,说她不是死亡,而是年纪大了走失,在梦中她又走回来了。她还是那么慈祥,那么勤劳,只是老态龙钟,走路趔趄。我希望母亲永远这副衰老的样子,情愿侍侯她老人家百老归天。

(前排左三母亲,后排左三作者)
缪荣株简介
缪荣株,男,1944年1月生,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人,1968年12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泰州晚报》专栏作家、姜堰区作协副主席。主编《泰县金融志》《姜堰名人》,分别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出版。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报告文学》《中华散文》《雨花》《福建文学》《新民晚报》《扬子晚报》等中央、省、市报刊发表文学作品700多篇,多篇获全国、省市奖,30多篇作品被《散文选刊》《今日文摘》《小说精品》《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民间故事选刊》,百度百科丶网络作文教材等入选。出版小说集、散文集5本。2020年第四期《今古传奇》,2020年6月中国作家网发表长篇小说《银行风云》。此外,60万字纪实文学《胡锦涛和姜堰》,主要叙述高祖胡沇源13岁 在清·道光年间(1833)到苏北东台茶叶店学徒,一直写到胡锦涛中学毕业,其间126年的家族史。纪实文学从2018年1月27日每周六在加拿大多伦多《大中报》读书栏目发表,至2020年7月11日已发12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