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濒临绝迹剧种的新生
广 木
千古文明开涿鹿,合符文化定中华。在轩辕黄帝征战过的这方热土上,曾流传着一个深受当地百姓欢迎的地方剧种——涿鹿秧歌角。
相传,涿鹿秧歌角是从元末明初时清宁堡一家闹洞房玩新媳妇逗唱开始的,逐渐演变为农村群众在街头巷尾自编自演、土打土闹的乡土文化娱乐活动,后来逐渐搬上了舞台。秧歌角剧纯属民间地方剧种,不讲究“行头”,故此也叫“布衫戏”。素材多来源于桑干河两岸农村百姓各式各样的社会生活,以涿鹿民间小调、元代北曲和涿鹿方言俚语为基础,一个戏一个曲调;表演时通常以锣鼓镲为主,配之以胡胡、梆子、板、小锣等乐器,按照曲调敲敲打打、起起落落;演员则按照剧情的变化或儿女情长,或伸张正义,说说唱唱,尽情表达乡村百姓对社会生活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从元末明初起始,至明清发展兴盛,一直伴随着百姓的农耕生活,曾在清宁堡、西窑沟、东窑沟、康庄、下洪寺、下太府等村广为流传,盛极一时。后来受晋剧的影响,逐步走向程式化,唱腔也多板腔,出现了内容复杂的剧目和众多的人物,分“红、黑、生、旦、丑”等角色,演出也越来越丰富多彩。
上世纪初,山西梆子在涿鹿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取代了涿鹿秧歌角。
2012年冬,涿鹿县文广新局开始挖掘恢复涿鹿秧歌角剧,组织人员到乡下农村走访,发现只有极少数老人还能唱几句不连贯的曲调。为了抢救这个涿鹿历史上唯一一个颇受群众欢迎而今濒临绝迹的地方剧种,县里安排由王旭东负责,成立了涿鹿秧歌角剧团。由闫江担纲,进行秧歌角剧的挖掘恢复工作。闫江原籍尚义县人,从小爱好文艺,曾在县化肥厂演唱队当演员。他干工作一贯脚踏实地、雷厉风行,带着几个人,骑着自行车,顶着数九天的寒风艰难西行数公里,来到黄羊山下秧歌角的发源地清宁堡,寻访年近八旬的民间艺人孟长瑞。老人的几句吟唱,好动听、好熟悉,把大家带进了民间戏曲的艺术天地。通过筛选,几个人决定,就从其中的《钉缸》干起。功夫不负有心人,当《钉缸》在下洪寺村的戏台竖起,听着观众的笑声,看到百姓伸出的拇指,闫江的心里得到了安慰。初战告捷,还得继续。面对1949后几乎已经失传的地方戏,如何去挖掘,如何去恢复?茫茫民间,秧歌角淹没在哪里?没有专业人才,没有更多的历史依据,更没有工作须有的资金支持。有的只是几个人的满腔热忱,还有散落在民间七八十岁老人的星星点点的回忆。
2013年春,张家口市戏曲音乐专家、年逾七旬的涿鹿县籍刘宝庆老先生,在市文化局领导的推荐下,得知故乡在为挖掘涿鹿秧歌角犯愁,便满腔热忱地加入到了这一行列之中。刘老先生把自己卧床16年的植物人儿子,托付给年迈的老伴独自照管,只身回到涿鹿,投入到了艰难的秧歌角音乐挖掘整理工作当中。在他的感召下,由县文广新局文化科长张振峰整理的一部反映明朝时期百姓生活的秧歌角小戏《焊匠缘》剧本很快恢复了,刘老先生的音乐设计也定稿了。然而,演员在哪里?服装在哪里?道具在哪里?……归根到底——资金在哪里?作为秧歌角剧团负责人的王旭东,虽然自己并不富裕,但他还是自掏腰包7万元,承担起了全部费用。
2014年夏,秧歌角小戏《农民文化站》,又在闫江的协调推动下,以张家口市群星一等奖的面目亮相在桑干河畔古城故里。面对新增的4万元经济压力,王旭东也皱起了双眉。非遗的挖掘,有无意义?只有开资,没有效益,好无奈,好疲惫。放下了,不是王旭东没有坚持,而是沉重的负担,让他承受不起。
刘宝庆老先生的侄子刘建新,曾和他共同参与了秧歌角小戏《农民文化站》的唱腔音乐设计。刘建新出生在音乐世家,受其家庭影响熏陶,从小就爱好音乐,曾放下一个乡镇的中心校长不当,改行到县化肥厂乐队工作。他深知涿鹿秧歌角来源于民间,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形式,是典型的农家乐精神的具体体现,是百姓对多样化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同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眼见得涿鹿秧歌角挖掘恢复有点眉目了,怎能使其再度夭折?此时此刻,尽管化肥厂倒闭发不了工资,他还是以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度责任感和对家乡戏曲挚爱的赤诚心,勇敢地站了出来,四处奔走,八方呼吁,主动与上级文化部门联系取得支持,积极筹建涿鹿秧歌角研究会,准备以此承担起涿鹿秧歌角的挖掘、研究、传承和发展工作。
然而,要使秧歌角剧得以传承和发展,首先得有剧本。据挖掘了解,历史上的涿鹿秧歌角曾有40多个小戏,但如今除搜集恢复了《钉缸》《焊匠缘》之外,其余的连个剧本也找不到。一剧之本都没有怎么演出呢?再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即便是找到以前的剧本也不合时宜了,得有新的剧作。可涿鹿虽属文化大县,写散文、诗歌、小说的人不少,但编戏的人一时还真难找得到。县文广新局张振峰科长以前在县广播电视台任编辑,30多年前就结识了常向广播电视台投稿的文友杨存山,知道他凭自学由原小学未毕业达中师学历,干教育工作40
多年,获各级各类奖项近百次,业余文艺创作也近40年没间断,是中国曲艺家协会河北分会会员,不久前还以笔名“广木”出版了《曲艺作品选》一书,现退休后仍在涿鹿飞梭培训学校兼职。因曲艺与戏剧比较接近,找他编戏不是正合适吗?于是,张振峰向刘建新推荐了杨存山。杨存山与刘建新原来都当过中心校长,属于老同事,见面后深为他对家乡戏曲这种挚爱的精神所感动,欣然答应了试着写写看。
经过精心策划,充分准备,2015年4月30日,一个张家口市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民间戏曲研究组织——涿鹿秧歌角研究会,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并于5月20日在涿鹿影剧院召开了涿鹿秧歌角研究会成立暨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会上刘建新当选为会长,闫江当选为副会长,王建兵当选为特别理事会理事长,杨存山任剧本创作委员会主任。53位研究员和市县领导、县域戏曲爱好者等近百人参加了会议。从此,涿鹿秧歌角有了新的希望、充满了新的生机,因为这一班子人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脚踏实地、勇于吃苦、乐于奉献。
编剧杨存山时年60多岁,不顾自身“三高”、脂肪肝、眼底出血等疾病的困扰,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在涿鹿秧歌角研究会成立一周之际,就根据当地愣大四背河的传说故事,创作出了反映上世纪30年代的秧歌角剧《背河》,大家评价很好。
为使戏曲文化更好地服务当代社会,在刘建新会长的带领下,杨存山和张振峰、许茂生等人,到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原型村子温泉屯去采风。在温泉大酒店,听文艺表演爱好者、酒店经理梁金芳随口说出的几句顺口溜:“大喇叭叫唤了一大早,闹得我觉也没睡好。你说招工就招工吧,还管吃管喝管睡觉,闹不好媳妇就得跟人跑……”引起了杨存山的极大兴趣。他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年轻媳妇外出打工,要么傍了大款,要么看好了别的“小白脸”,丢下孩子不管不顾和丈夫闹离婚的实际情况,脑海里又蓦然闪现出了自己姐姐儿媳妇的形象——尽管多年在北京打工,但对她那不爱说话、只会受死苦的丈夫从不嫌弃,不仅为丈夫做了腰椎骨质增生手术,给公婆买了养老保险,听说婆婆生病住院,还专程请假回来看望……这不是很好的创作原型吗?回来后,便以《打工媳妇》为题开始构思……在创编过程中,受网上一个打工仔冒着被公司炒鱿鱼的危险,请假回家为父亲做寿,结果被公司老总看好得到重用的故事影响,将剧名改为《考验》,剧中人物安排了婆婆、儿媳两个角色,基本剧情为:儿媳桂兰外出打工半年未归,婆婆担心怕她傍了大款,便以重病为由,让儿子宝善打电话,看她是否回家探望,以此来考验其是否变心。这时,正赶上公司选拔部门经理培训,桂兰被列为重要人选之一。在回家看望婆婆和参加公司干部培训面前,桂兰毅然放弃自己切身利益,决定回家看望婆婆,结果回家发现婆婆似在装病,便将计就计,以离婚为借口套出婆婆装病实情,用孝心消除了婆婆的怀疑。最终桂兰因为具有孝敬老人、热爱家庭的传统美德和责任心,得到公司老总赏识,有望破格选拔为部门经理。本剧通过婆婆、媳妇、公司相互考验,讴歌了当代农村年轻妇女在追求美好生活,共同实现中国梦的时代大潮中,正确处理好家庭婚姻关系的高贵品质。
秧歌角小戏《考验》剧本出来了,如何与广大观众见面?外请导演吧,资金少了不好使,请不起。副会长闫江凭着多年排演节目的经验,自告奋勇做导演,反复推敲剧本,把每句道白、每句唱词、每个动作都反复琢磨、反复修改,定了又推翻、推翻了再拾起……不知耗费了多少心血和汗水,总算有了成熟的导演方案。
导演有了,而演员在哪里?成熟的演员,活动繁忙,都在挣钱,几个电话打下来,几乎个个婉言相拒。会长刘建新和副会长兼导演闫江,对几个需要的演员便逐个上门拜访,苦口婆心,耐心说服,并许诺排练给适当补助才算落实下来。
开排后,导演成了服务员,上茶敬水,收拾排练场地,用真情回报演员的捧场,用心导出了秧歌角小戏《考验》,参加了河北省第十届戏剧节基层展演,使秧歌角在省文化界有了点小名气。
在张家口市群艺骨干人才培训会上,河北省文化厅副厅长孙德民对此剧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指出:“作品反映基层的小人物,说明了社会的大问题,塑造了桂兰的美德形象,弘扬了社会正能量,是一部成功的秧歌角小戏作品。”同时,他也对该剧提出了进一步修改的意见。进入省文化厅视野的《考验》,需要进一步打磨提高。根据孙厅长的修改意见,杨存山又对剧本进一步修改完善,增加了儿子宝善这一角色。张振峰、许茂生二同志共同参与了剧本修改。
修改后的剧本需要重新排练、录制视频资料,可时不凑巧,一个演员家里的特色小吃开业,在自家小饭店当服务员,演员没有时间前来排演。这可难住了导演闫江,也给会长刘建新出了难题。情急之下,刘建新给自己的老伴做工作,替代演员无偿当了十几天的饭馆服务员,洗盘刷碗,抹桌扫地……为了秧歌角情结,这是多么的无奈之举,然而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2017年3月接到文化部办公厅文件,该剧作为全国29个、河北省2个小戏之一,列入了文化部2016年度戏曲剧本孵化计划。这是杨存山业余文艺创作40年、也是涿鹿县有史以来剧作达到的最高境界。
秧歌角小戏《考验》的创编成功,极大地激发了杨存山的积极性,一发而不可收,先后创编了民族团结题材的《一家人》,反映薛在海老人真实事迹的《心愿》,反映当前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问题的《家访》,以当代城乡新变化为题材的《回乡》《驻村囧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金色的鱼钩》,反映父母只顾玩手机对孩子读书关心不够的《啥当紧》,以迎冬奥为题材的《寻夫》《飞梦》,以创建文明城市为题材的《接岳母》,反映婚姻道德问题的《不该瞒》《追新郎》《合同婚姻》,反映孝敬父母的《尽孝莫等》《出走》,反映扶贫题材的《图的啥》《贴心饭》《住院风波》《玩笑话》,还有以歇后语“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为素材的《不识好人心》等秧歌角小戏20多部;搜集改编了秧歌角小戏《王小赶脚》《夫妻观灯》;在国家一级编剧杜忠老师指导下,创编了《槐抱榆》《沈炼》《孝感动天》大戏3部。
杨存山老师不惜心血汗水、不计任何报酬,提供了大量剧本。然而,要把这些剧本在舞台上立起来谈何容易!只有秧歌角小戏《考验》列入文化部戏曲剧本孵化计划后拨来了5万元经费,其余的都凭会长刘建新想方设法、东拼西凑,自己也贴了不少钱,总算在《考验》之后,又排演出了《背河》《一家人》《心愿》《回乡》《寻夫》《贴心饭》《住院风波》《出走》等秧歌角小戏,其中《寻夫》获县2018年春晚一等奖,《贴心饭》下乡演出30多场深受观众好评,参加了2018年张家口市扶贫小戏比赛,并两次进京展演。
在演员选拔上,导演闫江一是从原涿鹿晋剧团退休的专业人员入手,挖出了郭志华、牛爱英、王文君、郝富为代表的第一批演艺群体;二是从活跃在地方的演艺团体入手,带出了梁金芳、杨晓晨、全佳武、韩占军为代表的第二批演艺群体;三是从青年歌手入手,唱段一句一句地领,道白一字一字地教,动作一个一个地练习,培养出了王琍、王志梅、孟春叶、张福梅为代表的第三批演艺群体。
秧歌角演艺队伍壮大了,但偌大的涿鹿城没有一处演出的舞台场地。秧歌角研究会的特别理事会理事长王建兵,看在眼里琢磨在心里,经过多方协调,投资上万元,在县城东环公园搭建了个简易舞台。2017年夏天“魅力涿鹿·多彩梨园”第一届戏曲文化节的20多场公益演出,在涿鹿百姓心目中竖起了丰碑。
年近八旬的杜忠老师,被涿鹿民间戏曲工作者的奉献精神所感动,每请必到,不说住的简陋,不说饭菜安排的小气。因为他知道,这经常不断的开销,出自刘建新自己的腰包,他的收入是那样薄微。地方戏剧剧种的挖掘,早已经超出了民间戏曲工作者的财力承受范围。外地市的高价相约,他屡屡推辞,唯独对涿鹿秧歌角他是情有独钟,时常询问,每请必到,还应邀加入到了涿鹿秧歌角研究会,任名誉会长。国家一级编剧的加入,使涿鹿秧歌角的剧作有了极大程度的提高。
比杜忠老师年长一岁的刘宝庆老先生,对家乡的剧种挖掘、传承和发展,更是不遗余力、不计报酬、满腔热情地投入,除为所有排演的剧本谱曲外,还和侄子刘建新用三年时间,把星星点点散落在民间的只言片语、断断续续的音乐素材,系统挖掘整理,形成了包涵民歌体秧歌角、秧歌角曲牌、板腔体秧歌角的秧歌角音乐体系,将以《涿鹿秧歌角音乐》为题出一本书。
秧歌角研究会会长刘建新,跑上跑下、忙左忙右,所有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他去安排处置,上有80多岁的父母需要照管,家里房屋需要装修,他常常忙得连饭也顾不上安心地吃。老伴见他忙不过来,房屋装修老伴一个人去照应。结果房屋装修好了,老伴也累倒住院了。
正是以上这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公而忘私乐于奉献的人的共同努力和执着追求,走过了三年多艰难而有意义的路子,取得了如下几个小小的成绩:
2015年8月,《焊匠缘》《农民文化站》《考验》三部秧歌角小戏,参加河北省第十届戏剧节基层展演,荣获舞台精品的荣誉。
2016年涿鹿秧歌角成为了河北省地方剧种,备案到了文化部的戏曲剧种里。秧歌角小戏《考验》被文化部列入2016年戏曲剧本孵化项目。
2017年1月,闫江任团长的涿鹿秧歌角研究会自己的演艺团体新峰剧团有限公司成立。4月,成立了涿鹿县戏曲界合会。6月,涿鹿秧歌角被张家口市人民政府审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成为了秧歌角非遗项目的保护单位。
2018年春晚,秧歌角小戏《寻夫》获一等奖。10月,秧歌角《贴心饭》参加张家口市扶贫小戏比赛名列第七。
2017、2018在东环公园举行了两届“魅力涿鹿·多彩梨园”戏曲文化节活动。
2015年以来,杨存山老师先后出版了个人文艺作品集《曲艺作品选》《无名草》《无悔人生》《无名草(二)》四本书,共计100多万字。这些成绩的取得,引起了县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极大关注。
2019年3月6日,涿鹿秧歌角研究会刘建新会长主持,为杨存山老师出版的第四本书《无名草(二)》举行了交流发行座谈会。由于这本书里有《槐抱榆》《沈炼》《孝感动天》3部大戏剧本,大家便纷纷议论,什么时候能将大戏搬上舞台就好了。刘会长心有所动,会后便起草了个排演秧歌角大戏《孝感动天》的方案。经研究会审定后,刘建新便与副会长闫江、杨存山一道,向县委宣传部长刘英杰、县政府主管文化工作的副县长王大磊、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阳、县文化广电和旅局长谷万生等领导,边赠书边递交了方案。没想到,秧歌角研究会的想法与县领导不谋而合。文旅局谷局长说,去年因市里在我县举行旅发大会顾不过来,今年不仅要排演秧歌角大戏《孝感动天》,还要在怡馨广场搭台子举行涿鹿晋剧展演比赛。
由涿鹿秧歌角研究会立项,联合涿鹿新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组织实施。剧组由原涿鹿县剧团牛爱英、杨晓晨、郭志华、李志慧、王培军等部分骨干演员,董世斌、梅树根、刘德辉、李志宏、闫增华、刘日新、郭占清等乐队人员,并从外地招聘了胡占成、杨占梅、段永红、王冬梅、任善宝等优秀演职人员,共同组成演出队伍。聘请国家一级编剧杜忠老师为编剧总指导,国家一级演员董丽萍老师为总导演,国家二级作曲刘宝庆老师为音乐总设计;聘请原涿鹿县剧团老艺人孙庆泉、陈东山、席振德老师为顾问。
排演之前,在杜忠老师指导下,杨存山又对剧本进行了10多次的修改,并按导演董丽萍老师的提议,将剧本名称改为《桑干孝歌》。基本剧情:相传上古时代,舜出生在姚墟(今涿鹿窑子头村),母亲亡故,父亲瞽叟续弦又生了个弟弟象和妹妹敤首,一家五口艰难度日。适逢连年大旱,粮食歉收,舜又用自家粮食接济他人,继母因此发怒,找茬将舜撵出了家门。舜离家后,在雷泽(今桑干河)打渔换耕牛,在历山(今溪源四顷地)田畔搭建了茅屋,上历山耕耘,到河滨(今东窑沟)制陶……所到之处与人为善、受人拥戴。方国首领唐尧年纪大了,想找个接替他职位的继承人,四方部落首领推荐了舜。尧帝亲自到历山访贤,发现舜德才兼备、志向非凡,便把自己的女儿娥皇嫁给舜,陪嫁了不少粮食、布匹、牛羊等财物,还有刚发明的五弦琴。弟象见了,既羡慕又妒忌,撺掇母亲几次施奸计暗害,多亏妹妹敤首好心报信,让舜有所防范——修补粮仓顶时,从粮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淘井时往井里扔石块,舜在井侧挖洞躲过。舜对此心知肚明,但不记恨,仍和过去一样对父母孝敬如常,对兄弟关爱有加,并在弟象与“四恶”为伍作乱外逃,父母被抓时挺身而出,情愿顶罪受火刑……舜的大爱至孝感动了上天,降雨灭火使他脱险……尧把帝位禅让给了舜。
涿鹿秧歌角从濒临绝迹到县主管部门重视,挖掘、恢复演唱小戏,再到创作、传承发展上演大戏,使得这一深受群众喜爱的剧种获得新生,并于2019年成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期间凝聚了多少热爱千古文明故土的文人志士的心血和汗水啊!
附:部分秧歌角剧照
《背河》剧照
《考验》(1)剧照
《考验》(2)剧照
《考验》(3)剧照
《一家人》剧照
《心愿》剧照
《贴心饭》剧照
《寻夫》剧照
《住院风波》剧照
大型秧歌角剧《桑干孝歌》剧照
作者简介:广木,男,河北省涿鹿县人。本名杨存山。河北省曲艺家协会会员。张家口京畿民间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曲艺戏剧研究会主任。桑干河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出版多本作品集并获多种奖项。被河北省评为“河北好人”。非凡中国艺术社团特邀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