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天地粮心》
周阳生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一唐代李绅《悯农》
有粮无恙,
笑脸随花放。
雨顺风和丰收唱,
乐曲扶犁回响。
月映炊玉添香,
粒粒辛苦惜尝。
天地粮心国本,
社稷五谷成纲。
注:1,相传史前神农氏炎帝曾作《扶犁之乐》、《丰收之咏》传唱。
2,本词双调四十六字,前段四句四仄韵,后段四句三平韵。
[附散文]
《天地粮心》
周阳生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云:"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故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所以历朝历代君王都知道"无农不稳"、"无粮不安"的道理,并将民之丰衣足食作为立国之本。
炎黄时代,炎帝称神农氏,黄帝称轩辕氏,都与农耕有关。相传炎帝还曾作"扶犁之乐"、"丰收之咏"而传唱。
在古代,国家与江山被称为"社稷"。稷者,粮食也。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多,农田的减少,粮食的安全成了全人类重视的议题。为此联合国将每年的10月16日,确定为"世界粮食日"。中国也于2018年6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在秋分日(农历十月初十)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以示对农业的高度重视,并寄托十全十美的祝愿。
天地粮心,珍惜莫蚀。一粒思不易,一饭念其艰。一粒虽言少,积粒可成山。一斤米大约26000粒,十四亿人,每天节约一粒米,全国一年就能节约近2000万斤粮食。所以说,珍惜粮食,人人有责,要拒绝舌尖上的浪费。伟人毛主席将"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作为治国方略。周恩来总理,也曾在就餐时,将不慎落下的饭粒,用手捏起放入口中。他的平凡举动,充满着"粮心",诠释着"民以食为天"的国策。
北宋宰相司马光教育儿女说:"俭仆为荣,奢侈为耻。"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素菜素汤),谁有违犯,严惩不贷,就地革职,永不叙用。、,
清朝雍正皇帝,还曾为狠杀朝野奢侈浪费之风,下过两道圣旨。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下旨说:"谕膳房,凡粥饭及肴馔等食,食毕有余者,切不可抛弃沟渠。或与服役下人食之,人不可食者,则哺猫犬,再不可用,则晒干以饲禽鸟,断不可委弃。朕派人稽查,如仍不悛改,必治以罪。"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帝又发圣旨说:"上天降生五谷,养育众生,人生赖以活命,就是一粒亦不可轻弃。即如尔等太监煮饭时,将米少下,宁使少有不足,切不可多煮......,如有轻弃米谷者,无论首领、太监,重责四十大板。"可见雍正皇帝为了节约粮食而如此煞费苦心。
清代张伯行在《正谊堂文集》中写到:"一丝一粒,我之名节。"
由此可见,古往今来圣贤多视俭仆为美德。正如英国哲学家佩力所说:而这种"美德大部分包含在良好的习惯之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