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收集的剪报资料中,有一篇1998年11月8日《羊城晚报》上的短文,从第一次读到它的时间算起,已经过去了整整四年。这是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题目叫做《最后的奉献》,介绍了南通医学院教授、85岁的夏元贞先生为医学教育事业捐献遗体的过程。夏元贞教授在遗嘱中写道:“我要把遗体献给学校,作最后的贡献,制成骨骼标本,让大学生摸着我的骨骼,走进医学神圣的殿堂。”
文中说,夏元贞1909年生于江苏泰县,1936年年毕业于南通学院医科(南通医学院前身),文革期间因历史上曾帮助被捕过的地下党员而长期蒙受不白之冤,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还以清白。夏教授治学严谨,为预防医学的教学呕心沥血,受到师生们发自内心的尊敬。他一生追求光明与进步,生前担任过南通九三学社副主委、江苏省政协委员,1985年还以76岁的高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4年,夏元贞先生逝世后,其女儿夏云对父亲的决定一时难以接受,她认为父亲也是一个有身份的人,逝世后再送到医学院“剥皮抽筋”未免太“残酷”。于是她找了许多人做母亲的工作,希望为父亲建一座墓,或者将遗体火化。夏先生的夫人钱秀琼女士十分体谅女儿的感情,但她更理解丈夫所立遗嘱的含义,经过耐心开导最终说服了女儿,使夏先生得以如愿以偿。
南通医学院的领导对夏元贞教授及亲属的举动极为赞赏,决定永久保存夏教授的遗骨,把它作为对全院师生开展热爱专业的教育。院长朱崇仁还特别指示:一定要精心制作好骨骼标本。出于对夏元贞教授的敬重,人体解剖教研室的员工不忍心用强酸腐蚀遗体,而是在校园用砖砌了一口池子,将遗体安放其中让其自然腐化。4年后,技工们打开砖池,将夏教授的206块遗骨制成了一架骨骼标本……
与文章一同刊出的,还有夏元贞先生的两幅照片,一幅是白发稀疏的老教授深情庄重地凝视着前方,另一幅是夏教授的骨骼标本出现在揭幕式上。一口气读完这篇不足1500字的文章,再反复端详夏老先生两幅阴阳相隔的照片,我的心灵完全被一股强烈的崇敬之情所震撼。凭着这种感觉,我知道自己的“创作灵感”被激活了,于是急忙记下了跳出脑海的第一行文字——
“206块遗骨/206个惊叹号”。
凭以往的经验,我认定这一句切中了主题,就好比盖房子奠定了一块牢稳的基石。可是接下来,却又像吃饭时时咽得太快,反而被没嚼碎的“食物”给“噎”住了,竟然一个字也写不下去了。由于当时我在一家报社当编辑,同时又兼有采访任务,工作比较繁重,创作的冲动便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迟缓下来。不过每逢有点空闲,又总想将这首诗尽快完成,无奈数易其稿之后,终因自感苍白平淡、形象俗套而被否定。
在以后的3年多里,尽管这首诗一直没有定稿,但我从不曾放弃过努力,而且每翻阅一次这篇剪报,就增添了一份对夏元贞教授的敬意。我暗暗鼓励自己:要在创作的征途上知难而进,用诗歌艺术再现夏元贞先生的崇高品格,以激发更多的劳动者恪尽职守、无私奉献。

2002年4月底,《光明日报》“文荟”副刊登出了一则“罗蒙杯•道德之歌”诗歌大赛征文启事,向全国和海外作者征集有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方面的作品。这一消息,无疑是对我这首“半拉子工程”的有力促进,于是我拿出底稿,再次认真阅读了3年前的那份剪报,开始重新酝酿情绪,并把诗的题目确定为《标本》。
我想,夏元贞教授虽然去世了,但他的遗骨制成的标本仍“站”在他工作了半个世纪的学校教研室里,继续为教书育人尽职。由此我联想到,夏老先生的坦荡人生,可谓开给某些碌碌无为、浑噩消沉甚至是巧取豪夺者们种种病态的一剂良药。沿着这一思路,我在早已写出的头两句之后续写了“令庸碌者汗颜/催萎靡者振奋/逼贪婪者清警醒”,完成了诗的第一小节,用三个不同的动词“令、催、逼”,刻画出骨骼标本对不同对象所产生的不同作用。
接下来,我突出强调了骨骼中的“钙质”,以层层递进的描述倾吐了对夏先生的崇敬:“将皮肉归还泥土/让热血滋养苗木/风尘仆仆85载/只留下积攒了一生的钙质/给后人树一座德育丰碑”。
在第三和第四小节,我意在挖掘骨骼标本这一主题的深层内涵,并选取了“路标”和“骨尺”两个具体形象予以引申和展开——“一架骨骼/一尊无字的路标/用站立扶持跋涉/为信仰再次坚守”“一具标本/一把威严的骨尺/以无形的刻度/测量着灵魂的身高” 。
因为我坚信,每一个有信仰、有追求的炎黄子孙,面对这尊站立在玻璃标本柜里的骨骼,都会在心灵受到震撼之余继而扪心自问:我对国家和事业究竟爱得有多深?我对社会的奉献和索取究竟孰少孰多?我与夏元贞教授相比,心灵的杂质还有哪些应该清除……写到这里,这首诗的主体已经完工,但让人总觉得意犹未尽,好像还需要一个更明确的更有力的概括和归纳,才能把夏元贞先生的个人奉献升华到民族精神的高度,成为全诗的压轴。
为此,我又反复思考、斟酌了好几天,最后采用与开头相同的句式,在前呼后应中完成了一个令我寝室难安的心愿,同时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了一次艺术的净化:“206块遗骨/206个纯金汉字/一篇言简意赅的论文/一位知识分子的代表作/主题:科教兴邦/论据:敬业奉献”。
《标本》一诗完成后,很快便在当时聘用我工作的《惠州日报》刊出,接着《光明日报》也在2002年7月17日的文荟副刊中登载,并从历时半年多的16000余篇应征稿里脱颖而出,最终如愿闯入了为数不多的获奖名单。通过《标本》一诗前后长达3年的创作,再次验证了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只有全身心的真情投入,才会有艺术上的丰厚回报。
(2002年12月26日写于惠州)

老师向学生介绍夏元贞先生骨骼标本的来历
附《标 本》原作:
标 本
——夏元贞教授写意
题记:南通医学院预防医学教授夏元贞先生,毕生致力于医学教育。1994年,85岁的夏元贞教授病重时留下遗嘱:“我要把遗体献给学校,制成骨骼标本,让大学生摸着我的骨骼走进医学神圣的殿堂。”1998年,夏元贞老先生的206块遗骨被制作成标本,成为学校人体解剖教研室的珍贵教材。
206块遗骨
206个惊叹号
令庸碌者汗颜
催委靡者振奋
逼贪婪者警醒
将皮肉归还泥土
让热血滋养苗木
风尘仆仆85载
只留下积攒了一生的钙质
给后人塑一座德育丰碑
一架骨骼
一尊无字的路标
为信仰再次坚守
用站立扶持跋涉
一具标本
一把威严的骨尺
以无形的刻度
测量着灵魂的身高
206块遗骨
206个纯金汉字
一篇言简意赅的论文
一个知识分子的代表作
主题:科教兴邦
论据:敬业奉献
(2002年5月写于惠州)

作者简介:冷慰怀,年过古稀,祖籍江西宜春,编辑职称,退休前任职于洛阳轴承集团党委宣传部。1983年开始学习写作,1995年加入中国作协。已发表作品350余万字,获各级文学奖励30余项,出版诗歌、评论、散文、纪实作品等10 部。退休后受聘过多家报纸编辑,担任《惠州日报》总校审4年。近10年间,倾力主编“苍生杯”全国有奖征文优秀作品,已公开出版《苍生录》7卷,约200余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