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楷其人其事】
文/孙建功
襄楷,字公矩,汉代隰阴人(今临邑县人)。据《临邑县志》记载:“襄楷,隰阴人,好学博古,善天文阴阳术,汉桓帝时宧官专权,朝政刑暴乱,比失皇子,灾异尤数。楷诣阙上疏言:春秋以来,连有霜雹及大雨雷,由刑罚急刻所感,愿赐清问,极尽所言。
不听,复上书言:继嗣未兆,深诋宦官,诏尚书问状。奏楷不正辞理,假借星宿,伪托神灵,诬上罔事。帝以楷辞虽直,皆天文恒象,故不加诛。中元中,以博士征,不至,卒于家。”

《后汉书·襄楷传》记载:襄楷,字公矩,平原隰阴人也。隰阴县的区域主要是今天的临邑县域之内,如果按照历代行政区域沿革来判断,确定他是今天的临邑县人,毋庸置疑。据魏记:隰阴县在汉代属平原郡。
《左传·哀公十年》杜注有济南隰阴县,太康元年(公元208)济南郡有隰阴县,其后似仍属焉。《临邑县志》记载:周成王灭蒲菇氏,封师尚父地隶齐国,邑名犁邱。春秋犁邱又名隰阴,晋济(南)让国,隰阴县废。
清《临邑县志》中记载襄楷著述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太平经》一百七十卷。但是,据史书记载,《太平经》共有三种:一是西汉成帝时期的甘忠可的《天官历包元太平经》12卷,他自称是天帝真人赤精子传授;二是东汉顺帝时问世的《太平清领书》;三是顺帝时张陵所得的《太平洞极经》144卷。
襄楷的《太平经》就是《太平清领书》。那么,《太平经》作者果真是襄楷吗?关于《太平经》一书的最早记载是《后汉书·襄楷传》。
汉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襄楷上书曰:“ 臣前上琅邪宫崇受于吉神书,不合明听。初,顺帝时,琅邪宫崇诣阙,上其师于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清领书。” 唐章怀太子李贤注解说: 神书,即今道家《太平经》也。
其经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部,每部一十七卷也。按照李贤的注解,神书即是《太平经》。襄楷说这部神书是于吉在曲阳泉水上所得,并没说是自己的著作。由此可见,此书的真实作者并不是襄楷。
晋葛洪在《神仙传》中记载说:宫崇者,琅邪人也。有文才,著书百余卷。师事仙人于吉。汉元帝时,宫崇随于吉于曲阳泉上遇天仙,授于吉青缣朱字《太平经》十部。于吉行之得道,以付宫嵩。葛洪说《太平经》为天仙所授,真伪莫辨。
《仙苑编珠》卷中引《神仙传》说:于吉,北海人也。患癞疮数年,百药不愈,见市中有卖药公,姓帛名和,因往学之,乃授之素书二卷,谓曰:' 此书不但愈病,当得长生。于吉受之,乃《太平经》也。行之疾愈,乃于上虞钓台乡高峰之上,演此经成一百七十卷。 这个记载说于吉从帛和手里得来的《素书》二卷,即是《太平经》的前身,他自己又以此演变成一百七十卷本。
由此以上可以看出,《太平经》并不是襄楷原创著作,也不能算是于吉的原创著作。它被誉为是一部天书,这就无疑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宋《四库阙书目》及《宋史·艺文志》皆著录为“襄楷《太平经》一百七十卷”。
这大概与襄楷的继承传播有一定的关系,《太平经》一百七十卷在元代还保存完整,在明代发生严重残缺,只存《太平经》八十七卷,实在是令人遗憾。
襄楷不过是东汉的一名普通方士,他在朝政激烈斗争的形势下冒着被杀头的风险数次上书皇帝,直言不讳,批评朝政,算得上是一个铁骨铮铮,忠心义胆的有识之士,正因如此,他才受到世人的称赞。
同时,又因为他与一百七十卷《太平经》有关联,最终才因此名扬天下,他本人也因此在《后汉书》里获得一席之地,襄楷可谓是千古奇人,流芳百世。同时,也为今天的临邑人民争得一丝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