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节气歌
文/石岩磊
我的老家最早只有四间低矮的土坯房,因为家中有两个男孩,父母又向村里申请了一块新宅基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盖起三间半大瓦房,现在两位老人已住进了楼房,屋里的陈设随着搬家变化很大,可始终没变的是堂屋墙上总要挂本日历。每天早晨,父亲都要从上面撕下一张,遇到特殊的日子还会大声地念叨念叨,似是提醒全家人要记住它们,我小时候听到最多的是“立春”“夏至”“秋分”“大寒”等等,懵懂中知道了一年有24个节气。
但我并不明白它们有何用,也总是记不全,上小学后翻看《新华字典》时,发现最后面有“24节气歌”,觉得好玩就背了下来:“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再遇上新节气到来时,我便迫不及待地去撕挂历,并炫耀般地背诵一遍节气歌,每次都会得到父母的夸赞,心里自然美滋滋的。
及到十几岁时,我才切身感受到节气原来是和农忙相连的,它好像一根指挥棒般引导着人们春种秋收,周而复始井然有序,不由得赞叹古人的智慧。参加工作后在城市里生活,节气对我来说更多的是个气温计,根据它们感受阴晴冷暖的有序,感知四季轮回的无奈。自从5年前开始每天写短文以来,节气又成了我笔下的重要话题,常常从中获得启发与线索,也就对其有了更深的思索,寻到一些有意思的发现。

比如,唯一一个节气与节日重合的是“清明”,除了“四立”之外出现最多的是“小”字,有小满、小暑、小雪和小寒,而“白露”不仅是独一无二带颜色的节气,并且它最富含诗意,《诗经》中就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优美诗句,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更是家喻户晓。24节气与我愈加紧密,已不只是老屋墙上的纸片,不再是自己赖以显摆的歌谣,而是化作信手拈来的思绪,可以是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可以是浪漫瑰丽的诗情,也可以是润物细无声的熏陶。
或许文化正是在潜移默化中萌芽,在兴趣盎然间滋长,在无限探索里延伸,在交流碰撞之中传承,无需刻板地灌输,不用教条地启发,但它又离不开浓郁的氛围,离不开浓厚的兴致,更离不开浓烈的布道。一切的民俗民谣看似平淡无奇波澜不惊,可它们却是滋养一个民族的涓涓细流,在斗转星移间汇聚为广阔无边的汪洋,可以载起万吨巨轮,能够纳百川腾千浪,无论是沧海桑田,还是白云苍狗,文化的遗存永远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基因。
我已记不清老家换过多少本挂历,唯有父亲响亮的念叨声时时萦绕在耳畔,“立春了”“夏至到了”“今儿是白露”。“露从今夜白”,然而凝结的水滴却来自远方的大海,来自天上飘逸的云朵,来自大地蒸腾起的水汽,晶莹剔透的露珠,包含着故乡的风云,饱含着父辈的亲情,更蕴含着文化基因的克隆。我的思绪便在花叶间徜徉,尽情地吮吸着天地聚合成的精华,润泽了肺腑,润色了笔尖,汩汩而出的文字即化作行行白露,湿润了稿纸,朦胧了月光。
2020.9.7
编辑备注:
此文《节气歌》经作者石岩磊同意,转发于公众号《小新杂谈》,在此衷心感谢作者石岩磊和公众号《小新杂谈》。
编辑方立新申明
石岩磊:河北满城人,年龄已到知天命,心性一如少年,满眼的童趣,满怀的憧憬,无怨无悔不知傻,无忧无虑不懂悔,在微信里觅到一处清静之所,在文字的组合中发现了一片蓝天。2018年于无意间闯入了朗诵的天地,又寻到一个令人神清气爽的新世界。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