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读远古文学中充满的神话
环球文学创作研究院张红兵
文学始源于远古时代,当时生产力低下,人们的思维能力还处于幼雅蒙昧的阶段,对自然现象常常由于不理解而产生恐惧心理。
当人们把大自然神秘化之后,随之就出现了神灵的概念。围绕神灵而编造的故事就是神话。
但是,神话并不是毫无生活根据,它是以人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的。高尔基说:“神并非一种抽象的概念,一种幻想的存在,而是武装着某种劳动工具的完全现实的人物。神是某种手艺的能手、人们的教师和同事。”(引自《苏联文学》)马克思指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引自《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曾说,神话中的许多变化,例如《山海经》中所说的《夸父追日》,《淮南子》中所说的《羿射九日》等等,这种神话中所说的矛盾的互相变化,乃是无数复杂的现实矛盾的互相变化对于人们所引起的一种幼稚的、想象的、主观幻想的变化……″神话以其朴实、丰富的想象描绘了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
在人类还没有更好地掌握大自然的规律,在对自然的斗争还处于劣势的时候,神话是鼓舞人们战胜自然的武器,是帮助人们战胜自然的精神支柱。
千百年来,人类的口头创作——神话,经过口耳相传,不断增添新鲜血液,即使到了科学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仍然不失其吸引人的魅力。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国的各民族都有丰富多彩的神话。
我们在很多古籍,如《山海经》、《楚辞》、《淮南子》、《列子》、《庄子》、《韩非子》、《国语》、《左传》、《搜神记》等书中,都可以找到优美的神话和故事片段。
例如《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就是一篇歌颂劳动人民英勇斗争精神的神话: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鸟,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呜自讠交。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女娲补天》也是一篇广为流传的神话,在许多古籍中都有记载,这些形成文字的故事都是由口头创作而来的。这篇故事,以《淮南子》中记载的较详细:古往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载。火火监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山海经.海外北经》中的《夸父逐日》神话也在民间流传很广。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这篇神话塑造了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夸父的形象,通过对夸父逐日精神的赞扬,表现了劳动人民敢于和大自然斗争的英雄气概。
类似的神话,在我国古代还流传很多。
如《后羿射日》、《鲧禹治水》等等。
也都是一些很能吸引人的神话,在历代社会中广为流传。
2020年9月14日上午8:58于家

作者简介
张红兵,江苏人,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博士,北京大学元培商学院特聘教授,作家、诗人,中华新文学联盟泰州分盟主席,《青年文学家》杂志理事会泰州分会主席,环球书画院院长,中国书画艺术院院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授,中国老教授协会教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所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中语会研究员,中国校园文学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全国中小学名师联盟常务理事,《作文报》社采编,《课堂内外》特约编辑。非凡诗社成员。曾撰写巜新闻写作大全》《社会调查研究》《校园文学与创作研究》《校园小记者培训教材》《土山传奇》《陈毅抗战史》《柏树娘娘》等。曾参加参加中国老教授协会基础教育分会成立大会暨学生培养报告会、2020北京大学基础教育论坛、中国校园文学委员会全国校园文学与社团研究课题成果展、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门委员会2011年首届全国小学小学名师表彰会等论坛会会议并作典型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