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堰名人》出版的前前后后
缪荣株
《姜堰名人》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一定的反响,大家纷纷称赞这是一本励志书。回忆出版过程有许多美好的回忆。
《姜堰名人》全书93.4万字,历时5年半,入选对象近百年来的名人,其中科学家、研究员、教授270多名,大学校长42名,院士7名,共和国将军29名。
《姜堰名人》体现了一个县的人文精神整体风貌,代表的就是“县魂”,是姜堰这座文化城市的结实骨架、名片,是大姜堰这本书美好的扉页,是一本让本地人自豪,让外地人羡慕的书。本书最大的特色是,名人结合自己成功的实践写就的人生感悟180篇40多万字的美文。打开这本书,姜堰这块热土上的名人鲜活地向我们走来,眼前立即浮现着一个个立志、拼搏、自强、敬业、报国的身影。100年来,这些名人在本庄、本镇、本县,不少甚至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一定的影响,是人之楷模。他们每人都是一本沉甸甸的书。只要读其中一两篇,读进去了并付诸实践,就会影响自己的人生。
《姜堰名人》是2010年底,根据时任市委书记王仁政的指示开始编撰的。王书记帮助落实资金,蔡德熙市长拨8万元作为办公费用,并确定编辑部在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办公。同时王书记还对《给姜堰籍名人的一封公开信》初稿提出修改意见。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在收到公开信后第一时间给编辑部发来了20000字的电子邮件,第一次披露了祖上第六代是清朝状元李承霖。这个资料在网上披露后,引起了南京、扬州、泰州、姜堰、溱潼等地状元李承霖后裔的热烈的关注。我由此得知,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就是居住在姜堰的状元李承霖九子李子恭的孙女李幼沅的外孙。我将这些情况写成《关于对溱潼院士故居的四点建议》书面汇报后,王仁政书记立即批转溱潼镇办理,丰富其院士故居的内容,提高含金量。
一年后,我随泰州作家赴溱湖采风团再次走进院士故居时,导游员开门见山就介绍说“这是清末状元李承霖的故居。”王仁政书记调省工作一段时间后后,主编又向当时主持全面工作的市长邹祥凤书面汇报了编撰《姜堰名人》17个月来的工作进展情况,并就如何自始至终抓好这本书的资料收集、编写、出版工作, 希望市长在有关科局镇党委书记会议上提及一下。
2011年6月7日下午5点,我发出的信,8日市长就批示:“请市委宣传部张红霞部长关心、支持、推动《姜堰名人》的编辑、出版;请市史志档案办给予支持、配合。”

《姜堰名人》的编撰是本书顾问王忠裕“发心”,得到市(区)委、市(区)政府、市(区)政协领导和有关科局的大力支持。在编辑过程中,王老县长悉心谋划和具体指导,众多干部群众及海内外“姜堰名人”的热心令主编感动。这五年半里,姜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领导虽几经更迭,但是接任领导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该书的写作。
《姜堰名人》快要出版时,当时主持工作的常务区长戚才俊提出要在附录中加进县处级干部,我们随即进行落实。李文彪书记当时是区长,在他到任后一个多月,就批准了出书款。黄殿全副区长主持了首发式。他说,《姜堰名人》的出版发行是我区文史界取得的崭新成果,她凝聚了编辑人员的智慧和汗水,是几易其稿的一部文质俱佳的精心之作,在泰州大市乃至全省范围内都具有一定的首创性。
《姜堰名人》是励志之书,名人奋斗的人生历程,浓郁的思乡情怀,朴实真挚的人生感悟,不仅能够增强姜堰人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而且能够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为建设和谐美好新姜堰凝聚力量。
《姜堰名人》展现了姜堰人文荟萃的良好城市形象,是闪亮的城市名片。我们要以《姜堰名人》的出版发行为契机,学习和发扬“名人精神”,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我区“决胜全面小康、加速崛起振兴”作出新贡献!新华书店在《姜堰名人》出版后及时上架,放在显眼处,并通过电视台主持人介绍,店内电子银屏推介,书店门口版面等进行宣传。
姜堰网络公司杨宝军先生的儿子是江南大学副教授。他在接到父亲送给他的《姜堰名人》阅读后,对父亲说:“姜堰下次编辑《姜堰名人》时,我也会入编”。可以充满信心地预料,《姜堰名人》会激励姜堰更多学子发愤图强,努力攀登巅峰。

缪荣株简介
缪荣株,男,1944年1月生,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人,1968年12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泰州晚报》专栏作家、姜堰区作协副主席。主编《泰县金融志》《姜堰名人》,分别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出版。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报告文学》《中华散文》《雨花》《福建文学》《新民晚报》《扬子晚报》等中央、省、市报刊发表文学作品700多篇,多篇获全国、省市奖,30多篇作品被《散文选刊》《今日文摘》《小说精品》《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民间故事选刊》,百度百科丶网络作文教材等入选。出版小说集、散文集5本。2020年第四期《今古传奇》,2020年6月中国作家网发表长篇小说《银行风云》。此外,60万字纪实文学《胡锦涛和姜堰》,主要叙述高祖胡沇源13岁 在清·道光年间(1833)到苏北东台茶叶店学徒,一直写到胡锦涛中学毕业,其间126年的家族史。纪实文学从2018年1月27日每周六在加拿大多伦多《大中报》读书栏目发表,至2020年7月11日已发12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