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名人》序
王忠裕
姜堰历史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姜堰镇西北角单塘河村一带就有先民们活动的足迹。
镇北郊有被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目山西周古城遗址,距今也有3000多年的历史。沈高镇南华村汉墓群再现2000年前姜堰百姓生活。
姜堰有着独特的地理条件,海涛江浪与淮流三水融汇,形成姜堰人独有的精神风貌:既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又有排浪前进的气慨。
姜堰有着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溱潼会船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溱湖湿地、千年古山茶、百年牡丹、全球500佳的河横村,已成为姜堰的一张张闪亮的名片。
地灵人杰,姜堰先贤辈出,才俊云集。既有兄弟武状元、棋圣黄龙士、草圣高二适等,又有28位共和国将军、七位院士等群英荟萃;而教授、专家、学者、企业家、副厅级以上的领导更如群星密布,熠熠生辉。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洋洋70万言,1100多位名人的《姜堰名人》,正是这一强大阵容的展示。
《姜堰名人》一书经过近四年半的努力,在各界关心下,终于和大家见面了。名人入选的时间自1921年7月1日至书稿截稿止。在历史上,姜堰和泰州(现海陵区)曾经三分三合,这里收集的名人,不包括泰县当时划归海陵区的泰东、泰西、朱庄。
1994年12月,政协泰县文史资料委员会曾编辑《姜堰名人》一册内部资料,印发500册。20年过去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原书已无法全面反映姜堰名人的整体风貌。2010年底,我向时任姜堰市委书记王仁政提出重新编辑、正式出版《姜堰名人》一书的想法。王仁政立即批示支持此项事业,并同意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成立编辑部,聘请王忠裕为顾问,人民银行姜堰支行退休干部缪荣株为主编。
说起缪荣株先生欣然接受编辑《姜堰名人》这一繁重艰巨任务还有一段来历:2006年春,缪先生去太仓市参加江苏省微型小说创作研讨会,获得世界微型小说学会秘书长凌鼎年主编的精装本《太仓名人》一书,看后深受启发,姜堰什么时候也编出这样一本书多好啊!
谁知5年后姜堰也有了这个愿望。缪先生受任主编,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这本书对提高姜堰人的自信心、爱国爱乡、弘扬传统美德、传承教育后代有着不可估量的深远意义。”由于缪先生对文史工作的热爱,便愉快地接受了这份艰巨而神圣的任务,且用心努力地做好编辑工作,不辜负党和政府的厚望。
在区政协主席仲亚岭、副主席黄鹏赣热情关怀下,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领导的支持下,《姜堰名人》一书收集、调查、编辑资料的工作一直顺利地进行着。
入选《姜堰名人》的要求,第一是教授(特级教师、主任医师、教授级工程师)以上;第二是副师级、副厅级以上;第三是企业名人(全国劳模、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教授级企业家);第四是全国人大代表、党代表、享受国务院津贴的;第五是中国文联下属团体会员;第六是其他(贡献大或有一定社会影响但是达不到前5个要求的)。在 《其他》栏目中 ,《姜堰名人》尽量注意入选方方面面的代表人物。
《姜堰名人》最大的特色是,名人结合自己的实践写的人生感悟名篇荟萃,异彩纷呈。只要读其中一两篇,读进去了并付诸实践,就会影响自己的人生。有的名人从民办教师到省重点中学校长,有的从当了11年半农民到教授作家,有的从泥腿子到省长,有的从耕田手到中科院科学家,有的从农家孩子到国际知识产权专家,有的经过四次高考最终成为世界级雕塑大师……美文中有的写出了高中求学五味;有的写出了对故乡的眷恋;有的写出了对事业的执着;有的写出了攀登科学高峰的艰辛;有的写出了对家乡父母的回报和欣喜……虽然其中一些名人已经退休,有的谢世,但是他们留下了昔日的辉煌。
打开《姜堰名人》,姜堰这块热土上近百年来的名人鲜活地向我们走来,眼前立即浮现着一个个立志、拼搏、自强、敬业、报国的身影。90年来,这些名人在本庄、本镇、本县,不少甚至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一定的影响,是人之楷模。姜堰名人,每人都是一本沉甸甸的书。
全书折射出姜堰各个时代、军事、文教卫生等方方面面的印痕,读这些美文让我们学到了许多人生的道理,提升了思想境界和人生品位。如南京第一中学蔡肇基教授自传性的叙事诗《肇基人生六百韵》就是其中的扛鼎之作。
《肇基人生六百韵》全诗1400多句,7190个字,反映了解放后党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的成长道路。蔡教授在姜堰工作22年,将青春奉献给姜堰教育。他的诗合着时代的节拍,是史诗,客观、真实、艺术地反映了亲历的那个时代,是社会的缩影,对《姜堰名人》尤为增色。其他如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原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省人大主任袁启彤、《扬子晚报》副主编周桐淦、中科院科学家孟月东写来的人生感悟都是过目不忘励志人生的美文。
《姜堰名人》未成书前影响已经很大。《扬子晚报》《泰州晚报》《姜堰日报》、姜堰电视台、泰州市政府网站望海楼论坛多次报道编写《姜堰名人》一书的消息。望海楼论坛《历史之窗》《实实在在干事的缪荣株》一文至2015年7月12日已达114网页,跟帖1657个,点击率172017人次,可以说是好评如潮。
网友们说,名人体现了一个县的人文精神整体风貌,他们代表的就是“县魂”。 编辑《姜堰名人》是“功德无量之作,爱国恋乡之举”。
“这是故乡令人瞩目的果园,丰硕的果实压满枝头,令人羡慕,令人景仰,令人振奋。”
“编辑《姜堰名人》是实实在在的好事,让后人对今日姜堰拥有了记忆,让奋进之人不被历史之河遗忘,让懒惰之人对人生产生敬畏。”
“《姜堰名人》凝聚了许多热心人士和社会精英的心血,是属于姜堰人自己的书,是姜堰这座文化城市的结实骨架、名片,是大姜堰这本书美好的扉页,是一本让本地人自豪,让外地人羡慕的书。”
“打开《姜堰名人》,让我们为姜堰自豪,今天他们为姜堰增光,明天我们也要为故乡添彩。”
海陵区远在四川宣传文化系统工作的理论工作者临风望月网友特地写来了一幅楹联:
呕心沥血七十万玑珠缀成青史一册
跃虎腾龙一千多儿女铸就故乡千秋
泰州诗词楹联名家、兴化朱思愚先生作词:
浪淘沙.贺鸿篇巨制《姜堰名人》隆重出版:
三水古山茶,天下奇葩。溱湖湿地鹿王家。物换星移今胜昔,绮丽繁华。
一曲《浪淘沙》,绽放心花。名人千名灿如霞。仰止高山碑自立,光耀无涯。
《姜堰名人》还未出版,在社会上已经产生一定的作用:为泰州市文化局提供名人调查研究资料;为原姜堰市长北京之行召开同乡会提供名单;为原市团代会名人视频讲话提供线索;为姜堰中专提供名人照片和简介,用作学校环境布置;为区史志档案办公室提供《姜堰年鉴》资料;为区图书馆举办名人著作展览提供资料;丰富溱潼镇《院士故居》资料;为组织部提供科技人员名单、联系方式,引进人才等等。
李德仁院士在来稿中第一次披露了他祖上第六代是清朝末年镇江丹徒状元李承霖的后裔。主编将这情况写成《对溱潼院士故居的四点建议》给当时的市委书记王仁政,建议故居要增加李承霖的有关内容,提高院士故居旅游的含金量。王仁政将这封信批转给溱潼镇党委具体落实。
2014年4月17日,泰州市作家走进溱湖采风时,主编一进院士故居的大门,就听到导游小姐首先介绍的是:这个老屋子是清末镇江丹徒状元李承霖的故居,到第二进房子的时候,才介绍李承霖第六代的后人两院士。
姜堰名人搜集渠道是:1994年姜堰政协文史委编辑的内部资料,2006年6月,姜堰市人社局编辑的《名人录》。
《姜堰名人》以此为基础,通过实际采访、网上搜集、写信联系、问卷调查、查阅家谱、电话联系、好友提供、翻找资料、跟重点大学人事处联系等渠道了解线索,获得资料。
主编以史学工作者的眼光,不跟风,不媚权,不奉承阿谀,客观真实地反映名人的实际情况。相信这本书出版后一定会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2015年7月12日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