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涿鹿郡寺庙记
薛春孝
涿鹿——我的家乡,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万年前就有了人类活动的遗迹,五千年前的涿鹿大战、合盟釜山,开创了中华千古文明。
涿鹿城历经搬迁,从魏末晋初定位于现城址,历经了二十几个朝代的更替。一千六百多年的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保安城.县城里建有多少个寺庙,谁也说不清,据说有一百多座。相传明皇朱棣有一次来涿,看到小小一个县城尽有这么多寺庙,不由大吃一惊,可见寺庙之多。
经过参考县志,走访和实地考察,现列出以下寺庙。这些寺庙包括道、佛、儒、伊斯兰、基督教和各个行业的庙院,涉及宗教、迷信和民俗信仰,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像一 部古代文化的教科书,是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
观音寺 俗称北大寺,在北关外现高压气瓶厂处,一说初建于隋唐 (581——907年),仅一楹小庙观音寺,二说明朝一个姓戴的创建,清时已破败。
顺治年(1644—1723年)有一云游僧明福至此发原,有缘募集到旗人信徒杨永明、张天培施与的一块地方。又偕同杨、张二人改建了正殿三间,又有王、李二位工匠,造释迦牟尼佛和观音菩萨两尊佛像。后来明福迁移到城西北角的玄帝宫修行了。后来有个戒僧,号称万休禅师,便在这里继续完善工程。
从康熙九年(1670),历经十多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此寺院落五所,历经重修,庙貌辉煌,每年腊月初八举行冰山会活动(用一棵枯树,不断地往上边浇水,枯树的枝上挂满冰溜,用黄纸写上各个山的名称贴上去)施粥以救饿贫,多香大地,岁收三四千,多时僧人300多位,有十三代方丈,最后一位叫浑元。
因历史变故,此寺历经改用、多遭劫难,解放战争时期曾为后方医院,建国后改为涿鹿中学、涿鹿师范,1958年5月1日在此建五一厂,现高压气瓶厂至今。寺内有两大宝物,一是有一部藏经,极为珍贵,据老人回忆,经卷存放在一个专用的藏经阁中,每卷经存放在一个抽屉内,就像中药铺的药斗一样,抽屉内放有中药以避潮湿、虫蛟。每年在特定时间,由小和尚搬出院内展示、晾晒,现存于张家口市博物馆。二是东门前有一块星星碑,这本是一个天外来客——陨石,僧人们在陨石上刻了经文,立在门前,后埋于现办公楼下。
1999年县政府在此设立文物所,信众们投资130万元,重修了大殿、西殿、阁楼,重新安置了塑像,成为县城唯一的祭 祀寺堂。另外,拐角村有观音堂,小东门瓮域有观音宫,南门有观音殿,西关大街有观音堂,东关葛家场有观音祠,在不同的年代已拆毁。
泰山庙 在南关泰山庙巷内,建于明隆庆元年(1567年)由张南宅建,时为家庙。主祭泰山老母,供人们求子求女。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曾为第四小学堂,民国36年(1947年为涿鹿县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后为南关学校。
1948涿鹿第二次解放,六月在此成立“察南区粮库中心一分库”,后改为粮食局门市、仓库至今。
玉皇阁 也叫玉皇庙,据说是张南宅盖泰山庙所剩建筑材料于明隆庆年间,由知州贺溱建。阁上建筑全部用琉璃砖瓦建成。主供玉皇大帝,两边立三十六位天将,背后是观音塑像,北面二楼供刘备、关羽、张飞,阁下东北院为关帝庙。文革前比较完善,关帝庙改为南关居民委员会办公地。后改为食品商场。阁下有四个门洞,东门阁上刻金《四郎街》三字,南门主大篇一块上书《中天立极》四字,西门上书《尚书里》三字,阁北上书四个大字《慧光四达》,一九六七年拆毁。
风伯阁 在古楼东旧粮食局处,清道光十五年(1836年)建。风伯神称风伯、风师,起源甚早,“风伯神,萁星是也,其家在天,能兴风。”秦汉后道家称风神名咤,号长育。“咤”指风的特征。“长育”指风拂大地,代生万物,后改为粮食局。
虫神庙 在小东门外现农具厂处。大约明末清初(1628年)建。后拆毁成为农具厂的一个部分。虫王是一员姓刘的猛将。我们是一个农业大国,靠天吃饭,蝗虫是一大天灾,人们很难控制,只好祈求虫王爷显灵保护,每年五月初五是刘猛将军的生日,这时人们都要举行大肆祭典,并抬像游行,以求平安。
马神庙 鼓楼北任宅巷,明初(1368年)建,清康熙十年重修,毁于民国战乱。马王叫马鸣大王,传说有三只眼睛。是古代人对马的崇拜,因为马给人们的生产、生活、作战带来了大的变化和方便,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曾为第二学堂。另一处马神庙在仓南大街东南,建于康熙十九年(1711年)。
范家庙 西关候家园路东,始建不详,清道光十三年(1836年)重修。清光绪年间(1902年)办第九小学堂,民国9年(1920年)兴办成模范小学,五十年代改为民居。据说范家人在清朝中举人,后在此盖了此庙,供的是三官。
鲁班庙 县城柳巷村北,清康熙乙卯年(1665年)建,五八年初拆毁(建筑材料用于大炼钢铁),塑像移至现拐角真武庙西配殿内。鲁班生于战国时期,名公般,又是鲁国人,故叫鲁班。他发明了木匠不少工具,发明了作战用的云梯、钩枪,修了赵州桥。是木、瓦工的祖师爷。农历六月十六日是他的生日,要举行大型祀典。
白衣庵 位于城里任宅巷,西头路南,房宇十余间,清康熙五年(1667年)建,历经乾隆十五年(1751年)、道光三十年(1851年)重修。庙碑载“邑令任嘉瑞无子检阁保宁寺大芷经,因补其缺,后举一子。名卯哥,颖慧干凡,偿建白庵。庵为尼姑庙,供送子观音,用于求儿求女。文革前庵尚在,有两名老尼姑,后建百货仓库,1968年拆毁,现为商品楼。
” 灶君庙 东关民族小学处,建始不详,1956年改为民族学校。火的发现和使用是远古母系社会开始的,最早的灶神为一红衣女郎,汉代以后,出现了男灶神,此后有黄帝、炎帝、祝融等,灶神的职责是“享一家香火,保一家平安,奏一家功过”,一旦被告大错减寿700天,小错减寿100天,人们惹不起又躲不起,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神要上天述职,人们怕他说坏话,这一天就吃糖,用以糊住他的嘴,不让他上天瞎说。所以灶神庙的对联是“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每年腊月二十三为“祭灶日”。
耶稣堂(福音堂) 始建1924年,由挪威恩顾莲女士亲建,并布道十余年,后回国,由张永魁牧师主持,文化大革命财产充公,成了城里居委会等单位的办公地。张被下放至下沙河,文革后落实政策,1981年恢复宗教活动,仍为张永魁牧师主持。1996年县宗教局请张家口长老来涿主持。1952年、1953年曾作为华北军区野战医院,带来了涿鹿县第一台X光机,2012年自筹资金130万元,建礼拜堂、办公楼,目前仍在施工。院内保留(1924)年建的西二楼、礼拜堂。
魁星楼 在城里马站街东天齐庙前,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8年),五魁即为经、诗、书、易、礼,春秋每经所取第一名叫“经魁”故称“五经魁”,魁源于真人对“奎”星的崇拜,学而优则仕,是封建社会的金科玉律,魁星掌握着读书人的荣辱成败,自然非同小可,旧时考试时人们在座位的座右铭上贴上魁星像,有的怀里揣着小魁星,以求保佑,文运亨通,旧时中状元后首先来此祭拜。
另一处魁星庙在东关东岳庙东头,后改为民居。
三教寺 在城里原文昌巷(小巷)处。为儒、道、佛三教的寺庙,主供孔子、太上老君、释迦牟尼佛,始建不详,清康熙年(1662年-1723年)杨宁节、张天培、郭之祚重修,1948年第一次解放拆毁。
八角庙 在曹家园村大路西家属房处,清朝由八位在旗人(满族人)苏东宅、王老宅、张南宅、金宅、李宅、牛宅、刘宅、马宅等建,供虫王刘猛,1948年改为民居。1967年拆毁。
文庙 明成化三年(1468年),知州俞泽、学正朱升建。隆庆三年,知州稽巅,天启六年,知州张夏茂重修,清康熙三十八年,知州杨汝楫,雍正四年,知州 赵葵,乾隆四十年,知州李珏,嘉庆二十四年,知州姬均,咸丰元年,学正万镇之,同治五年,知州李作棠,宣统元年均重修。
民国十五六年间,庙为军队摧毁,破烂不堪,二十一年二月,邑绅吴振礼、闪寅辰、姜琛、王兆麟、闪怃辰、永祥、李宝珍等组织孔庙修理委员会,募捐一千五百四十七元有余,重修大成殿三间,门窗装着玻璃,中设孔子位,次四配十哲,又次,门弟子及代先贤,东西庑各七间。下砌砖墙,上装玻璃窗。东改民众教育馆陈列室,西改民教育馆阅览室。门三间,中间仍旧,两旁改修民教育馆馆长室及事务室。棂星门一,三间仍旧,礼门一间,在戟门左,义课后题间,在戟门右,今如旧泮池桥。
明万历十一年,知州刘必绍建,二十五年,知州谢应绍,改为东西两座。清康熙四十一年知州杨汝楫,复改为一座。今仍旧。东德配天地坊,西道冠古今坊。,东榜朗三间,在檑星门均是云路天梯一。万历十三年,知州刘必绍建,登此可直上瓦城天衢追直上坊。在庙前砖城上,明万历四十二年,知州李茂建。道光十一年知州杨桂森重修,改题青云梯三字额。今仍之。现为古迹古物保管委员会储存室。房屋现为城关初级小学办公占用。 此为民国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年察哈尔通志资料。 大部分建筑在解放战争期间损毁,解放后改为粮食局直属库,后在此建粮食加工厂,现为郡城瑞局小区。
崇圣宫 在大成殿东北,清康熙四十一年知州杨汝楫重修,嘉庆二十年知州姬均重建,正殿三间,现为城关第一初级小学,学生教室,大门一间,照壁一,为驻军摧毁无存。明伦堂五开间,道光二年,知州周起瑶学正传试训、训道张九牧重修,尊经阁在明伦堂后。
万历十一年知州刘必韶修,现仍旧。惟阁前东西齐房六间,义门一间,大门三间,照壁一,均已倾倒无存。
关岳庙 在县城北坑堰,正殿三楹东西禅房各三间,原专祀关帝,明万历是三年(1468)建,清康熙十七年,嘉庆十五年,道光二十三年均重修。民国四年奉令关岳合祀,因而易名关岳庙,改正殿为武成殿,每年春分秋分后第戊日,地方长官率军警致祭,中设牌位二奉祀及岳忠武。
东序:奉张飞、王溶、韩擒虎、李靖、苏定方、郭子仪、曹彬、靳世忠、旭元烈、徐运、冯腾、戚继光等。
西序:奉赵云、谢玄、贺若弼、尉迟敬德、李光弼、王彦章、刘锜、狄青、郭倪、常遇春、蓝玉、周遇吉等。解放后改为坑堰小学(俗称老爷庙)。
忠义孝弟祠 在县府东南隅,道光九年,知州丁荣絧重修祠内祀:观音奴、杨宇邦、刘雄、潘宗颜、李师圣、徐国泰、陈邦瑞、刘大信、陈延训、夏祖雨、张师圣、朱家庆、左梁、李荫、张士魁、李遇春、张尔训、张泰来、左枢、程德泽、程绍孔、王肇基、王宏基、朱有临、吴大行、陈素定、郭嵩、吴存周、冯应时、蒋德润、葛春华、葛维缙、霍新、刘泽达、刘宁远、蒋汉英、葛春茂、葛春芳、闫济宽、沈桂、胡廒、叶向升、宗应堂、王国桢等四十四人。每年春秋二仲致祭,民国时祠宇为驻军摧毁无存。
敬一亭 在文庙西南,有丰碑,明嘉靖年(1522年左右)御制。敬一亭卧碑五;范氏公箴,程子四箴,万历十二年,知州刘必绍重修。祭酒办公的场所,民嘉靖七年开始设敬一亭。相当于今天的高等院校院长办公室。
名宦祠 在启圣祠后。万历十二年,知州刘必绍改置戟门左侧。为了纪念对本县有贡献的贺溱、稽巅、刘必绍、李师圣、王陟国、格而古德、于成龙、邵嗣尧历代县官、州官而建的场所。
乡贤祠 旧在名宦祠后。万历十一年,知州刘必绍改置戟门右侧。为纪念稽巅、候壁、张崇德、李思贤、夏时、沈炼、孟应登、马德良、朱启、王正养、杨福五、刘纬、王振铎、薛世美、王际隆、胡全、闪钦辰为当地作出贡献的历代有功人士而建。
社稷坛 在西关外延寿寺,道光三十年,知州杨桂森改建于城北。 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俗称社稷。最大的社稷坛在北京皇宫右边,今天安门东北侧文庙附近。全国各个城市都有此坛,每年春秋两季仲月上戊日皇帝亲临祭祀。
先农坛 在南关外河神庙,后改建于东关外。 远古称帝社、王社。至汉时始称先农。春时东耕于节田,引寺先农坛,先农。则神农也,坛于田以礼先农。魏时,先农为国六神之一(风伯、雨师、灵星、先农,社稷为六神)。节为国祭神。堂前为帝社,祭坛日节田坛,康熙年(公元1685-688年)后改为先农坛。至此祭祀先农正式定为封建社会的一种礼制,每年开春皇帝代来领文武百官行节田礼于先农坛。
北京的先农坛,建于正阳门西南,与天坛东西相应。
历坛 在县城西北一里,明万历十三年(1586年),知州刘必绍建,清乾隆年重修庙宇十余间。 历坛祭,无祀鬼神。《春秋传》日鬼有所归,乃不为历。此其义也,《祭法》王祭泰历。诸侯祭公历大夫祭族历。《士葬礼》疾病祷于历。 古代的历坛,犹如现在七、八十年代大、中城市显要位置上的四面钟。多为府、州、郡以上大都市的标志性文化建筑。以示授时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显著地位。
风云雷雨坛 旧在南关外河神庙,清光道十五年(1836年),知州杨挂森筑坛于南关河岸。 风云雷雨神是古代主宰农事之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祀风云雷雨四神,为的是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风云雷雨坛因此应运而生。
朝天宫 在东关西南处,清康熙年张进忠建。 最早的朝天宫,是北宋建的文宣王庙,后改为天庆观,明洪武( 1384年)重建后改名为朝天宫,一直是朝廷举行盛典前练习武艺的场所。
龙神庙 在北关,清康熙年张国臣倡捐重修。起初人们为纪念杨媪养鹅造泉之功建杨媪庙。后来,又认为水深必藏有龙。为了祈求神龙的保佑,就扩建为龙神庙,最早的龙神庙,在山东肥城,宋朝时建。
天齐庙 位于和平街现东关村种籽机械厂处,主供黄飞虎和大殿阎君,为道教寺院,又称东狱庙,始建不详,清道光年仍在(1821-1851年),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曾作为第三小学堂,1945-1953年为粮食支公司,今为东关村库房。现仍保留几个大殿,院中有一棵大槐树,据说有一年人们想把树砍了,用锯锯了几下大树流出了像血一样的东西,人们吓坏了,从此保留至今。
瘟神庙 西关小南巷南头路西,始建不详。瘟神原名温琼,浙江温州人。温琼出生的村子,村风不正,村人个个作恶多端,由于他地位低,从不做坏事,还受人欺负。村里人的行为惹恼了玉皇大帝,于是派了个瘟疫使者前往该村,要用瘟药毒死全村的人。瘟疫使者把瘟药交给土地,土地把消息告诉了他,劝他离开,他为了救全村的人,一把抢过毒药自己吞了下去,只见他四肢发黑,口吐鲜血立刻死在地上,成为一具僵尸,土地告诉玉帝,封他为“威灵瘟元帅”并赐琼花一枝,金牌一枚,玉环一只,并召上天成了神仙,此事感化了村民,从此改恶从善,辛勤耕作,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后人就把温琼奉为瘟神。 每年正月十三举行大型祭祀,抬塑像游行。
三官庙 始建不详,原东风大街文化馆处,清康熙年间就有,时年有王经,苏天禄等重修,清道光年间再次重修。三官庙所供神明是三位一体的“天官、地官、水官,”起源于原始宗教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职能分别是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原形是周幽王时的三位谏臣:唐宏、葛雍、周武死后成为三官。道书上说,天始天尊分别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各吐出一个婴儿,这三人长大后就是尧、舜、禹,此人有天大之功,成为“万世君师”后被奉为三官大帝,也称三元大帝,福星、禄星、寿星放在一起,合称三星。旧时,每到过年时,许多家庭都在中堂挂上三星图,表示“三星在户”,象征多福、多寿,多子,喜庆满门,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后作为县文化馆办公处,现为东风路中段商品楼。
另一处三官庙,在西便门路北城墙拐弯处,现中医院处。初建不祥,解放后改为屠宰场。七二年在此建公社医院,后改为中医院至今。
还有一处三官庙在东关东岳庙路东。
药王庙 鼓楼西城墙前,始建不详,清道光年(1821 - 1851)仍在,药王是东汉的一位太守邳彤,安国人,在平定王莽建立东汉过程中,功勋卓著,后任曲阳太守,文武兼备,精通医理,他倡导扶植民间医药行业,从此安国就有了种药、制药、重医的传统,为安国成为药都打下了基础。邳彤死后,被葬在安国县城南门外,并在此修了药王庙,后医药界奉为药王至今。
各地供药王不一样,有扁鹊、孙思邈、韦慈藏等,本县供奉的是孙思逊药圣,于每年的三月初四开门祭祀,这天有本县的医药界人士前来敬香施布。民国时曾被作为初级师范学校。
老君庙 始建不详,在城里大仓西老君庙巷内,解放战争期间损毁,后改为民居。就是神话中的太上老君,其实就是“老子”,他是春秋年的重要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真名李耳,字伯明,又称老子,今河北鹿邑市人,做过周朝的藏室史(国家图书馆馆长)学问很大,东汉末年张陵创立道教,为与佛教对抗,提高本教的声望,抬出老子为祖师爷,并尊其为太上老君,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后神话中说他经过许多个81万亿81万岁,投胎于玄妙玉女体内怀孕81年之久,从左胁而生。因怀孕太久,生下来就是满头白发,故号称“老子”,正巧生于一棵李子树下,于是他指着树说“李就是我的姓”,唐朝李姓座了江山,为抬高自己的门弟,硬与老子攀亲续谱,让1000多年前的老子作了自已的老祖宗,封其为玄武皇帝。后世随《道德经》的流行,老子备受世人的推崇,现今世界各大学,政治家案头上基本都有《道德经》一书。
迎福寺 东关盐店街北头后为澡堂,始建不详,清道光年(1821年一1851年)仍在,主供小财神——利市姚少司,本是大财神赵公明的弟子,后经姜子牙封为迎祥纳富之神,他在人们的心目中是财神、福神、吉祥之神。人们信奉他,是希望即能发财,又能获得幸福,还能碰到好运气,事事顺心。
寺中的姚少司,骨骼形态不凡,像一位宰相,手持元宝,又似仙翁,身旁一个大力童子手推宝车,车上装满了“一本万利”和“国宝源流”,两个童子紧随其后,一位手持宝盘,盘中有仙桃、佛手,比喻多福多寿,买卖顺达,诸事如意。
文昌阁 在古楼东旧粮食局处,始建于明永乐13年(1416年),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知州刘必绍建文昌像于鼓楼,明崇祯16年(1643年)文昌阁失火,太守李修山重修。后四十年屡有修茸,清康熙年地震,虽无损,又一次大修。楼高20米,占地225平米,有墩台、门楼、中阁、顶楼四部分组成,砖木结构,是属于一种歇山顶式的建筑。
文昌神是晋代的张亚子 ,据说他生于周代,经过73代,西晋时降生在四川梓潼,并说玉皇大帝命他掌管文昌府和人间禄籍。隋、唐科举的兴起,他成了“职司文化爵禄科举之神,到元代又封辅文开化文昌司禄宏仕帝君”,简称“文昌帝君”,全国文昌庙众多。
文昌庙中主神为文昌帝,两旁各站一位“天聋”、“哑女”,因为文昌帝是负责考试的官,大概是怕他们遗漏消息吧。
另一处文昌庙在东关东岳庙东头,后改为民居。
土地庙 北门瓮城西城墙处,大约建于明洪武年间(1768年),土地爷是人们对土地的崇拜、敬重,土地爷与老百姓最亲近,人们还给他配备了老伴土地奶奶。是大地之神被尊为“后土皇地祗”与天帝相对应,为道教的“四御”之一,由国家祭祀,在北京的地坛。各地就有些地方化了,人们把当时名人奉为当地的土地爷。如三国时的蒋子文、唐朝时韩愈、宋朝时岳飞,都被有些地方供为土地爷。然后土地爷是阴间最小的官,像古时的地保,旧时人死了必须去向土地爷报告,然后去城隍那儿注销户口。1968年时随着北门的拆毁随之毁之。
九天庙 在西关王家园,始建不详,康熙年(1662-1723年)贾孟法、王举直等重修。九天玄女,本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神,后为道孝所信奉,成为古仙中的一位。她是一位雍容华贵、十分漂亮的女神仙。但是她的原型却是一个在鸟身上长着个脑袋的怪物,这就是玄鸟,而且是殷商的祖先。后来成了黄帝的师傅,是他打败的蚩尤。原古时人们说她扶助英雄,传授兵法,后人却给了她女人最实际的差事,成了人们求儿女的场所。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建第五学堂,后成为西关学校,现为涿鹿镇一小。
花王庙 在东关,具体位置不详,王世寰建,时间不详。主供花王女神,粤人祈子必于花王,父母有辞祝日:白花男,红花女,故婚夕亲戚皆送花,盖取花如桃李之义。以桃李二物,兴男女二人。
花神共十二个,一月柳梦梅·梅花、二月杨玉环·杏花、三月杨延昭·桃花、四月张丽华·蔷薇、五月钟馗·石榴、六月西施·荷花、七月石崇·风仙花、八月绿珠·桂花、九月陶渊明·菊花、十月谢素秋·芙蓉、十一月白居易·山茶花、十二月余太君·腊梅。涿鹿县花王是谁具体不详。
城隍庙 在城南门西路北,建于明景秦二年(1451年),清顺治十年(1654年)、十八年(1662年)、清道光二十年(1842年)、光绪三年(1875年)重修,后为县公安局,现为水电工程处商品楼处。城隍是城市的保护神,隍原来是指没有护城河的城壕。据说明太祖朱元璋生在土地庙中,所以他对土地庙以及土地的“上司”城隍极为崇敬。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封京都城隍为“承天监国司民升福明灵王”,他还封了各府城隍为“监察司明城隍威灵公”为正二品;各州城隍为“灵祐侯”,为三品。县城隍为“显祐伯”,为四品。受封之后,城隍爷的地位大增,并配了城隍奶奶。城隍爷不仅是城市的保卫神,还负责统辖神袛、主判生死,以彰报应。后来城隍爷的神力越来越大,所管之事越来越多。说城隍能“治国安邦”,具有“主旱涝、剪凶恶、保丰谷”、“超度亡灵”的本领,总之他能保城市一方百姓的安全,难怪人们要把城隍爷作为城市的保护神。职封一品,竟与人间的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和左右丞相等级,又封各府、州、县城隍神为公、候、伯,并重建各地城隍庙,规格高于当地的官府,形成了各地政府,阴阳两个“衙门”。
各地供奉的城隍不一样,最早的城隍是三国时的徐盛,庙宇在安徽芜湖(公元239年),其它地方有供唐初的大将庞玉的,有供宋朝苏缄的,有供明永乐周新的,还有供秦裕伯、文天祥、杨淑山的、我县供的是灵应候。明朝时全国有城隍庙1472所,基本各个城市都有。一般城隍庙,中间是城隍爷,两旁分列判官、牛头、马面、黑白无常,城隍爷专管阴间的事。城隍庙内还有广生祠、土地祠各一间。戏楼一座,总计房屋二十余间,内祀灵应候,雨廊泥塑军牢;凛凛有生气。庙产不多,香火盛气。
城隍的祭祀活动主要有每年清明节和十月初一,这天早晨,人们把身穿黄袍,头戴王冠身座虎皮的城隍塑像放在官骄内,由多名壮汉轮流抬着,两旁有4名道士护驾,前面由四街会首率领,全副仪仗分列两侧,鸣锣开道,唢呐悠扬,威风凛凛。中午到城隍行宫北潭寺休息,第二天返回,名曰出府。
地藏庙在原马站街东南处,始建不详,清嘉庆年(1530年)重修,地藏善萨是新罗国(今朝鲜)王子,生于中国唐朝武则天时,姓金名乔觉,唐玄宗时来到中国(安徽省),入九华山苦修炼,在此募化建寺,广收信徒,使这里成为闻名遐迩的佛教胜地。
另一处地址在南门瓮城内。金乔觉99岁时,坐在石函中圆寂,三年后开函视之,肉身不坏,面色如生,抬动骨节俱动,像摇动金锁声。按佛教的说法,其兜罗绵软,金锁骸鸣,及是普萨应对,于是全身人塔,这就是著称于世的地藏肉身塔。
地藏普萨是最后加入四大普萨行列的,地藏普萨要救度地狱中所有的“罪鬼”,与观世音分工不同,每逢七月十五和十月三十,是他的生日和成道日,人们纷纷来祭祀膜拜。解放后成为木制厂的车间,现为商品楼门店。
清真寺 东关礼拜寺街.据原省民政厅长吴丕清考察,该寺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由明宪宗见深亲勒(亲临),占地一千多平米。数次维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曾为第七小学堂,民国时曾作为回民小学。1966年文化大革命破坏严重,其中有康熙亲赐门匾损坏不知去向,极为可惜。1983年县政府拨款4万元重修。该大殿明三暗九,融入伊斯兰风格,瓦头、滴水烧制有阿拉伯文,殿上耸有八角楼,纯木结构,斗拱依然。
大门口挂有明《清真寺》匾,提字人臣王春杭有待考查。一进匾上刻“天麻渥荷”四字由民国(1919车当地名士闪家辱所题,二进匾之谕,“真实无妄”四字,为清同治九年(1870年)侠名墨宝,三进匾口题“道统天上”四字为清咸丰年(1859年)侠名手笔,后被授予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办公室内原有大城县县长,后民族出版社长杨连富题“认主独一”条幅一副。涿鹿县回民每周五来此做礼拜,每年回民九月过开斋节。
财神庙 城里任宅巷一处,清道光年重修,东关葛家场一处具体不详。南门西原县法院现水电工程处一处。
财神分文财神、武财神,文财神有比干、范蠡,春秋时的赵公元帅是武财神,旧时财神庙内自制了许多金银纸做的元宝,人们来祭祀时,纷纷买回家中,意欲请回财宝。
关帝庙 县城共有8座,最大的在大仓口,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明崇祯十七年(1635年)、清道光年(1881年)重修,1988年电影公司拆毁盖了家属楼。鼓楼旁、南关玉皇阁下、东关民族小学、大东门处、申家巷、草场巷处各有一座。东关关帝庙光绪三十二年(1406年)曾办第三小学堂。立马关帝庙原招待所处,始建不详。庙中关帝骑在一匹高高站起的马上,手握青龙偃月刀,威风凛凛。解放后改为粮食一门市.后改为县招待所,现为劳动局等机关办公处。
北潭寺 在中学附近,与城隍庙同期建,明景秦二年(1451年),为城隍行宫,寺中没有塑像,四壁上有画像。上世纪五十年代曾作为县炸药厂,后为木制厂仓库,八十年代拆毁。
吕祖庙 位于东关南十字街学校对面路北,始建于清康熙壬午年(1702)戊子年(1708)落成。吕祖即吕洞宾八仙之一。民国九年兴办女子初级小学,1951后建第一个接生站。
延寿寺 西城墙外,俗称西大寺,始建时间不详,张应魁,宋进朝倡捐修,清道光十三年(1836)重修,日本侵占时期为救济院。解放战争时损毁,后为烂坟场,1971年5月在此建烈士陵园,安葬烈士143名,占地6700平米,后改为民政局家属楼。
三义庙 在耶稣堂对过巷内,建时不详,内祀照列帝、张恒侯、关帝。最初为一间,到明朝万历年间,朱延年等人扩建为三间。康熙时期(1670年)毁于地震,乾隆十四年(1750年)重修,民国时期改为愚民渠办公处,后改为民房。
狱神庙 古楼东原粮食局处,始建不详,狱神两种说法:一是尧时的大臣皋陶,他制定了法典《九章律》,涿鹿县供的哪位,什么时候祭祀不详。水母宫 一处在仓门口关帝庙东,一处在东关夏家坑,始建不详,后改为民房。水母传说叫五龙圣母和龙王一样的主管水。但因她是女神,也成了人们求儿女的神。
周王庙 始建不详,在西关王家园现在的西关小学处,祭祀周武王姬发,周朝额开国皇帝。周王庙不同与其他庙宇,庙前只有一根旗杆,其他庙宇均为两根旗杆,需进一步考究原因。
龙王庙 始建不详,龙王庙在北关大街桥南路东、苑庄村北、顺城街北,祀龙王,每年旱时人们来祭祀祈雨,北关龙王庙嘉庆二十年(1816)年,知州姬均新设北关义学。后改为学校现为民居。
河神庙 在南关南门外桑干河北,祀河伯,初建不详,清康熙四十一年(1703年)迁址重建,光绪乙亥年(1875年)落成,每年惊蛰祭祀,清道光十五年(1836年),又建风云雷雨坛,解放后五十年代拆毁。
李公祠 清康熙十三年(1675年)知州杨汝楫建,为纪念云南人李帅圣,李在宣化做负责刑事的官,家住涿鹿城,明崇祯乙亥年(1644年),宣化城清兵攻进,李摔全家跳城而亡,后人为纪念在三官庙东院五公祠处设李公祠。
闫公祠 闫生斗(?~1634),字文澜,山西汾县人。由贡生任保安知州。崇祯七年七月(1633年)清太宗皇太极率骑兵十二万,由赤城独石口入关,直扑明朝后方富庶之地宣府、保安等地抢掠财物,以作伐明准备。农历七月初十,骑兵八万人包围保安州城(今涿鹿城)。当时,保安州城无明军驻防,只有几百人的地方民团。知州阎生斗一方面急速向朝廷禀报军情;“伏乞速发兵马救援,以保危城,”一方面亲上城头,率军民与清兵作战,坚守古城三天三夜。农历十三日下午,保安州被攻破。知州阎生斗望着州城死伤的百姓挥泪长叹日;“我不能就百姓矣!”逐拔剑自尽于东南角魁星楼。其妻闻报,携幼子于州衙投井尽忠。√后人为纪念此公,在原三官庙东院五公祠内建阎公祠。48年后另作它用,后为文化馆办公处现为郡城瑞居住宅楼。
保宁寺 俗称南大寺在南关东,苑庄北,元致和年建(1328年),明正统十四年(1436年)、嘉靖年(1528年)、清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均重修。民国以来历经驻军摧毁,倾圮堪虞。最早为道观名叫“龙阳观”供的阎王和四大金刚,后改为佛教庙,据说殿宇三十余间,大雄宝殿与五台山大雄宝殿一致,内祀三大土及地藏菩萨、十八罗汉。清光绪(1875年)改为学校,后为土产仓库。是涿鹿县最大的佛殿,现仍在。
真武庙 拐角村一处,西关一处,拐角庙始不详,清顺治,康熙都有修缮。真武就是玄天大帝,用忠臣孝子的道理。喜爱善良 ,憎恨邪恶的教诲,来警示后人。其大殿中梁处 载有:宋进朝、黄国富、张虎魁三人的功德,文革期间改为拐角村大队,2009年三月,由董正和、范玉庭、贾英连、郭玉番信徒重修,每年三月三日祭祀。
真武幼教帝君,上帝,最初玄武是星宿,后变为龟和蛇合体,后来又成了人,被玉帝封为镇守北方的神。
驾房庙 始建不详,因建在西关驾房巷而叫驾房庙,内为泰山庙行宫,现主体建筑都在,院内住有居民,始建不详。
八腊(叉)寺 在南关河神庙内,大约建于清康熙年间,蜡祭伊肇芪氏,有虞程序不废。夏日嘉平,殷日清祀,周程蜡,秦汉程蜡,唐宋至今复程蜡。
其神有八焉;一曰先啬,二曰司啬,三曰先农,四曰邮表,五曰猫虎,六曰河防,七曰水庸,八曰昆虫。按;戴礼郊特牲曰;四方年不顺成,八蜡不通,又曰蜡祭。主先啬,以岁十月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故祭必岁终,报成事也。服必素,用黄冠乐士鼓箦桴,象土宜也。祭毕则饮酒于序,所以正齿位,休老劳农也。蜡之时,义大矣哉。
三灵官祠 玉皇阁下,为道教道场,供马灵官、瘟神温琼和王灵官,他们是护法神、镇守山门,明成化三年(1468年)建,康熙年郭贞采等人重修。
三清宫 在东关,具体位置不详,始建不详。道教的最高神,六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为三清,又叫三清阁、三清殿。
元始天尊,道经上说他生于宇宙形成之前,与盘古齐名,是万物的创造者,是道教的上帝,灵宝天尊象征混沌状态到阴阳分明的第二大纪。他住在三天界的第二层上清仙境,是宇宙未形成前从混沌状产生的三元气之一“赤混太无元 ”至今无人能解释清楚这个古怪名称。道德天尊又叫太上老君-老子。
青龙寺 东关小巷处,始建不详,清道光年仍在。青龙神叫孟章意神君与白虎、朱雀、玄武为护卫神,源于古人对星宿的崇拜,其职责主要是为太上老君(老子)站岗护卫。
三世佛 在东门瓮城内,明崇祯年建(1628年),三世佛即(过去佛、现在佛和未来佛)三世佛分横竖两种,横三世佛是批三个世界的佛,分别是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竖三世佛是燃灯佛,释迦牟尼和未来佛弥勒,涿鹿县供的三世佛是横竖有待了解。解放战争损毁。
广福宫殿在城内西北,康熙年(1627年)任嘉瑞建,主供中山、明山、独山之神,是客家人的保护神,最大的在台北。客家人十二、十三世纪从黄河流域迁到南方的汉人,分别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台湾等地,涿鹿县的广福宫,肯定是客人建的,那么这些客家人建的,那么这些客家人又是从什么时迁到涿鹿县的,现在在哪里有待研究。
彰仪寺 县城里东寺巷内, 现招待家属楼处,俗称东大寺。金为奉圣凡朝贺大典皆习礼与此,后顾印、邓蓉重修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44年)可见始建因为金朝(1115一1234年)但无准确时间,彰仪寺实际是现在的礼仪培训中心。
九宸宫 辘轳把巷北口路西,初建不详,清康熙年(1662年)温三重、主供北岳大帝,清知州姬均设东关义学,后改为民房。
寿星阁 在东关,具体不详,主祀老寿星。寿星信仰最初来自对星宿的崇拜。据说在天狼星东南方有颗南极星,专管人寿长短。大大的脑袋,光光的头顶慈颜悦目。白发飘逸长过腰际,但个子不高。他一手拄着龙头“长寿拐”,一手捧大大的仙桃,看起来像一位慈祥和善、人情味很浓的老仙翁。过去民间有句俗话:“小孩生日一定吃蛋,大人生日一碗面。”意思就是说:小孩生日吃的鸡蛋光光的,像南极仙翁的大光脑袋;大人生日吃的长寿面,就是南极仙翁长长的白须。
长期以来,人们就把南极仙翁奉为寿星,也作为是男人长寿的保护神。女人的寿星是麻姑,俗话说“麻姑献寿”,涿鹿县没有麻姑庙,南方居多。
火神庙 县城太平巷口,明末(1628年)建,清康熙十六年(1674年)道光二年(1822年)重修,民国时改被米栗牙纪同业公会借用。火神是一位长者,叫阏伯,他是皇帝的曾孙。后封他为火神,还有马王爷,太上老君等神袛。明清之交,每年农历六月下旬举行盛大的大神庙会。祈求大神保佑铜、铁、锡、银等行业。拜完神灵,上演河北梆子,山西梆子,京剧等大戏。清中后三渐衰。各地祭拜的有祝融、炎帝和回禄。
北狱庙 后巷处,始建不详、旧时皇帝封泰山为东岳、山西恒山为北岳、陕西华山为西岳、河南嵩山为中岳。并将五岳封为大帝,清光绪三十二年(1960年)改为第六小学,后改为柳巷小学,今为精诚涂料厂办公处。
节孝祠 在县城东南隅,祀宇三间,内礼县属节孝妇女,每分春秋二仲致祭。清末,节孝祠遗址规划改为高小学堂,祠内神像移至县城东南隅忠义孝第祠内。始建不详。
三皇宫 城西南,始建不详,清康熙(1662-1722年),胡文龙、孙文昌等重修。三皇指古代传说中的三个帝王,说法不一,通常称伏羲、燧人、神农为三皇。或称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本宫供的是哪三皇有待了解。
玄帝宫 (玄天上帝庙)北门、东关各有一处,始建不详,清顺治年重修(约1644年前后),后为道教奉为北方的神。北门玄宫于六八年拆毁。玄帝又名乾荒,为上古五帝之一。她是黄帝之孙,姬姓。其父乃黄帝次子倡意,封于若水,娶蜀山民女之女昌仆为妻,生颛顼。
颛顼性格深沉而有谋略。十五岁就辅佐少昊,治理九黎地区,封于高阳(今河南杞县东),故又称为高阳氏。黄帝死后,因他有圣德,立为帝,时年二十岁。黄帝晚年巫教横行,社会风气败坏,人民不安心生产。他为解决这一问题,下令禁绝巫教,亲自诚敬天地祖宗,为万民作出榜样。又任命南正重负责祭天,以和洽神灵。任命北正黎负责民政,以抚慰万民。劝导百姓遵循自然规律,从事农业生产,鼓励人们开垦田地。使社会恢复正常秩序。
颛顼生穷蝉,是舜的高祖。据说他活了九十八岁,在位七十八年,葬濮阳。春秋时楚王为其后裔。后在道教中被奉为管理北方的神。
智慧寺 西关街路南是佛教司院,供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司一切如来的智慧又名智慧佛,寺中文殊菩萨手中所持圣物,叫智慧焰剑,骑乘狮子比喻以智慧利剑斩断烦恼,以狮子吼威风震慑魔怨。文殊菩萨形象多变,依照其形象,可分为一字、五字、八字文殊,其中最常见得是五鬏文殊,五鬏文殊是因头顶绑了五个鬏而得名,这五鬏代表的是五种智慧。一般右手握智慧剑,象征以智慧剑斩断烦恼结。(或手持如意,象征智慧成就)。左手持的莲花上放置般若经,代表智慧的思维。智慧之利剑表示能斩断种种蠢痴,智慧犀利如剑;青莲花则代表纯结无染,花上放有般若经,工作为智慧与慈悲的象征。菩萨亦常乘座狮子座骑,表示智慧威猛无比,所向报靡、战无不胜,或以莲花为台座,代表清净无染;农历四月初四,是文殊菩萨的生日、每月十五、十八日是祭祀日。
皂吕庙 就是灶王爷,在东关南十字街路南,现阁东学校处。
五道庙(五独庙) 城里白家巷最大,有祠庙两间,六七年拆毁,其它街小巷都有,数量最多规模最小,装饰最差。五道庙内供三位神,上中座五道神,下两旁东座山神,西座土地神。人们有了财富,有了钱,又怕被偷、被抢、被盗。人在不安定的社会环境中,又无力保护自己的钱财,他们只能把希望寄托于神的身上,希望能有神灵来保佑他们的财物不被偷盗,于是,就出现了防盗神——五道将军。
关于五道将军的来历,在古典小说多有出现,此庙的对联必须用黄纸,上联“五道真真神”,下联“什字都路口”,横批“正直无私”。
五道将军是南宋废帝永光年间的五个盗寇,因后人把五道将军说成是“盗神”,而不是盗寇,所以人们将其讹为“五道将军”。他们原本是有名的盗寇:杜平、李思、任安、孙立和耿彦正。他们结伙为盗作乱于一方。
后来,到了景和年间,皇帝派遣大将军张洪去收缴五盗,并将他们杀死。五盗死后,阴魂不散,又化作鬼魂出来兴风作怪。人们出于惧怕,怕他们继续作恶,就供祭“五道将军”祈求他们手下留情,以求住宅及财产安全。就这样,盗寇就成了“盗神”,又成了防盗之神。这种造神之法,在历史确实少有。
不管怎么说,百姓们后来还是为他们建了五道将军庙或五道庙。旧时家里死了人,必须先去该庙上香上供,寓意告知。
事到如今,该毁的不该毁的,由于人们的无知和当时社会的需要都拆了,剩下的人们开始珍惜,正在保护修茸。望全社会的人们百倍珍惜吧!给后人留一点儿五千年文化的念想,给我们的民族留一点儿文化遗产。
作者简介:薛春孝,男,河北省涿鹿城关镇人,涿鹿县印刷厂原厂长,文化学者,工程师。张家口京畿民间文化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历史研究会员,先后发表出版有《记忆中的涿鹿古城》《解放前涿鹿工商业概况》《闪宅旧事》《现在教育的奠基人王氏家族》《细说桑干河》《千年古县的诉说》等。非凡中国艺术社团特邀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