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说】:军哥嘹亮(高林).中共党员.人民朗诵创始人,人民阅读发起人.朗诵艺术团艺术总监.中国声乐学会会员.大赛评委,多家网络平台担任有声语言艺术讲评师!
《黄骅“聚馆古贡枣园”》 解说 : 军哥嘹亮
聚馆古贡冬枣:原产于河北省黄骅市聚馆村,自明朝起 就作为贡品备受青睐。聚馆古贡冬枣晶圆剔透,皮薄核小,细嫩多汁,甘甜清香,营养丰富,落地即碎,入口即酥,凡尝过之人,无不为其独特品质所倾倒。此枣只有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古树参天,果实累累,可观、可赞、更可餐。这就是我要向大家隆重介绍的我家乡的美食——“聚馆古贡”冬枣。

据专家考证,聚馆村位于华北平原东端,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气候,年平均气温12℃,年降水量500—700毫米。这里热量资源、太阳辐射总量和光合有效辐射都很丰富,气温昼夜温差大,土壤氯离子含量高,这些自然条件最适宜冬枣的生长。
聚馆冬枣平均单重18克,最大单重52克,其营养价值极高,富含人体所需的19种氨基酸和A、B、C、E等多种维生素,并含有钾、钠、铁、锌等多种微量元素,特别是维生素C 含量尤其丰富,达370mg/100g,是苹果的70倍,梨的100倍,金丝小枣的20倍,营养价值堪称“百果之王”,被誉为“活的维生素丸”。因此,食聚馆冬枣能“内润六和肝肠,外通八极清气”,“日啖一粒,红颜常驻”。
冬枣古已有之。相传,秦始皇及汉武帝在位时为乞求长生不老,寻仙不辍,听说仙人只吃冬枣不吃饭,便曾多次派方士为其寻找“肉厚皮薄,质脆甘甜”的冬枣。

汉武帝刘彻更是在元封元年(前110年)来章武(黄骅)巡游时尝到大臣公孙敖向他献的冬枣时,当即赦封为“仙枣”。
明孝宗时,兴济人张峦之女,被册立为后,为治兴济减河的水患,张皇后口喻胞弟哥俩督办,人称兴济减河为“娘娘河”。此河源兴济,出青县,过静逸,入黄骅境,经聚馆,桃园向东,在张巨河流入渤海。两国舅发现聚馆村娘娘河畔冬枣皮薄肉厚,质脆口甜,令人进献皇帝皇后,即得到孝宗张皇后的青睐,称为“枣中极品”“百果之王”,并当即钦定为“贡品”。

既成为贡品,自然娇贵,落地即碎,不易储存,加上自然条件及栽培方面的问题,冬枣遂成为了“藏在深闺人未知”的“金枝玉叶”。
现在黄骅市聚馆村,集中了198棵仍在结枣的古树,可以说是冬枣的老家。这里有气候,光照,湿度等天时的因素;也有土壤成分,商情等地利的原因。每棵树不但经过认真的剪枝,树身上还留着一道道“开甲”的痕迹,那是为了控制枝叶疯长,让营养集中到果实上去。

没有世世代代种树人的爱心,经验和技术,就没有今天的冬枣。这里的冬枣树一年年生长着,一代代生长着。在世世代代农民手里成了缀满玛瑙的宝树、果农幸福生活的希望树。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天,普通老百姓也能享用到冬枣。2001黄骅被命名为“中国冬枣之乡”,2001年“中国冬枣原产地域保护单位”和“绿色食品认证”获得国家批准。

2006年5月,黄骅“聚馆古贡枣园”成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片被国务院确定为“国保”级文物的经济林。
作为目前国内冬枣的嫡祖林与母林,聚馆冬枣个大核小、皮薄汁多、肉质细脆,自明代开始,被作为御用贡枣达600年。1996年,国内林果界专家一致认定黄骅冬枣为“全国260个鲜食枣品质之冠”。

“聚馆古贡”冬枣采自聚馆古贡枣园100-740年树龄的文物冬枣树,天然绿色,古韵饴尝。作为活文物产品,作为目前国内冬枣的嫡祖林与母林,迄今为止唯一一片被国务院确定为“国保”级文物的经济林,聚馆古贡冬枣产量有限,目前正值采摘期,不催熟、不打蜡、不染色、纯绿色冬枣最长树龄达740多年,“枣中极品”,“百果之王”。无论作为礼品还是居家休闲食品,都是上佳选择。

喜欢吃冬枣的朋友预购从速!
地址(扫描下图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