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岁半的记忆
缪荣株
人生下来多大时有记忆?我出生在农民家庭,父母都不识字,但3岁半之前,却分明记得许多事。
现在的孩子又是胎教,又接触到手机、电视等,自然接受知识要比我们那时更早,懂得更多。我的幼儿轶事也许让现在年轻的父母能受到一些启发。
我至今记得我被父母亲抱在手上的时候许多往事:不知为什么逢到吃饭我就哭闹,大人说我“作饭”,就把我放在一个扫垃圾的畚斗里,送到灰汪塘边让我哭个我够。秋天父母亲起大早扯谷子,我睡醒了,摸到锁着的门缝里半个脑袋探出外外,哭着喊路人找父母。
1948年吧,父母抱着我上外婆家,走到第钱野,有一个家伙把父亲当成新四军盘查路条。
一次和母亲作客是3岁半时,母亲25岁。那是张甸镇梅垛村老支书王世才满月,他是我的表弟。母亲抱着我去喝他的满月酒,时间是1945年阴历7月16日。一张八仙桌坐8个人,我和母亲合一张麻凳子,3岁半的人自然不能坐凳子,坐在凳子上也搛不到桌上的菜。母亲就让我站在地上,她不时地搛上一块菜放在凳子上,让我拿手往嘴里送。
1948年秋,我们那里解放后,母亲抱着我去参加岭家庄的一个群众大会。啊,到处是人山人海,主席台中央挂着一张我家墙上也有的毛主席像,我认识。只听大人们不断地举手高呼:“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我好奇地问母亲:“怎么没有挂共产党的像子呢?”母亲茫然。后来,我读书了,长大了,逐渐明白共产党是个群体的形象,她体现在每个共产党员的言行上。
父亲在常州油厂打榔头,一年回不了家几次。每天早晨看到母亲在书桌上一边梳头时,一边翻看小坛子里的什么,因为我个子矮,看不见书桌上都放了些啥?很是好奇。
有一次,母亲离家了,我在家玩耍,就搬来一张凳子站在上面,把书桌上的物件翻了个遍。当我搜索到一个小坛子里,居然发现了三张父亲的照片。于是,我走下来发布新闻,逢邻居就说:“好玩呢,好玩呢,我常州有个爸爸,坛子里还有三个爸爸!”
幼儿时,父亲在常州做工,我的家是殷实人家。再加上农村有做“娃娃亲”的习惯,上门为我说媒的不少。我对这事儿懵懵懂懂中也懂得是男配女。听奶奶们为我介绍了几个女孩,我都不熟悉,自然也不喜欢。
那时,我家前面有一个鲍民基家的姑娘,20岁左右,在我们那个垛子上算是长得出色的。她和她的母亲经常到我们家来玩,她也喜欢我,我也喜欢她,每次都抱我,还给我好吃的。有一次我当着那个姑娘和给我说媒的人脱口而出,我要娶鲍民基家的姑娘,说得在场的人大笑不已。
那个姑娘脸红到耳根,人家姑娘比我大16岁呢。

缪荣株简介
缪荣株,男,1944年1月生,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人,1968年12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泰州晚报》专栏作家、姜堰区作协副主席。主编《泰县金融志》《姜堰名人》,分别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出版。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报告文学》《中华散文》《雨花》《福建文学》《新民晚报》《扬子晚报》等中央、省、市报刊发表文学作品700多篇,多篇获全国、省市奖,30多篇作品被《散文选刊》《今日文摘》《小说精品》《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民间故事选刊》,百度百科丶网络作文教材等入选。出版小说集、散文集5本。2020年第四期《今古传奇》,2020年6月中国作家网发表长篇小说《银行风云》。此外,60万字纪实文学《胡锦涛和姜堰》,主要叙述高祖胡沇源13岁 在清·道光年间(1833)到苏北东台茶叶店学徒,一直写到胡锦涛中学毕业,其间126年的家族史。纪实文学从2018年1月27日每周六在加拿大多伦多《大中报》读书栏目发表,至2020年7月11日已发12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