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鹿县基督教会简介
搜集整理:薛春孝
涿鹿县政协委员、基督教牧师张永魁自述:
我今年七十六岁,是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廿六日,加入涿鹿县基督教会时。那时,我年龄小,有点文化,就让我学圣经、学讲道、学布道,培养传教,每月七块现大洋的薪金。
一九三一年八月,又经山西省洪洞道学院深造(专为河南、河北、陕西、察哈尔、绥远等省培养传道员、牧师、学期二年),于一九三三年五月毕业后,回涿鹿县教会,任传道员(月薪银元十二块。妻子五块,小孩每人一块,发至三孩。四孩以后不发),与外国人恩固廉(女)教师、武得胜牧师一同宣传福音和拜访教友,后又升为牧师,做家庭聚会礼拜。因此我对涿鹿县基督教的历史发展情况有所了解。现将我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的一些情况叙述如下:
涿鹿县基督会的起源一九一五年的阳春三月,挪威国基督教协力工会总会,派遣恩固廉(女)教师来中国传教。她到涿鹿县城东关南十字街,有陈老六等人协助,租用民房开办了基督教会,宣传耶稣救人的福音,卖福音书、散发传单。
那时,中国人对外国传道士有怀疑,再加上基督教的十戒:不上香、不上供、不信风水、不拜假神(除上帝外,不可有别的神)、不信算卦、不信神汉和巫婆等,与我们中国人信仰的道教、佛教相反。因而基督教发展较慢。
涿鹿县基督教的发展两年后一一九一七年,基督教会在涿鹿县城里买到仓南街杨冠甲和阎伟两家的三十多间房的地基上,盖起了容纳三百人的礼堂。
一九二四年又盖起了上下六间的二层楼房,供外国人住。并且,前后在三官庙巷和桥南街设立分堂,每星期二、五下午七至九点钟布道;布道就是向教外群众用通俗的语言宣传圣经。宣传耶稣救人的道理。并且趁涿鹿城的集日人多,在中午十二点至二点向赶集的人讲道。还在一九三三年至一九四0年组成三人布道组先后到了三十多个农村搭账蓬住宿,向农民传教。
同时,外国的医生、护士给群众治病不收费,扩大教会的影响。这样,信教的人逐渐增多。登记人数达二千多人,领洗的信徒三百多人。
这时,涿鹿县基督教会有中国籍的牧师:武得胜、武文芋(原张家口市威力工会牧师)、王权(原蔚县神召会的牧师)、张永魁;传道员:方本固、石子敏、司延庆、康绍曾、石右民、石印廉(女)、王坤义(女)、王恩香(女)、张撒拉(女);卖福音书的柳存金、王佃章等并代散发传单;还由周静斋开设福音诊疗所。在这一期间办教的经费都是由挪威基督教会提供。
涿鹿县基督教会的自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因受战争的影响,涿鹿县基督教会的资金终断。教会就组织家庭手工业,以纺毛线、织毛衣维持生活,从事义务传教。恩固廉教师在一九四八年六月回了挪威国。
解放后的一九五0年,宗教上层进步人士在宗教界发起了“三自(即:自立、自养、自传)爱国运动”,并号召全国基督教参加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涿鹿县教会拥有教友百余人热烈响应。
在一九六六年的“文革”期间,“造反派”们将涿鹿县基督教会财产全部查抄,计有房屋二十三间、礼拜堂一所、楼房一座(6间),大风琴一台、小风琴一台、讲桌一个、长椅七十六个、讲道用的书桌、地八仙桌、办公桌、沙发、地毯、饭桌、两格木柜、被褥、衣箱等由城镇居委会占有。我也被下放到农村,落户于下河村劳动了十三年,所有教友沙散。
一九八0年,落实了宗教政策,恢复了教友们(四十多人)的正常宗教生活。教会原有房屋、教堂、楼房和长背椅二十五个、单人椅两把、讲桌一个归还了教会,其它还无下落。
一九八一年,我省成立了河北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我被选为常委。相继,张家口地区也成立了张家口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我被选为付主任。同年,涿鹿县基督教会成立了教会小组,我担任主任、武锦章、苏桂枝、郭生长、孟永生为组员,管理教会事宜。
现在,涿鹿县基督教会活动有场所、礼拜有日期。在曹堡村的武锦章家中设聚会点,每礼拜为主日聚会。每年复活节和圣诞节到城里教会礼堂聚会礼拜。
一九八六年七月
双树村天主教的过去和现状
温德望
双树村位于涿鹿县东十五公里,“七七”事变前为怀来县所辖,事变后搞飞地整理时,划归涿鹿县辖管。
天主教传入双树村约有二百年的历史。据《保安教传》记载,最初信教者为温永年之祖父,而温永年之逝世距今将近八十年了。
双树天主教会原属北京教区管辖。北京教区原为外国教区,历任主教都是外国人。双树建立为常驻神父之本堂区也有近百年的历史。
当初,多为外国神父主持,到本世纪初改由国籍神父张步崃主持。张神父出生于河北省阳原县东城镇,曾两次任双树本堂神父近三十年之久,后因年老,在村中栽培果树,种植蔬菜,安度晚年,病逝于双树。现在双树的大教堂就是他第一次就任本堂神父后发起兴建的。
1925年宣化从北京教区划分为国籍主教区,管理原口北道十县教务。梵蒂冈教廷委任北京赵怀义神父为宣化教区首任主教,双树即隶属于宣化教区,并升格为总堂区,领导虸蚄口本堂区。以后,随着教务的发展与需要,西二堡、苏家房、兑臼沟先后建为本堂区,所派堂驻神父,都由双树总堂区领导。
双树最初之教堂住宅瓦房五间(包括街门道一间),位于现在教堂的街南对过,现已拆除。后又在今教堂东面建有可特式单锺楼尖教堂一座(现拆除),可容五百余人。张步崃继任后,已感不敷应用,由他发丐倡议,筹建现在之大教堂。本村教友积极响应,慷慨捐献,不靠外资外援。由张步崃神父聘请法国工程师绘制兰图,积极备料。大理石从新保安北水口山自行开采,雕琢磨光;红松从南山采购;砖瓦自行筑窑烧制,于1918年奠基兴建。
全村教徒齐心协力奋战三年多,巍峨之哥特武大教堂落成。大堂建筑面积为800平方米,钟楼高30米,堂内可容1,500余人。
堂内弥撒间的全部地面、三座祭台、圣体栏杆、堂内十二根石柱以及十字甬道、窗框大部都用磨光之大理石筑成,可防水火。
教堂内奇峰为木制拱型,墙壁花色图案高雅大方,内外结构配合得当,光线充足,至今仍不物其建筑价值。
大堂建成后,大约在1924年由教延驻中国代表刚恒毅总主教亲临双树教礼祝圣。据先人口传,连同神父住楼等,当时共耗资银币五万元。此款当时在农村确属惊人数字,而且完全由本村教民志愿捐献。张步崃神父也节衣缩食,将历年积蓄扫数献出。分文没有接受教区及外国教会的协助。当时,在我国确是空前的创举,连外国人也为之咋舌,一洗过云帝国主义者讥笑中国教友贫穷,兴办教会事业必须向外国人伸手求援的奇耻大辱,给我们中国教友争了气,雪了耻。
我们的教堂建筑雄伟,选材质高,工程精细,在国内亦不多见,因此蜚声国内外。解放前中外神职界人士来村参观者大有人在,并称赞不已。天
主教自传入双树以来,在一些男女青年中自愿献身于教会事业者经过相当时期的培养,先后曾培养神父14位、无品修士1位、修女8偿还、本世纪二十年代后期至“七七”事变止,双树天主教会曾有过“公教进行会”与“公教青年会”的组织。宗旨是团结教友,促进传教工作,开展文体活动与各种社会事业。
李德秀任青年会会长期间,以石印创办过《抱有月刊》,继而又改名为《景教月刊》,并承我国著名教育家上海马相伯老先生题过刊面。后因人手不多,稿件印刷困难,又改为《景星》秀刊,在北京用铅印出版,由在北京上学之大中学生编辑,后停刊。青年人在村内搞过网球、乒乓球活动;组织回家度假的学生表演话剧舞蹈等文娱节目。还办有图书室供会员阅览。
在双树教会历任的本堂神父中,以张步崃在职时间最长,第一次为二十五年,功绩显著。此人生活俭朴,廉洁万岁,严于律已,宽以待人;不仅热心教会工作,而且对教育与社会公益事业也耿耿于怀。曾创办了男女小学,鼓励教内男女儿童入学,支持优秀青年到城市大中学校深造,选送有志的青少年入修道院或男女修会,为教会培养后继人材。建立婴儿院、养老院等慈善机构,收养被弃婴儿或无人赡养的鳏寡老人。
当时的察哈尔省政府教育厅、给他挂了《斯为木铎》的匾额;民政厅的匾额是《清殷保赤》;怀来县政府的匾额是《见义勇为》,以嘉奖他的功勋。全村的教外同胞对大堂的落成表示祝贺,也赠送了《同沾圣恩》大铜匾额一方,铜对联一付,对联的文是:
“传圣教令人钦仰,建主堂壮彼观瞻”。可惜在“文革”时都被摘掉,不知去向。
1948年底,我村获得解放。次年解放军后方医院将教堂征用,宗教活动移至教徒家中举行。医院迁移后又改为粮库。1955年郭正宗与郭维彬两位神父先后被捕,宗教活动遂后中断。
十年洗劫期间,四人帮倒行逆施,教会遭受严重摧残。教堂之大小三座锺楼,以及堂顶四周作为天主教特有标志“十字架”横加折毁。三口进口铜钟,仅存1907年在巴黎定铸的一口;房屋围墙亦被拆除不少。堂内三座大理石祭台及三座木制雕花祭台,十二米长之大理石栏杆、木制刻花讲道台、神工阁等遭受彻底破坏。全部损失估计在二十万元以上。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村陆续落实宗教政策,从81年开始逐步恢复了宗教活动。活动场所先在民宅,后移修女院,但都是住宅用房,房院狭小,不能容纳现有教徒,若逢雨雪大风更影响正常宗教之活动。政府于1984年冬季为进一步落实宗教政策,将大堂归还双树天主教会。教徒欣喜异常,日夜施工修缮,仅二十余天,内部工程初步完成。于十二月八日“圣母无原罪”庆辰正式开堂启用,并举行了隆重的开堂庆典,恢复了宗教的正规化活动。
外部工程较大,经向政府申请拨给两万元修缮费。于86年春末开工修理,历经两月基本竣工。恢复了三座钟楼、补修了堂顶漏水,以水泥加固了堂外周围下部的腐蚀处与护基,设置了栏杆,修整了堂内全部地面,增加了通风设施。因受经费与技术力量的限制,虽未全部恢复旧观,但大致接近原貌。欠缺之处,留待继续努力,逐步完善。
修女院(又称若瑟院,因为是若瑟女修会的分院),是双树天主教会的组成部分,远在上世纪的末期就有了。过去经常人有两三位修女教会女学校的教师,并负责刺绣教堂的祭衣台布等工作。现在只有翟秀兰老修女一人,已年逾七旬,只能作些辅导工作,安度其晚年。
双树天主教会从本世纪初由国籍神父领导以来历任的本堂兼总堂及付本堂神父的顺序是:
本堂兼总堂张小崃、安钦明、吴光季、翟德风、郭正宗、李文森、侯本如;付本堂徐巴尔、王木铎、白世清、刘庆儒、邢子毅、马超骅、陈化育、刘怀慰、李蕴五、赵峒、郭维彬、钟志廉。双树村现有天主教徒315户,约1200人,占全村居民的四分之一。宗教活动走向正规化以后,曾一度停顿的领经班、唱经班、音乐会等也先后建立完善起来。教徒逐渐消除了“文革”时期遗留下来的思想顾虑与精神压力,走上了振兴中华,为“四化”建设贡献力量的康庄大道。
神长也经常结合教规教义进行法制教育,鼓励全体教徒爱国受教、作奉公守法的好公民、当恪遵教规虔诚敬主的好教友。还将组织教友在政府的号召支持下大搞付业生产,既要力求增加教徒的经济收入,也要促使地方教会早日实现自力更生的目的。
1986.9.20附注:旧日的口北道所辖十县是:宣化、怀来、涿鹿、延庆、龙关、赤城、蔚县、怀安、万全。
图一 双树村天主教堂外景此教堂由法国人设计,当地人施工,为“哥特式”教堂。“哥特式”与“罗马式”不同于顶部之差。“哥特式”主要是教堂脊楞突起,角楼尖尖,四周镶有大理石顶板的防震抗震的递波加固顶柱。(“罗马式”是拱顶园楼。)左面二个角楼内高悬铜钟,中角楼顶上是“金鸡独立”的风向标。
双树村天主教堂内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了党的宗教政策,恢复了教友们的正常宗教生活。内部油画一新,大理石擎柱油光锃亮,棍管灯,吊花灯,闪光灯装点了哥特式的教堂。当你进去,就会感到,清洁,醒目,华丽大方,具有教会圣地的特色。圣台上坐着天主偶像,花灯高悬,圣台前用画布覆盖着唱经时乐队用的一台电子琴,一台脚踏风琴,地上放着教友们礼拜时跪拜用的部分垫子。后面是个大门,沙扇隔开内外,即通风有透光,门上装着满玻璃的配光窗,两壁高处是葵花式通风透光花窗,加之四壁之窗,堂内光线特好,照印着大理擎柱,大理石的甬道泛着光亮。
涿鹿县黄土港村天主教堂始末一九四八年,黄土港村与相距一华里的石家房村合并,扔称黄土港村,该村一百余户,五百余人,皆信仰天主教,于清朝康熙年间1685年,天主教传入黄土港村,清光绪年1900年,黄土港村建起天主教堂五间,住房四间,共九间。文革期间,教堂被拆毁。
1900年,石家房村所建教堂,保存至今。黄土港村原无驻堂神父,隶属双树村驻堂的下会点,解放后,先后曾有翟得风,司保禄,候鸿均等神父暂住,其中候鸿均神父驻堂最久,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八日,由双树村本堂神父李文森接任至今。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宗教政策得到落实,宗教生活相继恢复,一九八0年春,黄土港村教堂重新开放。是我县也是我地区开放最早的教堂。但堂(原石家房教堂)小人多,不能满足教友生活需要,拟予扩建。经申请主管部门批准,于一九八四年五月一日契土动工重建教堂。参加建造教堂的均为教民,所需劳力全是义务工,教堂于十二月落成。此堂顶六六米、跨度九米,长十五米,建筑面积一百四十平方米,其模式为哥特式。堂内设有音乐楼,可容纳近百人。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庆祝开堂,付于使用。建造黄土港教堂,原估计造价需三至四元。因工程中所需砂石、木料、白灰、水泥以及运输、人工等皆为教民捐献,实际只用教友自筹款一万余元。这些教友多为本地区、本县、本村人。一九八六年八月八日
注:作者李文森曾为建教堂捐款1000元。图四 黄土港天主教堂外景
(一)一九八四年黄土港村的天主教教友们自发地筹款筹物,出劳力,新建了这个天主教礼拜堂。虽然工艺较粗,但也别具一格。尖尖角楼高竖、十字架比比皆是,这是教堂的正门与西侧外景。图五黄土港村天主教堂外景
(二) (李文森供稿)图六 黄土港天主教堂内景堂顶为水泥钢梁结构,高悬着日光灯管,四壁敞开着玻璃纱窗。壁顶部顷悬着十字架的镜框里,展现着耶稣的经历图片;门头上是二层楼台,台边镶着护栏,栏后摆着桌凳,是教友们唱经时乐队伴奏的地方。
图七黄土港村天主教堂圣台杨家坪苦修会散记侯本如 钟志廉杨家坪原名杨家沟。位于河北省涿鹿县南山中,距县城约一百本十华里。从前交通非常闭塞,皆是羊肠小道,常用的交通工具多为驴骡籍以代步上山下涧,只有慢步跋涉。古人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句,正好是杨家坪交通闭塞的描述。但是,每当阳春四月,来到杨家坪,远看:峰峦叠翠,林木葱郁,山青水秀,五光十色;近瞧:蝶飞凤舞,万紫千红,百花争艳,百鸟争鸣的一片迷人景色。大有“如临玉佛仙境,似入世外桃源”的感觉,使你数日奔波跋涉的辛劳,顿时消失殆尽。
一八八三年,也正是春光明媚的季节,杨家坪菲修会第一位奠基人法国苦修会圣母七泉修院的锁爱福神甫(应北京教区主教的邀请到了中国),他带领几位同道来到杨家沟,被这美景如画的风光所吸引,就确定它为中国第一座苦修院的会址。会址选定了。修士、神甫们不怕艰险,不辞辛劳,同当地民工们夜以继日的劳动,在杨家沟建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正规修院。
杨家沟也改名为杨家坪。它的全称是:“杨家坪苦修会圣母神慰院”。会院教务步入正轨,要求入会的接踵而至。苦修会祈祷、劳作、攻读为苦修会的宗旨,辅助传教为目的。修士们每天度着默默无闻,缄口不语的生活。除祈祷外,就是学习攻读和垦荒劳动。几十年的苦心经营,把大小荒坡沟岭,垦出了层层梯田。培植大扁杏树,嫁接各种梨树、苹果、香果、葡萄、蜜桃、核头等果树。
截止会院五十金庆那年(一九三三年),杨家坪共种植大扁杏树两万株,各种果木树数千株,杏仁,核头远销国外。养荷兰黑白花奶牛百余头,瑞士高产奶羊百余只,奶制品、黄油奶饼行销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繁养意大利蜜蜂百余箱,每年产纯蜜数千斤外销。
以上几项收入,不仅满足了全院修士神甫们的生活需要,而且还扶助了远近部分农民的生活。每年除从山外购进小米杂谷百余石周济贫民及医治疾病外,还传授培植果木葡萄等技术。
另外,为了蔬菜自给,修士神父们劈山引水,开渠二千余米。除进行园田灌溉外,还设计喷泉,美化环境。并设计安装了水磨机,利用水力磨制各类面粉。成功地试种了小麦,引进了旱稻。
一九三三年六月是杨家坪苦修会建院五十金庆,清静的宅外,围筑有方园四一一五里长的石砖院墙,随高就低,依山傍水颇为壮观,菜园、葡萄园都设在围墙内。
第一道院内有圣堂一座,能容纳五百至六百人。附近孔涧、王家沟、范家坡、李家堡、胡家沟的教友都来过占礼和主日,参与弥撒圣祭就在此堂,还有为他们设置的教会要理学校,他们可以自愿参加学习或旁听。
第二道院有医务室,疗养病房、喷泉、花池、菜圃,还有疗养病人用的洗澡间,该院环境静而美,适于病人休养。
第三道院是神甫修士的正式会院。有教堂一座、大礼堂一座、宿舍楼一幢,餐厅、图书室、阅览室一一俱全。初学修士单有一处院落,紧靠神甫修士院,宿舍、图书室应有尽有。大堂左侧是神甫修士基地,高松苍柏,奇花异卉,别具一番情趣,再北院就是神甫修士们的工作间,秩序井然。
远离杨家枰会院三里外的萝坡岭山下北沟,有一所本道中学,为苦修会培养出十多位神甫和许多修士。
杨家坪苦修会的大堂是由比利时籍霍神甫绘图设计施工的,造型是“哥特式”,杨家坪大堂的长度和宽度都比双树的教堂大。内分神甫修士两部,中间和后面各有一座音乐楼,神甫修士座位外面除有引道外,尚有八个祭台间,两边共计十六座祭台,中间音乐楼下又有两座小祭台,每日清晨神甫们一起在这里做弥撒。那时,杨家坪苦修会已是国内外有名胜地。每年前来瞻仰、休假、避暑的中外人士络绎不绝。
一九三八年春,八路军北上抗日。当时,宣涿怀联合县县长王巍和军分区领导,经常向苦修会宣传抗日统一战线政策。争取苦修会一致抗日。王巍县长亲自给杨家坪苦修会院赠送了木制匾一块,上书“扶然济困”四个大字,以示鼓励。因此,在八年抗战期间,会院修士、神甫们对人民子弟兵伤病员的医护照顾无微不至。整个房间能腾的就腾出来,为伤病员养病。并多次想方设法突破日军的封锁从北京购置药品和医疗器械等,支援抗日战争,为此曾受到当时平西军分区政委刘道生的表扬。
杨家坪苦修会自一八八三年成立到一九四七年,共经历了六十四个寒暑。前后共有六任院长即“锁爱福(1883—1890年)、樊伯纳(1890—1903年)、魏亚伯(1903—1922年)、汪芦道(1992—1941年)、巴勇仁(1941—1946年)以上五位都是法国人。巴勇仁于一九四六年返回法国。其他四位都逝于杨家坪。巴勇仁回国后,大家推选了上海人徐守敏神甫为院长,逝于一九四七年。
一九三三年杨家坪建院五十周年时共有神父修士一百三十名,本道中学备修三十名。之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对解放区实行封锁,出现不能收人入会,土特产品不能外销,粮食又不能自给,本道中学主动解散。到一九四七年,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神甫修士也随我地方政府转移到涞水县的深山中,苦修会址被焚。所有人员就此解散。
一九八六年八月二十二日注:本文作者侯本如14岁(1928年)进入杨家坪苦修会的本道学校读书。1944年他就地晋升为神甫后,教书并兼任杨家坪苦修会的会计。钟志廉12岁(1933年)进入杨家坪苦修会的本道学校读书。
1947年与侯本如等人一起离开了杨家坪苦修会。现在:他二人任涿鹿县双树村天主教本堂神甫。图八 杨家坪苦修会全景(侯本如供稿)国民党军进攻杨家坪火烧神慰院国这党军队阴谋制造第二次崇礼事件,纵火焚毁杨家坪神慰院。
国民党军队于四七年八月二十五日集结三十一师、十七师之一部及其它部队约两师之众,由涿鹿、桃花、矾山分三路向我革命根据地杨家坪地区进攻,敌于二十九日进至孔涧村(距杨家坪八里),即以炮火轰击杨家坪,七十六名神甫、修士们在民主政府保护下安全转移了,国民党军当夜派遣武装便衣特务纵火焚烧具有四十余年历史的杨家坪神慰院(又称苦修院),经我作战部队奋勇扑救,当时仅烧毁房屋五间。国民党军阴谋未逞,野心不死,又于三十一日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再次进攻杨家坪。天明时,进入该院到处挖掘地下财物,将该院所有财物抢劫一空,继又纵火焚烧了周围五十亩二百多间洋房及巍峨矗立的大礼拜堂,烟焰冲天数十里外可见。
该院与正定之神慰院是中国仅有的两个神慰院,该院共有中外神甫、修士一百余人,八路军自抗战时期到达该地,根据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加以保护,而国民党军则效法希特勒焚烧国会之故伎,将杨家坪慰院烧毁,阴谋煽动中国与世界宗教界人士对中共之反感,制造对中共的无耻污蔑宣传。国民党军的这种技俩,明眼人一看自知,招然若揭。
该院被烧的第四天,记者注视毁灭情形,巨火虽已熄灭,废墟上仍在冒烟,椽木不停作响,一片凄惨情景,不禁使人长叹,教堂、大厅、走廊、书库等二百余间洋房皆成瓦砾,五十亩庄园化成焦土。东阶台上尚存的几间完整房屋,经访问方知是我民兵埋设地雷保护下来的。
——根据一九四七年九月六日和二十四日《察哈尔日报》摘编
神慰院神甫修士控诉摧残宗教的罪行
一九四七年八月下旬,国民党进攻涿鹿县南山,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所不为。三十一日突至我杨家坪,竟将杨家坪天主教堂圣地神慰院纵火焚烧。该院神甫、修士在我民主攻府保护下安全转移,当这一不幸消息传到神甫、修士们当中之后,众表异常愤恨,国民党军队撤退后,当时遂乃委托畏碧修士任秉章、安玉明、刘宝华三人前往杨家坪视察实况,并于九月十七日早饭后,神甫、修士六十余人集聚在一起,听取视察杨家坪被烧情况的报告。
任秉章除把火烧情况详细报告外,还说,以前有人说“国民党好,保护信教自由”我也曾盼望中央军来保护我们。没想到这次他们来把我们教堂烧的这么残。以前巴院长还向我们说“杀教民、烧教堂的是共产党。”而今天的事实恰恰相反,杀教民、烧教堂的正是国民党军,而拯救我们,保护我们的才是共产党。
安玉明说“我们这次到杨家坪看到那种情景,回想起我过去相信中央军会保护我们的想法是错误的,国民党军这次来不只是烧了我们房子而是反宗教”。
刘宝华说“大家托我到杨家坪我很高兴,当我看到那种凄惨情景不禁泪如珠下。回想起抗战时期,野蛮的日本鬼子到处烧杀,国民党军烧杨家坪比日本鬼子更野蛮,我们要向全中国、全世界的教民和人民控诉国民党军烧毁杨家坪的罪行”。接连六十多名神甫和修士纷纷开始控诉。
一位神甫说“国民党军烧杨家坪不是简单的事,他们是想把这个罪名加在共产党身上,以煽起教民与共产党的对立与国际纠纷,这是不可能的。最后决定罪行控诉书,向全中国及全世界的教民与非教民控诉其罪行。六十四名神甫、修士全体同意署名,并一一按了指纹。并希望全中国、全世界每位教胞,各位人士、修士、司译们,从这个事实上认清国民党反动派的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假,破坏宗教信仰自由、烧教堂是真。
——根据一九四七年九月六日和二十四日《察哈尔日报》摘编
天主教的由来在公元前1003年,达味领导以色列12支派在耶路撒冷建立了统一的北以-南犹联邦王国。统一的联邦王国只经历了短暂的辉煌后,很快就分裂和没落了。前722年,北以被亚述王撒尔贡所消灭。在前598年和公元前587年,南犹大分别有3023名高阶层的犹大人、800多中阶层的犹大人被放逐于巴比伦。前587年南犹大被巴比伦王拿步高二世所消灭。以色列人世代居住的巴勒斯坦地区沦为先后兴起的波斯帝国,埃及帝国,希腊帝国,罗马帝国的殖民地。
罗马帝国在耶稣逝世后的宗徒时代,即是公元70年-72年的犹太战争,消灭了以色列。从此,以色列人被分散到世界各地,直到1948年才建立以色列国。
犹太人历经长时期的帝国的殖民生活,日日夜夜地期待天主向他们所许诺的拯救者“默西亚”来救他们脱离压迫者的手。
大约在公元前8年至2年间,默西亚拣选了犹太少女--玛利亚做自己的母亲,诞生在犹太-巴勒斯坦的土地上:耶路撒冷南端的伯利恒。他的妈妈用襁褓裹着他,把他放在马厩(也称马槽)里,有天使在欢唱:“天主受享光荣于高天,主爱的人在世享平安(路二1-20)。”他在接受贤士们(是外邦人)朝拜以后,他的母亲带着他逃往埃及,并住在那里,直到迫害他的黑落德王死后,才从埃及回来(玛二7-22)。
他的名字叫耶稣。在他十二岁的时候,曾在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中心的圣城耶路撒冷圣殿聆听经师讲经,并向他们询问(路二39-46)。他在加里肋亚省的纳匝肋小镇中隐居长大,直到30岁左右(路三23)才离开此地,前往加里肋亚宣讲天国的喜讯(谷一14-15)。因此,他被称为加里肋亚人与纳匝肋人(玛二23)。
这个纳匝肋人耶稣在约旦河里,接受若翰的洗礼(谷一5)之后,开始他的福音传扬:“时期已满,天国临近了,你们悔改,信从福音吧(谷一14-15)。”他本是元始和终末(默二十二13),过去和现在,时间和历史,光荣和权能属于他;但他来到人间,属于自己的领域,自己的子民却没有接纳他;他受尽世人的奇耻大辱与痛苦之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其时,大约三十三岁。
他死后第三天,应验了自己所说的话:第三天必要从死者中复活起来(谷十六1-20)。这些见证,他所召唤的门徒都一一记在心中,一代一代地传下来,已有二千年了。
耶稣三十岁离开隐居的纳匝肋来到约旦河,公开宣讲天主的国与他的福音,众多人开始接受他的宣讲,并跟随他,度福音生活。他从中拣选了十二人作宗徒。他从死者中复活之后,便祝圣(按立)伯多禄为教会的磐石:“约纳的儿子西满,你要叫伯多禄——磐石,在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会,阴间的势力决不能胜过他(玛十六13-19)”,明确宣布建立教会。
以伯多禄为元首的宗徒在共融牧养下,跟随主的人渐渐形成了一个可见的小团体。这个小团体就是日后发展成为普世教会的至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罗马天主教会。这是一个永远不可、也没有人能否认的历史事实。
教会本着耶稣基督的训导福传天下,把天主的爱通传给世人,努力圣化人灵,福利社会,保全基督全部的宝训。教会从来没有改变、加添或删减天主亲自颁布的十诫和亲定的七件圣事。
基督新教是在1517年从罗马天主教分离出去的教会 16世纪初叶,欧洲的大小国家多达四百多个,其政治异常复杂,宗教生活也相当低落。 当时,罗马的圣伯多禄大殿兴建之中,费用浩大,一时不能筹措。教宗良十世派人到各处募捐,对踊跃捐赠者,颁赐若干大赦。颁赐大赦并非不合法,但担任劝募的人,或有过分重视金钱之嫌,因而招致许多人的反感。
在1511年,德国天主教奥斯定修会的马丁路德神父前往罗马,目睹教廷的生活奢侈,遂萌生改革教会的决心,不过,他并没有“另起炉灶”的企图。实因后来的大赦事件,造成了他改革教会的导火线。
1517年10月31日,他在德国威丁堡教堂张贴95条,发表了自己的信仰主张,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浪潮。不幸的是,这种浪潮愈演愈烈,进而涉及教会的基本信条。教宗无法说服他,就在1520年6月15曰颁布诏谕,限他在60天内撤消争议,否则,将其开除教籍。路德当众将诏谕焚毁,以表示愤慨。在1521年1月3曰,教宗剥夺了他的教籍。从此,新诞生的基督新教从天主教分裂出去,直到现在仍没有达到共融合一。
天主教与基督教的区别在于:在世界范围内,天主教、东正教、新教被统称为基督教,都以“圣经”为经典。
天主教以自己的“普世性”,自称公教,信徒称其所信之神为“天主”。天主教以梵蒂冈教廷为自己的组织中心,以教皇为最高领导,实行“圣统制”和“教阶制”。
天主教的《圣经》有73卷,其中《旧约》46卷,《新约》27卷。天主教堂中一般有圣母、耶稣、圣徒等塑像。天主教教职人员均为男性。主教、神甫、修士、修女,必须独身。
天主教不主张信徒离婚。天主教主要节日有复活节、圣诞节、圣神降临节、圣母升天节等四大瞻礼。教徒在天主教节日和星期日到教堂望弥撒。 在中国,基督教则专指“新教”,又称为“福音教”或“耶稣教”。
基督教不接受教皇的领导权,没有自己的权力中心,废除了天主教的教阶制,认为教徒无需神职人员即可与神直接交通。
基督教《圣经》只有66卷,《旧约》中有7卷未收入。基督教堂中一般没有塑像,只挂一个十字架。基督教的教职人员是主教、牧师、长老、传道员。有男性,也有女性,可以结婚,基督教不主张信徒离婚。基督教主要节日有复活节和圣诞节。
基督教节日和星期日信徒到教堂做礼拜。基督教的由来基督教的产生与发展 基督教起源于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中。在公元3年,住在该地的犹太人为罗马所征服。在罗马人的残酷压迫下,
犹太人曾于公元66-132年多次发动起义,失败后遭到更残酷的镇压。由于起义的失败,被压迫的群众感到无能为力,他们把希望寄托于宗教,期待出现一个救世主,使天国降临地上,来拯救人们的苦难。这反应了他们在现实的斗争生活中的失望,转而在精神方面从宗教中寻求出路,以摆脱其绝望的处境。
据有关历史材料,在公元前后,在小亚细亚各地犹太下层居民中出现一种流传"救世主"将要来临的秘密教派。基督教实际上是从这种教派演变来的。 最早的教徒多是奴隶、被释奴隶和贫苦人民。他们在城市中建立起小规模的组织,以十字架为标志,实行财产共有。以后这些小组织联合而成教会。
开始,因其反对罗马统治,而受镇压。后来,由于社会中、上层人士参加了基督教,宣扬寄希望于来世,鼓励对国家忠诚,对主人恭顺。因此,在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了"米兰敕令"给基督教会以合法地位。
到公元380年,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国教。借助于国教的地位,于是基督教教堂、教徒遍布于罗马帝国所辖的各个地方。基督教也就成为剥削阶级的统治工具。当时把罗马、君士坦丁、亚历山大里亚、安提阿、耶路撒冷等5个教会置于突出地位。
(2)罗马帝国以后基督教的发展与分裂。在基督教内部,从三四世纪开始,逐渐形成东(君士坦丁堡)西 (罗马)两个中心。 东正教会在拜占庭皇帝时期是国教,直接受皇帝领导。皇帝可以任免教会大主教,召开主教会议,批准宗教会议决定,解释教义。
1453年,拜占庭帝国遭到奥斯曼土耳其人进攻而覆灭。西亚、北非和巴尔干半岛等地都成为奥斯曼帝国的版图。由于奥斯曼帝国信奉伊斯兰教,该地区内东正教受到很大削弱。莫斯科大公乘机使俄罗斯正教会脱离君士坦丁堡大主教控制,形成独立教会,俄罗斯正教会,并自命为东正教会首脑。沙皇彼得一世对教会改革,使教会在世俗官吏领导下成为国家一部分。这是拜占庭政教集中制的传统的继续在俄罗斯的具体体现。
俄罗斯正教会在1917年十月革命后,由于国家颁布教会与国家分离的法令,国教体制告终。现信奉东正教的信徒约有1亿人,其地理分布除前苏联外,主要在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前南斯拉夫和芬兰等国。 西罗马帝国由于蛮族的攻击,摇摇欲堕,皇帝瓦兰尼安奴斯三世,企图利用基督教来挽救帝国灭亡,于455年应罗马主教利奥一世请求,授予统治西罗马教会权力,强迫西部主教服从。罗马教会主教则成为罗马教皇。此举遭到东部地区的反对。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教皇已不受当时各小国世俗领导人管辖。在成立教皇国后,教皇同时又是世俗国君。但东罗马帝国当时仍独立存在,故教会仍依附于皇帝。双方矛盾逐渐激化,从相互指责为异端,到1054年相互逐出教门,因而断绝一切往来,各自独立成为两大教派。
16世纪西部教会内部发生宗教改革运动,并陆续分化出一些新教派,称为"新教"。如北欧各国的路德派,法国、瑞士和苏格兰的加尔文派,英国的圣公会(国教会)等。这样,基督教便分裂为三个教派:即罗马教皇所控制的罗马教会,称为天主教;改革后的基督教,称为新教或耶稣教(Romance);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希腊正教会,或称东正教会。
天主教后来由于西班牙与葡萄牙人的殖民统治活动而传遍世界许多地区。其主要分布地区,在欧洲有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国、比利时、奥地利、波兰;拉丁美洲各国与北美洲加拿大的魁北克省;亚洲有菲律宾;非洲有加蓬、布隆迪等。全世界的信徒大约有6亿,在世界各宗教人数中居首位。
信奉新教的在欧洲有丹麦、瑞典、挪威、芬兰、荷兰、英国和德国。由于英国在海外殖民关系又传播到美国、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据统计,现有教徒约3.5亿。
新教同天主教和东正教的不同在于,教派众多而无统一与严格的组织。其主要教派有信义会、长老会、圣公会、公理会和卫理会等。 主要宗教仪式有 洗礼、告解、圣体和婚配等。 洗礼是一种入教仪式。可以由主礼者给受礼者额上倾注少量的水,或将受礼者全身浸入水池片刻。据认为这是耶稣立定的圣事,可赦免入教者的"原罪"。告解是教徒将所犯的罪过向神甫告明,并表示忏悔,请求"上帝赦免"。圣体是祝圣的面饼。在做弥撒时,主礼人先领"圣体"和"圣血"(葡萄酒),然后让信徒领圣体。教义称这是代表耶稣的身体和血,为众人免罪而舍弃和流出的。婚配指教徒在教堂举行结婚仪式,由神甫主持,在问讯双方,经肯定回答之后向双方祝福正式成婚。
基督教的节日主要有 圣诞节,复活节、圣灵降临节等。 圣诞节是纪念所谓耶稣基督诞生,教会规定为每年的12月25日。东正教因历法不同,其12月25日相当于公历1月6或7日。
复活节是纪念所谓耶稣被钉死于十字架后的"复活"的节日,规定为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圣灵降临节是指所谓"复活"后第40日耶稣"升天",第50日差遣"圣灵"降灵;门徒领受圣灵后开始传教。故规定复活节后第50日为圣灵降临节
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几个时期
基督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东汉,以前都以为基督教传入中国是在唐朝,日前,徐州惊现汉铜镜上有基督教福音,此发现填补了基督教传入中国有文字记载的空白。
据专家介绍,关于基督教何时传入中国,有不少说法,但一直缺少可靠的证据。只有在西安发现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载了唐太宗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史实。有关基督教东汉时期传入的说法,近几年来有相关资料报道,但由于缺少历史文字记载,一直处在考证阶段。马焕跞先生说,根据铜镜的型制、纹饰及铭文内容等因素综合分析,认为此镜的制作年代应为东汉后期,下限不应晚出曹魏,也就是公元200-300年间。
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基督教又传入中国,但当时传入中国的是当年一度被认为是异端的聂斯托利派(中国称景教,现称“东方亚述教会”)。
元朝时基督教(景教和罗马公教)又再次传入中国,称为“也利可温”(蒙古语“有福缘的人”),元朝灭亡后又中断了。
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天主教耶稣会派来利玛窦,他被允许在广东肇庆定居并传教,曾一度成功地使天主教在中国得以立足。
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东正教开始在中国传播。1807年,新教派遣马礼逊来华传教,新教也开始在中国传播。天主教的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罗马教廷站在与新生人民政权对立的错误立场上,煽动中国教徒反对共产党、反对社会主义新中国,并一再发布“通谕”和“命令”,禁止中国神职人员和教徒群众与人民政府合作,不准中国教徒参加人民政府支持的任何组织及其活动,妄图颠覆新生的人民政权。这些行径激起了广大爱国神职人员和教徒群众的极大愤慨和有力抵制。
1950年11月30日,四川省广元县王良佐神父和500多名教徒率先发表了《自立革新宣言》,主张中国天主教“与帝国主义割断各方面的关系”,“建立自治、自养、自传的新教会”。三自革新主张,在全国天主教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得到天主教界人士的广泛响应,中国天主教反帝爱国运动迅速扩展到全国各地。
1957年6月—8月,中国天主教友第一次代表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决定成立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并通过了割断政治上、经济上和罗马教廷的关系,实行独立自主、自办教会方针的决议。这标志着中国天主教会从此走上独立自主自办教会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落实,中国天主教在独立自主自办教会方针的指引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呈现出勃勃生机。
时至今日,中国天主教有97个教区,有近70位主教,1700余位神甫,3000余位修女。其中改革开放以来培养、祝圣的年轻神甫就有1500余位;有近1500万教友;开放大小教堂、会所近5600座,开办大小神哲学院36所,在院修生1900多人,有50所修女院,初学生1000多人。中国天主教每年约有10万人领洗。
搜集整理:薛春孝
简介:薛春孝,男,河北省涿鹿城关镇人,涿鹿县印刷厂原厂长,文化学者,工程师。张家口京畿民间文化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历史研究会员,先后发表出版有《记忆中的涿鹿古城》《解放前涿鹿工商业概况》《闪宅旧事》《现在教育的奠基人王氏家族》《细说桑干河》《千年古县的诉说》等。非凡中国艺术社团特邀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