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
文/佛子
一,古典诗歌为什么强调情景交融
中华古典诗词的核心是:景语+事语+情语。所谓情景交融是也。景语,事语,围绕情语铺陈,并且产生情语。
诗的本质是抒情,抒情是诗的职能。诗就是有感而发,情是根,语言是禾苗,根壮苗好,苗好根壮,互相促进。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最后写景,叙事而表情达意。
读者读后应当是诗的味道浓厚,不能是文字味道浓厚。
二,绝句的起、承、转、合
绝句的起、承、转、合中,转句是全诗的最着力之处,是支点,转得好,就能翻出新意,撬动地球,诗的神韵自出,境界自出。
元杨载说:“绝句大抵起句固难,然不过起句平直叙述为佳,承句从容承之为是;至于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句转变得好,则第四句之合为顺流之舟”。转在整个绝句中,起到了支点的作用。
例如《蚕妇》:
第一句,“昨日入城市”。起句不写作者自己是养蚕人,只写了入城市。起句不足为奇。正是这平平常常的犹如低地的起句,反衬出后面的奇峰突兀。
第二句,“归来泪满巾”。承句突兀,“归来泪满巾”,引起人们的好奇之心和强烈的探求欲望。
第三句,“遍身罗绮者”。这个转既突兀又自然而有力,虽然躲避回答为什么会泪满巾,却为回答承句,同时也为合句做好了最好的准备,使承句有了着落,使“合”句来得势所必然。正是最好的回答“归来泪满巾”。
第四句,“不是养蚕人”。轻松结尾,余音绕耳,深思不绝。
真正养蚕的人穿不到罗绮,不养蚕的人全身罗绮。社会的不公平豁然纸面。穷困人的悲伤痛苦跃出纸面。立意和主题思想很自然地就表现出来了。具有了很强的思想感染力和社会感染力。


作者简介

王秀峰,字:佛子。金榜头条认证主编。大学中文系毕业,高级教师。坚持写诗四十多年,出版诗集一部。有诗作一万多首,诗的题材、体裁多样、数量庞大。继承古典优良传统、富于开拓创新。
著有《诗话》四十多万字,已经在梦之旅百家杂文文学网站发表。著有《中华诗歌简史》十三章,共计十多万字。
把《诗经》的三分之一优秀诗作进行了七言今译、把《楚辞》进行了七言,杂言今译。对大量外国优秀诗歌进行了七言翻译。有五千多首诗发表在报刊,微刊,保存在自己的朋友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