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家乡剧种的复兴
——张家口市365百姓故事汇宣讲稿
广木
大家好!我叫杨存山,笔名:广木,1954年生。本人生来命不强,落地家贫送人养,文革之中失了学,中学大门没有上,劳动六年当教师,自学成才圆梦想——曾在涿鹿县石门高寒贫困山区坚守教育阵地35年,离岗后又在涿鹿飞梭培训学校继续从事我钟情的教育工作。今天我要向大家讲的是退休后为了家乡剧种——涿鹿秧歌角的复兴而进行业余编剧的事。
那是2015年5月的一天,时任涿鹿县文广新局文化科科长的张振峰和涿鹿秧歌角研究会会长刘建新到学校找我,想让我为秧歌角编戏。说句心里话,自己进行业余文艺创作,本来就是武大郎放风筝——出手不高,虽然是省曲艺家协会会员,常有习作见诸报刊,但那都是曲艺节目,要说编戏那可是大姑娘坐轿——头一回。不答应吧,一个是老文友、一个是老同事,不好驳面子;答应吧,真有点赶鸭子上架的感觉。犹豫再三,既然全县找不出合适的编剧人选,那就试试吧!
我自己暗下决心,拿出当年废寝忘食由小学没毕业文化程度,硬凭自学取得中师学历的精神,编成功就算为家乡剧种的复兴做份贡献,不成功权当练笔罢了。于是,我翻阅了大量的涿鹿史料,得知秧歌角也叫布衫戏,是涿鹿桑干河一代独有的一个民间剧种。相传是元末明初从清宁堡村一家办喜事闹洞房开始的,流传于田间地头,后来搬上了舞台。初始和兴盛阶段的基本特征是涿鹿方言音韵和民歌体,清末民初出现了板腔体的戏曲音乐模式,后因山西梆子的介入而濒临绝迹。2012年县里开始挖掘抢救这一剧种时,只有极个别老人还能哼唱几句。据说当年曾有40多个剧目,但现在一个剧本也找不到了。
究竟编什么节目呢?我在查资料时发现了涿鹿“古八大景”之一的“桑干秋涨”,就是桑干河秋季发大水。那时候没有桥,人们过河全靠水手背着过,俗称“背河”。提起背河,一下子想起了当地愣大四背河的真实故事——背上大姑娘小媳妇,专往水深处走或者蹲下身子,吓得人家吱哇乱叫甚至尿了裤子,他便借机涨价。想到这些,一下子来了兴致,便以此为素材连夜构思剧情。按照文艺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要求,我把愣四因背小寡妇翠莲过河,故意蹲下身子借机涨价,吓得翠莲把给婆母买药的钱包被水冲走,愣四于心不忍,把自己背河的钱送给翠莲买药,最终二人结成良缘为主线,以《背河》为剧名,在担任编剧一周后便写了出来。大家都觉得还不错,我也有了信心。接着,根据现时有的年轻媳妇外出打工,傍了大款跟丈夫闹离婚的现象。以我姐儿媳在北京打工,听说我姐生病住院,专程回来看望为创作原型,创编了小戏《考验》。省文化厅孙厅长说:“作品反映基层小人物,说明了社会大问题,弘扬了正能量,是一部成功的小戏作品。”这个小戏2015年参加了省第10届戏曲文化节展演,2016年列入文化部戏曲剧本孵化计划。
《背河》和《考验》曾多次在我县城乡演出,很受观众好评。张家口晚报和张家口新闻网以《杨存山:创作秧歌角剧为乡亲送欢乐》和《涿鹿秧歌角:一个民间剧种的重生》为题作了专题报道。
这两部小戏的创编成功,给了我极大的精神鼓舞。自己不顾“三高”及糖尿病、眼底出血等疾病的困扰,经常抽时间下乡采风,废寝忘食进行创作,常常为想到个好的情节或唱词,半夜起来赶快记下来,因此失眠的事太多了……就这样,创编了以民族团结、孝敬老人、迎冬奥、扶贫、创城等为题材的小戏20多部、大戏3部。去年在国家一级编剧杜忠老师指导下,大型秧歌角剧《桑干孝歌》作为国庆70周年献礼剧目,由涿鹿新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演。今年防控疫情以来,又创编了秧歌角小戏《爱与害》《捐款》及曲艺作品20多部。
心血总算没有白费,涿鹿秧歌角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19年成了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这正是:本人一生干教育,晚年业余学编戏,歪打正着有效果,越编越觉有兴趣!
谢谢大家!
作者简介:广木,男,河北省涿鹿县人。本名杨存山。河北省曲艺家协会会员。张家口京畿民间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曲艺戏剧研究会主任。桑干河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出版多本作品集并获多种奖项。被河北省评为“河北好人”。非凡中国艺术社团特邀嘉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