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记忆
薛春孝
我出生于五十年代,成长于六十年代,弹指一挥间现在快七十岁了。儿时的生活情景时常浮现眼前,仿佛就像昨天的事情一样。
尽管那时刚解放,社会还很落后,物质也很匮乏,但依然无忧无虑,快乐幸福。想想我们那时的生活,看看现在的孩子们的生活感触万千。我想有必要将我们生活的情景,讲给孩子们,教他们热爱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感恩这个国家,感恩党和政府,实现中国梦,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富裕,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1 .生活篇
我出生在涿鹿镇东关前街申家巷的一个四合院中,这个四合院有三间正房,两间西房、两间东房,一小间南房,西南角是厕所,东南角是街门,约有二百平米。屋顶是白灰的。
那时民房大都是这种样子的,城里头基本都是砖瓦房,也有不少灰房,其次是土坯房,城里只有三幢楼房,这就是有名的东楼、西楼、南楼三个回民餐馆,到了六十年代交通局在南关盖了一幢小楼,现在成了老房子,已到拆迁范围了,不久就不存在了。
五、六十年代大部分的城墙还在,城里一条一条的街道,一个一个的胡同,一处一处的四合院,就是那时的市容市貌。那时候还没有自来水,各个胡同、大院内都有水井,水井大约四米深吧,有的安有辘轳,用辘轳绞水使用的是柳条编的水斗,有的直接用水桶提,那时候大多数人家用的是木制水桶,以后逐渐换上铁皮水桶。
每天一早一晚,大人们就担上水桶走向丼台挑水,这时胡同内热闹了起来,小孩们跟在大人后边,有的提着小水桶,纷纷走向井台,大人们边担水边聊天,孩子们嘻戏玩耍。家里没人的,就买水用,几分钱一担吧。
解放初期,县城内只有城里和主要街道才有电和路灯,象我们前街没有电杆,也就没有电,大约五七年县里开始在各个街道,栽电杆,接电线,五八年我家也按上电灯,全家人非常高兴,扔掉用了几十年的煤油灯。
五八年还有一件大事,上级给我县分配了两辆大拖拉机,从下花园开回来,走到东城河的沙石公路上,大人、小孩纷纷围来观看,这就叫拖拉机,因为以前是在书上、画上见过,后来这两辆拖拉机,分配到(保岱)麦田公社(五堡)果林公社各一辆。
那时没有冰箱,每到夏季,人们就把新鲜蔬菜放在地窖中,用时提上来,没有地窖的就把西红柿,黄瓜和水果放在水缸中,用于保鲜。
小时候夏季,哪有现在那么多冷饮,六几年以前,我们没有见过汽水。冰棍才二分一根,也没有这么多的品种。那时做冰棍的冰,是从河滩里买来的,加工成碎珠,灌于槽内,在滋上糖水一冻,就是冰棍了。别看几分钱,孩子们也买不起,给大人磨半天,才给几分钱。
夏季各种水果一上市,大人们买一点回去,按家人的多少一分,今年就完了,等到中秋节才可以多吃一些。冬季有条件的人家弄一些海棠,冻槟子,冻柿子吃,大部分人家一冬天都吃不上水果了。
深秋家家户户准备过冬的东西,孩子们在大孩子的带领下,去城外弄柴禾,玉米杆是六十年代以前最好取暖的材料,因为那时候家家户户烧热炕,尽管那时煤才十几块钱一吨,但大多数家还是用不起,只买上几单轮车,用以烧火盆,把煤点着放灶坑或院里放了大烟,放在炕上人们围着它取暖。到了六十年代后期,家家不用柴禾了,按上洋炉了。
秋天我大哥每年要把东西胡口弄满才够一大家冬天用。把烟筒安在炉子上往炕洞一插,炕也热了,炉上还能座开水,到了七十年代,人们拆了土炕,安上了土暖气。
大人们忙着买土豆,买萝卜,买大白菜,盐酸菜,这就是每年十一月到明年四月家里人的主要蔬菜,那像现在冬季什么都有,想吃啥吃啥。那时候执行供应制,每家有粮本,供应量大人25斤,上班的按工种再给几斤,粗粮细粮有不同的比例,小孩多的人家,小孩那点粮根本不够吃,人们就用细粮换成粗粮,用以填饱肚子,仅有一点细粮让老人和小孩吃。六三年困难时期人们吃糠咽菜,把树皮都吃了,粮食局还供应用花生皮磨的面。这样的日子,现在的人们经历不到了。
想吃肉,一大早我们就去排队有时买不上。过去的供应的东西多一点,像红糖、白糖必须拿副食本,买点心要粮票、买布要布票。不过那时候人人平等,我们排队买东西经常看到县长、书记家的人也一样排队,毫无一点特殊,现在想起来那时的领导真好,他们也住在大杂院里,没有一点和老百姓不一样的地方。
2.娱乐篇
我们小时候没有电视,没有手机更没有儿童乐园,从记事时候起,我们几个小孩就在一起玩摆家家,个人从家中拿上小玩具,组成一个家,你当爸,她当妈,那几个小点的当孩子。在大一点就是擦子,拿石头子放到手掌上,翻到手背上,放的一边,拿上一颗,用俩个手指去捏掉在地上的,拿完为止,女孩子玩布猴。
到六三年后,有的人家又有了收音机,到点我就去一起听,“嗒滴嗒,嗒嘀嗒,小喇叭开始广播了!”我们最爱听孙敬修爷爷讲的故事。晚上几个孩子开始在胡同玩藏咪咪。
开春了,大家一起到地里去,抓蝴蝶抓奔头(蚂蚱),在城河边上钓大篮(蜻蜓),抓住一个大篮用线栓住,捆在一根柳条上,转着圈来回游,不一会儿就有大篮上来抱在一起交配,我们就乘机一起抓住一对。
有时挖上黄泥在家里和上脱模,找来各式各样的古代人物,把泥填上去,再倒出来晾干,有的孩子还要染上颜色,互相交流。晚上就去街里玩,太晚了不敢回家,大孩子们在我脑后摸几下,说“大胆走吧!”迷信说法,这样就不着神鬼了。
再大一点,只要天气好,我们整天到东城河或大湖玩。夏天在城河里玩水,在小溪沟里抓小鱼、捞小虾,冬季在城河里玩冰车。
再大一点我们就到大湖或南河滩玩水、抓鱼,抓野鸭子、拾野鸡蛋,县城附近的郝家坝、郭家坝、赵家坝,都是我们玩水的好去处。
再大点开始玩碓阎王,前边立几块砖,距离一段,手拿半块砖,投向立着的砖,谁碓倒了谁赢,弹输了人的脑疙瘩。
再大点,把几个硬币叠放在一块,用小铁板从远处投掷,谁碓开谁赢,可拿走碓倒的硬币。晚上我们就开始打仗,今天跟苑庄的孩子们打,明天跟汪堡的孩子们打,我们站在城墙上,他们在下面,胡乱扔石头砖块。城墙下有棺材囚,常常被打坏。
有时候,晚上东关唱戏,我们就去戏院外玩,因为这是晚上最热闹的地方,人山人海,卖小吃的,买冰棍的,很是热闹。有时候趁着检票人不注意,就偷着进去看戏。
有一次我进去看戏,家里找不着我,我二姑听说我在戏院,就进去像抓小偷一样把我抓了出来,弄回家,挨了一顿臭骂。总之,那时孩子们没有那么多玩的,但我们也很开心。
3、读书篇
五八年秋天,我上了东关小学,一大早我爷爷领着我去上学,走到南十子李茶馆,给我买了一个缸炉饼,一进教室一看都是我们一块玩的孩子。
这个学校以前是个庙宇,座南朝北,青砖大门楼,一进学校正南是影壁,大门西边有一间传达室,往东是院墙。往西是第一个院,北房,南房东房教室,西房是办公室,往西南是一个大院子,首先看到一颗大槐树,树上吊了一个铁钟,树南边是个井台安有辘轳,南边是个大操场,有一副篮球架,里面有个木滑梯,在往东又是一个大院,正房是教室,东房是仓库。院子南面是厕所城墙,西面有几个库房。
我们全班有不到四十个人吧,老师是女老师叫杨来凤,当时四十多岁,人挺老实,对我们像亲人一样,教室的正上方,挂着一幅毛主席像,两边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大字,这八个大字是毛主席为孩子们的题词,体现着领袖对少年儿童的希望关怀,每天都激励着孩子们奋发努力,好好学习是我们的任务,天天向上是我们的目标。
没有念书以前也知道毛主席,通过大人们的言传身教,知道了毛主席、共产党多么的伟大,从此确立在我们心中是神圣的地位,对他们更加尊敬,更加热爱。
到了二年级,我们都加入了少年队,在入队仪式上。高年级少先队员给我们戴上了红领巾,我激动的热泪盈眶,因为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讲。红领巾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的,是国旗的一角。
过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各个学校走向葛家场,我们红领巾打少年队旗帜,排着队唱着“六月花儿香,六月好阳光,六一儿童节歌儿到处唱……”
南边是戏台,成了六一大会的主席台,主席台上条幅写着六一儿童节大会,舞台中央挂着毛主席像,两边挂着国旗,主席台上坐着领导,我记得每年六一都有一个特殊嘉宾,这就是妇女保健的接生员,城里的孩子大都是他们接生的。她们是第一个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的人。她们是孩子们最受欢迎的人。
童年我们经常唱的是《歌唱二小放牛郎》《学习雷锋好榜样》《北京的金山上》《社会主义好》《我们走在大路上》《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等歌曲。直至现在,这些歌我们拿起来就能唱。
加入少先队后。学校给我们每个人定一份《中国少年报》,我最喜欢里面的小虎子连环画,看《中国少年报》使我们增加了很多知识,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培养了我们的道德品质和业余读书读报的好习惯。
我们最爱看的是《鸡毛信》《铁道游击队》《岳飞》等连环画;我们最爱看的《红孩子》《小兵张嘎》《英雄小八路》《地下少年先锋队》等电影,那些小英雄的表现让我们佩服,也为我们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我们学校还不时的请老红军刘维山讲革命战争年代的故事,请老贫农忆苦思甜,请董存瑞的父亲董全忠老人讲董存瑞的成长过程等,从而增强了我们对新中国建立之不易的认识。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罗荣恒元帅去世,我们学校举行了庄严的追悼大会。这也是我生平第一次参加追悼大会,这一次活动增强了我对烈士和革命前辈的敬仰之情。
从六三年开始,国家就提出教育改革,我们班下课时老师就留了作业,作业是下一堂课要讲的内容,让同学自己温习,第二天上了课老师选了一个学生念课文,老师找几个学生,把生字生词,写到黑板上,老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后,再找几个学生讲解字、词和大意,然后老师点评,纠错,给出正确的答案,这样生动的上课,激发了我们的热情积极性,又得到很好的理解。
课余时间我们走到工厂去,走到田间地头,深入社会和接受社会知识,我们最爱的活动是六一前的运动会,全城学校的学生们,都集中到大仓,有跑步、跳高、跳远、铅球等大众项目,我们班的学生个头大身体好,多次都取得较好的成绩,学生们最爱看老师们的比赛,青年男女老师们穿着运动衣,一出场,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响成一片。他们脱下外衣,漏出大白腿,大家都看傻了。六十年代我们十几岁的孩子们没见过这阵势。
除了运动会,应我们班学生们请求,老师还带领我们去学习游泳。到了河边,男生一边,女生一边,换了衣服出来,一道风景来了,学生们的短裤都是自己家改做的,花红蓝绿什么颜色的都有。现在的孩子们怎么能想象出那样的情景呢?我们在学校里一派欢腾景象。
在家中,我十一岁那年妈妈生了二弟,过了几年有生了三弟,我从此在家里就是看孩子做饭,有几年上午十点上课,下午四点放学,我一早起来就开始生火做饭,把全家的上午饭做熟,我吃了饭才去上学校,下午放学回家,进家后就开始准备下午饭,吃饭后妈妈不去开会,我可以出去玩会,他要去开会我就在家看孩子,父亲因为不愿挑水,给我弄了一担小水桶,从十三岁起我就开始为家里挑水,秋天还得去地里拾柴禾,后来有了老四老五,我的两个膝盖上经常左一个、右一个。
由于增加了几口人,家里的生活也就很困难了,就父亲收入不到四十元的工资,粮食不够吃就拿细粮换成粗粮。我十四岁个就一米六左右,父亲就不想让我念书了,放假了就带我去建筑社,找姓靳的大爷,他安排我去做小工,一天能给一块二毛五。我会挣钱了,父亲很高兴。很快挣到一块四毛八,也给家里解决点困难。
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四类分子,右派,家中有成分高的,有历史问题的人家,遣返原籍、下放农村,我们高小六个班,好多同学纷纷不念书了,有的学了木匠、泥匠、鞋匠、裁缝、农村的孩子就回家种地了。家中父亲也不让我念书了,让我去学手艺,我不同意坚持要念书,妈妈和奶奶同意我继续念书,我躲避爸爸好几个月,怕见爸爸被挨骂,后来直到奶奶,妈妈和父亲说好了,我才大胆去念书。
我是爱学习,学习也不错,又当班干部,但是我念了两年初中,连一支属于我的钢笔都没有,那时写字,上课我全用别人的笔写作业,念了两年初中,大多数时间是写批判稿,开批斗会,到生产队参加劳动。
看看现在的孩子们。天天无忧无虑,个个是宝贝,这么好的年代,我们那时是无法想象的。初中毕业升高中,那时实行推荐,十几个人上山下乡去了马军庄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农村户口不上学的就回家当了农民,大部分同学升了高中。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政策,有的同学考大学,有的同学重新回到城里并安置了工作。高中毕业的都安排在县内各个单位工作,也有不到十个人参加解放军,后来我也参加了工作。随着改革开放推进,我们这一代人成了主力军,几十年来为国家、为当地各项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只是没有接受更高的教育,文化水平较低,也没有为国家做出大的贡献,但是就我们自己的水平、能力,能为社会改革,做点贡献也引人自豪了。
孩子们,好好珍惜吧,你们处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国家给你们提供了这么好的生活、学习条件,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准备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简介:薛春孝,男,河北省涿鹿城关镇人,涿鹿县印刷厂原厂长,文化学者,工程师。张家口京畿民间文化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历史研究会员,先后发表出版有《记忆中的涿鹿古城》《解放前涿鹿工商业概况》《闪宅旧事》《现在教育的奠基人王氏家族》《细说桑干河》《千年古县的诉说》等。非凡中国艺术社团特邀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