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玉英的裁缝铺 》
徐薇
九十年代初,我每月的三百一十七块钱工资都用在买书上了。
周围的工友们不买书,她们经常三五成群地去街上买布料、买零食。
我那时候爱凑热闹,没少在下班后跟着她们一起送布料到裁缝铺去。
厂子的西家属区有一家裁缝铺是我们经常去的。裁缝是这家的女主人,大家都叫她“玉英”。三十岁左右,瓜子脸,细长眼,眉毛略显纤弱,倒也平添了许多的秀气。嘴唇是薄薄的,但是红润,不像我,常常是唇色苍白,貌似营养不良。
她对人不怎么热乎,却有着恰到好处的微笑,不远不近的距离让人感觉舒服。
长相标致的女裁缝总是受欢迎的,她自己就可以做模特,所以我们每次去她铺子里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她今天穿的什么衣服。
我是凑热闹的,不会像其他人那样上前去左看右瞧,甚至摸一摸衣料的手感。我就站在门框内,淡淡地看裁缝铺旮旮旯旯里的笑意,在她们的叽叽喳喳声中行走、弥漫。
铺子很小,来个四五个人连转身都困难,铺子的里间可以洗衣做饭。
密密实实悬挂在屋内横杆上的衣服,那是做好了但还没有被顾客取走的。衣服的袖口处用针线粗略地缝着一块两指宽的白布条,上面写着衣服主人的姓名。一个裁缝铺里若是没有相当数量的成衣拥挤在一处,就不能证明裁缝的手艺是好的。
玉英的手艺好,而她的男人小赵也是不可小觑。据说这里的衣服样子大部分出自小赵的手,只不过量体裁衣的事儿玉英是不会让他去做的,必得自己亲自动手才行。
玉英是标致的,小赵也是非常的俊逸。他的年龄和玉英差不多,高个头,大眼睛,白皮肤,三七分的发型总是一丝不乱,走起路来颇有几分玉树临风的美感。
一群人来做衣服时,会有一两个年长胆大的老女人扯着嗓子对着铺子里间喊他出来,让他帮着参考哪种样子更时髦,更好看。
小赵闻声出来,一阵风似的,却又是轻飘飘的不着痕迹,很有些京剧小生上场亮相时瞬间的光芒。他总是先扫一眼自己的媳妇,而媳妇的眼帘又总是垂着的,找不出多少暗示的内容。小赵只好收起目光,白皙的脸上绽放开熨贴的笑容,与前来做衣服的女人们交谈起来。
“我看呐,玉英身上穿的这种样式就挺好的,小腰身,多精神啊,我就照着她这样子做行不行?”我转眼看去,对着小赵说话的是我们车间里胖胖的张大嫂,她的长度与宽度差不多。
“这个样式是不错,只怕您穿着干活儿不够顺畅。我帮您改动一下,将腰间的褶去掉两行,这样一来既好看又顺畅,您看呢?”小赵的嗓音不大,却笑容可掬,透着十二分的热情。
坐在缝纫机前缝纽扣的玉英,扭头看了一眼长度与宽度差不多的张大嫂,然后抿嘴一笑,算是对小赵建议的无声肯定,随后又垂下眼去忙自己手中的活儿了。
“行,那就这样做!”张大嫂听着小赵的建议,且又得到玉英抿嘴一笑的肯定,脸上的细纹笑成了一朵花儿。
“大哥,我上次来看到玉英姐穿的一件小圆领衬衫,挺好看的,我也想做那种样式。”轻声细语的小黎是刚刚进厂子的小姑娘,脸好像一个苹果,又红又圆的,手里捏着一卷水绿色的乔其纱布料。
小赵白皙修长的手接过布料,又打量了一番小黎,似乎在考虑什么样的衬衫样式才适合这个小姑娘。不过,这种打量是很迅速的,与小姑娘打交道,小赵明显有几分拘谨。
“假如将圆领改为小方领,会不会更好呢?”小赵似乎是在与小黎商量,又似乎是在自言自语,眼睛看着手上水绿色的乔其纱布料。
小黎没了主意,扭头去看玉英。
玉英早就听见他们的对话,抬起头对小黎说:“小姑娘,就按你大哥的想法去做,小方领更适合你。”
小黎的脸看上去更加红了,腼腆地笑着对玉英点点头。
玉英站起身来,取下原本挂在脖子上的皮尺,忙着给选好样式的张大嫂与小黎量尺寸。一旁的小赵,依然被叽叽喳喳的女人们围着,他的声音老是会被淹没在细碎而众多的声音里,但是看得出他的每个意见大家都欣然接受,并幻想着自己穿上他设计的样式就会和玉英同样的美。
我站在那里看着,听着,心想有些样式穿在玉英身上好看,穿在别人身上就不一定好看。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作者简介:徐薇,江苏兴化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刊发于《雨花》《稻河》《兴化文学》《纯小说》《楚风》《泰州日报》《泰州晚报》《兴化日报》《楚风月报》等报刊。著有散文集《爱的叙述》、中短篇小说集《画家与小花》。

